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吕武:我特么又不是谁的脑残粉。
士鲂:吃相会不会太难看啊?
吕武:吃嘛,嘛香!
然后,两位晋国的“卿”转头看向子驷,就是那么安静地看着。
子驷:我特么想跪都不行?
吕武、士鲂:要不,您还是反抗一下吧。
这一刻,子驷有悲愤,又为郑国的将来感到极度的担忧。
看一看晋国的“卿”都是怎么样的货色吧!!!
这特么,明明都已经要跪下再奉上好处,对方却要抄家伙来用抢的。
如狼似虎啊!
不讲礼仪啦!
尤其是,晋国并没有实际衰弱,已经稳定好了内部,开始重新在整理国际事务,并且先干挺了齐国、卫国,又出兵去痛打秦国,要来狠狠地教训郑国。
无论是从哪一方面来看,晋国的这一套领导班子,攻击性好像强得有些过份?
这么一个晋国,别说是郑国了,恐怕楚国都要悠着点!
子驷想到了一个年轻人。
那人叫子产。
这位老兄的立场跟很多郑国贵族很不一样。
郑国贵族一般是当墙头草当得习惯了,秉持的是晋国和楚国无论谁来都表示顺从。
子产却认为不能再继续当墙头草,要么坚定地站在晋国这一边,不然就跟楚国一路走到黑,哪怕亡国都不能再产生动摇。
他还讲出了一个让其余郑国贵族恨不得打一顿的道理。
那个道理就是,郑国还是有点强了,应该更弱一些。
而这个“弱”不能是毫无理由地让郑国变得弱小,要用拼命的姿态跟晋国或楚国狠狠地干上一场,打出属于郑国的不屈和坚韧,打完就跪下,不再站起来了。
听听那叫什么话。
拼命不是为了其它,就只是为了一跪不起。
谁听了都要坚定认为讲这话的人脑子绝对有病。
有那么一些人却觉得子产的话非常有道理,子驷就是其中的一个。
不过,身为执政的子驷觉得有道理是一回事,要不要去做,有没有那个决心是另外一回事。
子驷想的是先拖上几年,能拖到晋国和楚国真的分出胜负最好。
到时候,郑国会向胜利者下跪,并且绝对不再站起来。
他们好像都没有意识到一件事情。
思考的都是跪下,只是方式不同而已。
吕武看着明显走神的子驷,不由纳闷地用眼神询问士鲂。
士鲂又不是寄生在子驷脑袋里的寄生虫,怎么能猜出子驷到底为了什么而走神。
他俩满脑子困惑的等待子驷给出答复。
大概过去一刻钟的时间,子驷才回过神来。
子驷满脸复杂地看着吕武,说道:“我举丧也。”
吕武说道:“寡君有言,举丧而伐,不独晋也。”
话说得太直白。
年纪更大的士鲂赶紧补救,说道:“宋举丧,郑亦伐之。”
吕武丢锅给国君,不得不补一句,说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不好意思啊。
又抢了孔老二的名言。
只是,谁让俺生得比较早呢。
那个谁,也就是孔老二的师傅之一,叫老子的那一位。
小李同志今年刚出生在厉国一个叫“苦显”的地方。
而厉国非常小,人口也很少,是楚国的一个傀儡国。
大概二十年之后,小李同志会去周王室求学,学着学着成了图书馆的管理员。
子驷因为那一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给说愣了。
没错啊。
宋国举丧时期,自号蛮夷的楚国进行了无视,郑国也嗷嗷叫给杀了进去。
只干了初一,能要求别人不能做十五?
双标什么的最无耻,也最可恨了!
吕武看向旁边的史官,用眼神示意一定要好好记,给记录详细。
这种场合肯定要有史官在。
另外,各国执政还是行走的“历史记录仪”,走哪里都有史官跟随记录。
毕竟,执政就是执政,时时刻刻会发生一些必须进行记录的事件。
哪怕史官家族的家主不亲自跟,家里也是会出人跟着的。
同理,晋国的卿大夫一旦出征,一样会有史官跟随进行记录。
这些史官可是带着使命感的。
为的就是让后代知道当代都发生了什么事。
他们不知道的是,很多记载会在一次又一次战火中被无意或刻意地摧毁。
他们甚至无法相信,有些人皇帝或位高权重者会肆意篡改史书,无耻到拿史书当去乱编乱造。
“好像有什么不对啊?”吕武看着年轻史官,心里想道。
现场有两位史官。
一个是跟着子驷过来,也就是属于郑国那边的史官。
另一个当然是出自晋国。
而晋国的史官一般是来自周王室或鲁国。
中原国家,包括郑国都是跟晋国相同的情况,以至于除非真的破罐子破摔,没人会去将鲁国整得太难看。
一切只因为鲁国真的手握笔杆子啊!
