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还几乎走遍了老吕家的封领,查看了所能观察的情况,发现老吕家在大搞冶炼,同时也在兴建水利系统。
更重要是什么?他知道魏氏要栽培吕武,也多少清楚韩氏受了吕武的恩惠而没有表示,认定吕武的是个有前途的贵族。
这些事情他并没有对魏相提及,几次找到吕武问了不少问题。
吕武都习惯会被一再询问,挑一些能讲的告诉宋彬。
然后,宋彬开始介绍自己的情况。他说自己原本是一个贵族,只是在战争中失去了封领,宋国已经没有他的发展空间,选择来中原霸主国……,也就是晋国寻求新的机遇。
这年头的战争爆发很频繁,时时刻刻都有贵族失去自己的封地,变成了没有封地的落魄贵族。
有些贵族在失去家业之后,会选择留在本国想要夺回封地。
但他们通常无力再夺回属于自己的封地,不想落寞下去大多会低头谋求新的出路。
晋国是中原的霸主国,于列国却不再是霸主了。
现在的霸主国是楚国,但楚国并不认为自己是华夏的一员。
很多落魄贵族会选择来到晋国,投靠一家大贵族,宋彬就是其中之一。
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魏氏觉得宋彬并不适合在自己的家族发展。
本来宋彬要去再找下一家,魏相却找到他,说是推荐一个正在上升期的贵族。
至于宋彬愿不愿意服务,看他自己的意愿。
吕武做出很高兴宋彬愿意到老吕家发展的态度,内心则是在思考,这家伙是不是魏氏安排过来的间谍啥的。
不是没可能,对吧?
现在的老吕家对魏氏就是一只小虾米。
魏氏真要对付老吕家,一指头摁死的事。
所以了,吕武接纳宋彬会成为一件既定事实。
贵族接纳家臣有着很严格且隆重的仪式。
家老卓一点都没有地位正在遭受挑战的自觉,兴高采烈地安排了仪式。
吕武在卓以及家族武士的见证下,接受了宋彬的割献,赐下了礼物,连带住所、奴仆也该安排妥当。
宋彬对吕武没有第一时间明确自己的职位,不显得多么迫不及待。
贵族接纳家臣之后,肯定是要观察一番,发现这人有什么擅长的地方,再安排职位。
成为老吕家臣下臣的宋彬,他迫不及待地要展现自己的作用,请求接下来对野人的围猎由他进行指挥。
这是宋彬将自己的定位,往军事方面倾斜。
吕武自然应允下来。
“彬有才,却非贵(人)亟需。”程婴在魏相走之后重新活跃起来,评价道:“贵所需者,为文也。”
老吕家正在建设期,急切需要的是懂得建设的人。
吕武觉得程婴的话太有道理了。
可是,那又怎么样?
在宋彬成为吕武的家臣之后,他对吕武解析了魏相那些话的意思。
魏氏因为吕武获得了方方面面的好处,他们哪怕是装,又或者不是那么乐意,都该给予大大的回报。
用给予吕武的回报,来证明魏氏是一个懂得欣赏有才能之人的家族。
他们不但会给予回报,还会做得很是轰轰烈烈,证明自己的人品,也是吸引其余贵族跟魏氏展开合作。
从那一番解析中,吕武又得出一个结论,自己绝对会上战场,超大概率还是去魏氏所在的军团服役。
结果,魏相走后的第十七天,派来魏氏家臣进行通知。
霍城的“中军”马上就要被调离,新进驻的是“下军”。
而吕武需要在秋收之后,率领两个“两”前往霍城听候调遣。
也就是说,吕武接下来将得到什么征召令,又该带多少战车和士兵,去哪支军团服役,魏相提前告知了。
这个消息让吕武将一切串联了起来。
搞餐饮不止是魏氏,韩氏也参与了进来。
但是韩氏明明从吕武这里获得了诸多的收获,却是长时间没有什么表示。
这年头,收到了好处而没有表示,是很不贵族的行为,会被唾弃与鄙视的。
所以了,韩氏原来是在这里等着。
觉得搞明白的吕武,他开始了为参与战争进行准备。
给他用来准备的时间只有三个月不到,甚至随时都会接到命令,带着该带的战车与武士离开封领。
魏相离开后的第二十四天。
当时吕武正在亲自当铁匠,他有了一把好的武器,觉得都要亲自上战场了,必须要有一副能保命的甲胄,肯定要亲自打造一副出来。
中途,家老卓来禀告,说是魏氏送来了两辆战车以及三十五车的粮秣、两百把长戈、二十五柄剑。
另外,还有一支五百人的武士,他们将会驻扎在吕武的封领内,直至吕武服役完毕回来,他们才会拔营离开。
那一刻,吕武真真觉得魏氏太贴心了。
老吕家消耗太大,尽管有陶器买卖的收获能向外购粮,却是陷入捉襟见肘状态,需要等秋收后才能缓过来,结果老魏家来支援了。
不止是物质上的支援,连保卫老吕家的武力也派了过来。
其实吕武也明白,魏氏从自己这里得到的收获,远比他们赠予的要多得多,但事情却不是那么算的。
“主。”宋彬一次围猎归来,听说魏氏已经事先透露,又得知吕武会去下军服役,难以掩饰兴奋地说:“今次,主或可再进一步。”
很明摆着的事情。
魏氏和韩氏已经为吕武进行了铺垫,上升的渠道已经开放。
接下来就看吕武在战场上的表现,但凡不出错就会有功劳,老吕家这是要发达了。
宋彬比较积极地请命:“主,臣求战!”
