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很多列国全国的人口都不一定有十万人,一些二流国家也就几十万人,一流强国的总人口才破百万,超强国家也就是两三百万总人口的样子。
宋国的总人口大约是七八十万的样子,跟郑国没多少差距。
楚共王在楚国进行了征召,又带上郑国、陈国和蔡国,合起来三十余万。
别管那三十多万人到底有多少能打,又有多少是凑数的。
三十多万,差不多就是宋国总人口的一半了!
宋国要是不怕,才怪。
晋国的国君和众“卿”知道楚共王带来三十多万人,其实也懵了。
士燮不顾对宋国有保护的责任,提议暂避锋芒,算起来是打算舍弃自家的脸面,要顾全整个晋国。
所以,他真的是一名厚道人。
国君一脸迷糊地看向栾书,问道:“元帅意下如何?”
栾书沉吟了一下,并且接下来还是继续沉吟,没打算太快表态。
这一次晋国又是四个军团齐出,中军和下军是满编状态,上军和新军则没有。
郤氏只调来五个“师”的士兵,分到上军两个“师”,新军三个“师”。
上军的中行偃调来两个“师”,再加上郤氏的两个“师”,也就四个“师”。
晋军一个满编“军”的士兵为三万七千五百人,一个满编“师”是七千五百人。
几位“卿”麾下的兵力拢共十七个“师”,排个战斗力高低的话,实际上能打硬仗的“师”不会超过七个。
公族撑死了就一个半“师”,并且晋国赏赐攻打许国都城“夷”,已经被人看透,压根就不堪大用。
剩下的一些没被编入各军团的贵族,合起来大约是三个“师”的样子,只是太过于零散了一些。
用最多六七万真正的战兵去跟楚国血拼,是不是有点托大?
心里有笔账的士燮看了栾书一小会,视线转向其余的“卿”,希望能够获得支持。
老范家觉得自己挺倒霉。
去年因为卫国的事情,老范家的信誉度几近破产。
宋国会搞那么一出,其余人怎么想,士燮不知道也不想知道。
他认为正是因为老范家在卫国那边失了信用,才导致宋国害怕晋国不支援。
这就很难受,也恼火了。
士燮觉得还没到跟楚国硬刚的时候。
最起码要先内部取得共识,众“卿”不要将一些精锐留在国内互相提防,能够带到战场之上。
别带来一大堆凑数的啊!
胸不平,不是,是内部不平,何以平天下???
是不是!
士燮一圈看下来,纳闷几个“卿”是个什么状况。
老范家都愿意放弃支援宋国,你们在纠结些什么?
估计是因为气氛过于沉闷的关系,栾书向中行偃打了个眼色。
中行偃一再犹豫,还是开口说道:“战与不战,岂是晋国一家之事?不若招来鲁、齐等国?”
智罃不知道是不是出于自家人的关系,开口说道:“自当如此。”
晋国一贯的国策就是折腾中原列国。
尤其是晋国有大动作,更不能让列国有安生日子过。
用现代人的理解方式,自家在打生打死,千万别让邻国有猥琐发育的机会,要不被偷偷发展起来,此消彼长绝对不是什么好事。
韩厥无声地点头,表示支持。
国君眯起眼睛看向栾书。
刚才,他可是有看到栾书偷偷向中行偃递眼色。
中行偃见得到赞同,像是信心大涨那般,又说道:“正所谓孤掌难鸣,晋虽强却不可无友邦。如今宋国有难不救,信用何在?”
又有几个“卿”点了点头。
士燮脸色就有点不好看了。
他琢磨着,自己是以大局为重,退让了一两次,老范家就成了谁都能挤兑的小角色啦?
只是,以他厚道人的性格,选择用沉默来应对。
换作是郤锜,信不信直接发飙?
栾书在频频地打量郤氏的一叔二侄。
郤锜全程沉着一张脸,有点事不关己的意思。
郤犨则是全程笑眯眯,像是很注意在听,也很感兴趣,却一点开口说话的欲望都没有。
倒是郤至一脸的若有所思,盘算着什么要紧的事情。
中行偃与栾书眼神对视了一下,再次开口说道:“或可遣使见楚君”
“楚君可知我等盘踞于此?”郤至声音听上去很温和,问了一个关键的问题。
中行偃稍微愣了一下,问道:“新军佐何意?”
郤至比较直接地说:“如若楚人不知我等在此,岂不自曝行踪。”
他这差不多就是直接指着中行偃的鼻子骂,什么都不懂就别瞎哔哔了。
偏偏中行偃自己一想:“对啊!楚人未必知道,派人过去真的是自曝!”
小弟被喷得一脸懵逼,栾书不得不亲自上阵,问道:“新军佐若有高见,尽可道来。”
决定当个看客的国君看得津津有味。
他就喜欢几个“卿”怼来怼去,要是能开口互喷就更完美了。
郤至说道:“此次我等南下为讨伐背盟之郑国,岂可因楚出大兵而无功而返?”