吕武肯定是愿意。
他真不是那么懂春秋的军事,有宋彬这么一名家臣跟随,能得到时时的提点,是好事嘛。
宋彬又说:“听闻下军将治军甚严。主若无出彩,功必微。臣自当为主,筹谋。”
靠!
原来不是去走个过场镀个金!
终究还是得拼命???
第34章:出发,俺纳赋去
要是吕武穿越到汉和唐,绝对能依靠自己的“发明”和“创造”过得非常舒服。
至于宋和明?因为社会氛围的关系,单纯搞发明创造会比春秋更惨。
在宋或明混个功名?读书科举的话……,呵呵,能和一帮屁事不干,钻书里的虫子比?
穿越到宋和明,吕武真不信比读书,穿越者能跟那时代的人较量。
穿越带着成熟的思维过去,现代人的思维跟当代不是一回事,想纯净也纯净不了了。
等于是,一输就是输在起跑线上了!
他穿越到了春秋时代,还是军果主义的晋国。
在晋国这个国家,没有军功就等于哪怕现在拥有什么,长时间不获立军功就该衰败。
原因相当简单。
没有武士愿意追随一个在军事上没有任何建树的领主。
无法获立军功,封地也得不到增加,再失去武士的依附,导致交不起“赋”,结局也就注定是个悲剧。
得益于晋国上上下下的风气,打仗方面他们还真不怂,大多时候遭到挑衅就是刚,还真的越打越强了。
想着要保命的吕武,他接下来一直窝在作坊,一边打造自己的甲胄,另一边也没闲下来。
老吕家前一段时间围猎获取了不少的皮革,抓捕野人除了有人口的收获之外,其实也获取了一些战利品。
野人平时也会打猎并储存皮革,他们无法进入大邑进行交易,只能与同为野人的群体交易,可是交易量注定不大,更多的皮革只能搁着。
老吕家针对野人的围猎进行了一个半月,抓了将近六百个男男女女的野人,其余的缴获没多少,各种皮革却是多达两千多张。
吕武很清楚这次出征意味什么,武装自己的同时,没忘记那些要跟随出征的武士,准备一些皮甲总是靠谱的。
这个年头武士的甲胄,绝大多数其实是藤甲或木甲。
藤甲自然是用藤条来编造,一般是编成平面板,放在身前和背后再用麻绳系住就算成了;还会编一些护肩、护臂之类,用以作为配套。
他们用来编造的藤条没有经过桐油的浸泡,只是取藤条的坚韧,防御力跟用桐油浸泡再编制的藤甲没得比。
木甲当然是用各种木头来当甲胄的主要材料,只是相对于藤甲来说,没什么防御力的关系,仅是能起到自我安慰效果。
另外,搞出木甲这玩意,其实也是迫不得已。
一旦晋国抽调贵族带兵参战,可是有一定的要求。
例如,需要多少的甲士之类的。
当然了,穿木甲去报到,碰上了较真的统帅,少不了被训斥,又拒绝承认某贵族带来的是甲士,依然以未完成标准进行记录。
吕武研究了两天,根据现有工艺决定还是弄扎甲。
扎甲其实就是方形的甲片直接用皮条,绳索互相穿组,甲片横向纵向均互相叠压的一种甲胄款式。
掌握铸造法与锻造发之后,制造扎甲的工艺不算有难度,只是制作时间略久。
担忧可能会来不及制作完成,他还决定打造板甲。
这个板甲当然不是全身套起来那款,就是需要用到铸造技术,铸出符合体型需要的铁板,再配以皮革进行加工,留下一些钻孔用以皮条与其它配套互相固定并束紧。
当然了,吕武都已经实验出了初代钢,用的肯定会是钢板。
本着一套板甲是弄,几十套也是弄,吕武干脆就改了一些已经完成的皮甲款式,准备趁着还有时间,打算能打造多少板甲就算是多少。
而在打造板甲的过程中,他又想到了能不能将溪水利用起来,搞出一套现阶段能做出来的水利锻造设备。
他一番查看下来,老吕家的溪水流速显然并不合适。
同时,之前大批打造出来斧头被拿出来,它们只是差了一个开锋的程序,原本是准备用来砍伐树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