栾书颔首,赞同道:“合该如此。”
郤锜有些意外地看向栾书,很纳闷栾书怎么突然讲起了道理。
其实,国君也感到意外,不由说道:“难得元帅与新军佐意见并无左右。”
听听。
满满的嘲讽味道。
这是国君该说的话吗?
不过,鉴于国君即位之后大多数时间不干人事,他们没感到意外,只能当作没听见。
士燮在接下来还是几次反对,认为最合适的做法就是收兵退回晋国。
比较诡异的是,栾书和郤至成了同一个阵营。
栾书没讲得太明白,不想回去的态度却是非常明显的。
郤至则是说的话有些呛人,认为一旦这一次不战而退,以后没有谁会再尊重晋国。
所以,打不打得过,他们这一次都要跟楚国打。
只是怎么打,主动权应该掌握在晋国手里,不是被楚国牵着鼻子走。
几个不想选边站的“卿”,比如韩厥和智罃看到栾氏和郤氏能不再斗,内心里多少是有些藉慰。
成了里外不是人的士燮好几次被怼,后面只光顾着生闷气了。
会议之后,几个“卿”对自己的军团下达命令。
“雍丘”是不能待了!
下军拔营向东南,沿着睢水朝“汋陵”开进。
韩厥得到的命令是,先决绝郑国子罕的这一支郑军,表明保卫宋国的决心,再解放宋国的战斗力。
一旦下军击败子罕率领的郑军,需要接手宋军的指挥权,合兵之后再郑国的都城“新郑”逼近。
中军、上军和新军则是分散,一路扫荡郑国的城池和村落,后面一样是朝“新郑”靠拢。
这样做的安排比较直接,他们必须先在郑国身上取得足够多的收获,提振军心士气的同时,收集所能拿到手的物资,不与楚军交战就罢了,一旦与楚军交战就是战争的军需品。
所以,抢到了什么东西,栾书命令先记录再集中起来,想分就等战事结束。
国君一千万个赞同栾书的提议,开口讨要保管战利品的权力。
栾书尽管并不同意,只是并没有开口拒绝。
其余的“卿”觉得现在事情这么大条,国君近期长进了不少,不至于再闹出什么幺蛾子吧?
因此没有“卿”对国君保管战利品提出异议。
倒是祁奚事后知道,忧心忡忡地找了国君一趟,要求国君保证不胡来,得到保证还是不放心,想插手保管却被拒绝。
这一下,祁奚可以用自己的项上人头担保,肯定是要闹出幺蛾子的!
他去找到了吕武。
而吕武从新军序列脱离,一时间也没有得到哪个军团的大佬征召,跟许多一起来纳赋的贵族一样,成了一帮预备役力量。
他们暂时跟随国君一起行动。
对此,吕武不免会多想,是不是反复横跳的次数多了,不受到各个“卿”的待见了呀!
然而,并不是那样。
其实是栾书和士燮认为吕武该到中军服役,很直接地被郤锜给怼了。
智罃则是希望吕武到下军服役,只是韩厥态度比较暧昧。
中行偃在南方时跟吕武相处得非常不错,表达吕武可以来上军,暴脾气的郤锜却是不乐意。
而吕武刚从新军脱离,郤犨和郤至才不会再次征召。
结果,吕武悲剧了!
第236章:进击的老魏家
祁奚找到吕武,话里话外的意思就是,国君待吕武不薄,要是出什么事情的话,请吕武务必以国事为重。
一开始吕武听得有些懵。
国君待自己不薄吗?
老吕家至少有两次被国君吞侵了战利品的事。
其余各家其实也差不多。
至于说吕武现在的身份地位怎么来的?
能够成为一名中大夫,并且有两块封地,并不是无缘无故获取。
吕武尽到了一名晋国贵族该尽的责任,立功获得了应有的奖赏,并没有超出规则之外。
要说谁对老吕家有恩,独独没有来自国君的恩情!
什么时候一国之君按规矩办事,成了恩情啦?
要是吕武没立下什么功劳,平白无故从国君那里获得赏赐,才算是一种施恩。
又或者,国君给予吕武的赏赐大大超过了功劳,也能是施以恩惠。
关键问题在于,国君不但坑了吕武两次战利品,封地与爵位的给予只是按规矩,并且封地真不怎么样。
如果吕武不是真的足够悍勇,甚至都要被国君坑死了。
真正给予吕武上进渠道的是魏氏、韩氏。
算起来,智氏都算对吕武有恩,独独没有国君的份。
在一套既有规则里面,国君才是屡屡打破规则的那位!
吕武假装没有听懂,开始为自己的无所事事而感到担忧。
尼玛!
要说哪个群体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