吕武想道:“我干得这么过份,后世的人会怎么看?”
负责记录晋国的史官挥笔:晋卿大夫阴子、彘子见郑执政公子公子騑,述之以礼,斥郑伐丧于宋,非礼,攻也。
对了,他来自鲁国。
而鲁国现在必须讨好晋国。
所以呵呵。
第401章 天子驾崩啦
这是一个无比可爱的年代啊!
子驷代表郑国坚决要投降。
吕武和士鲂渐渐被子驷给整得无奈了。
子驷的诚意到了什么份上呢?
赔付大量物资不提,光奴隶就准备了八千。
物资方面包括各种钱币,以及不低于五百车的布匹,其余食盐、生丝、铜器合为两百车。
别看数量方面连吕武率军入侵齐国的十分之一都不到,要看郑国与齐国的差距,更要看战争并没有实际爆发。
如果从郑国屡次投降的赔付来看,算是近年来最为大出血的一次。
“归师?”士鲂还是觉得满意了。
吕武很纠结。
这一次他们出征郑国,国君没有给定下一个小目标。
既没有要求打得郑国屈服,使郑国成为晋国的小弟。
同样没有要求吕武多大程度地削弱郑国,为下一次的南征做准备。
也就是说,怎么打,又有什么目标,看的是吕武能做到哪一步。
郑国是个老牌投降国,墙头草一般在晋国和楚国来回摇摆。
这个就是晋君姬周,包括元戎智罃为什么没想过让郑国屈服的原因所在。
他们的认知中,哪怕郑国很诚恳地屈从,等楚国的大军开到,郑国又会再一次倒向楚国。
所以,无用功的事情就不必做了。
吕武之所以纠结,原因之一就是宋国的右师执政华元正在赶来的途中。
目前的宋国很虚弱,再不给奶一波的话,楚国再使一使劲极可能迫使宋国不得不更改国策。
等宋国支撑不住,不得不倒向楚国。
晋国在南方的“支撑点”就将失去了。
至于说早年争取的吴国?
自从“钟离会盟”结束之后,晋国就再也没有得到来自吴国的一丝消息。
因此晋国不能奢望吴国能帮到自己什么忙。
换作是没有成为“卿”之前,吕武才不用死脑细胞来操这些心。
现在不是成为八“卿”之一了吗?
作为晋国的顶级高官之一,吕武需要展露出属于自己的正治嗅觉,做事情怎么都要考虑为晋国的争霸铺路。
“你我不动,予宋攻也。”吕武对士鲂说道。
宋国跟郑国并没有解除战争状态。
不用重新宣战为前提,宋国有机会突然给郑国来那么一下子。
吕武完全可以带着下军和另外几国联军,开拔到郑国的边境。
他们哪怕什么都不做,郑国绝对不敢无视这么一支军队。
这么一搞,郑国的主力被牵制,宋国就有机会对郑国为所欲为了。
现在看的是宋国到底有没有聪明人,能不能领会到吕武那样做的意图。
子驷没走。
他跟着以晋国为首的联军从“温”地开拔离开,又来到一个叫“郐kuài”的地方。
吕武前几次南下都没注意到晋国和郑国交界处还有一个国家。
这个国家叫“燕”,不是辽东那个燕国的飞地,是周王室的公卿之国分封国,史称“南燕”。
抵达“郐”地。
吕武才想起来没有派人去问候周天子。
他们倒是奇怪周王室怎么没派人来犒军,也就是进行检阅。
晋国每一次出征,哪怕事先没有告知周王室,事后也绝对会进行补救。
而晋国一旦打赢,不会少了周王室的那份好处。
“天子驾崩?”吕武愣了。
什么时候死的?
怎么就死得那么悄无声息。
没有派人打听都不知道的那种。
这件事情很奇怪啊!
还有更奇怪的。
姬夷周简王驾崩之后,周王室没有第一时间举哀,更没有派人通知各个诸侯国。
这个也是吕武和士鲂率军在周王室边上的“温”地待了那么久,等来了鲁、卫、吕、曹、邾、滕、薛的军队,却压根不知道天子已经驾崩的事实。
“我闻公卿无钱操办天子葬礼。”士鲂说道。
没有哀伤。
没有同情。
像是在说一件事不关己的什么事。
吕武又再一次愣住了。
这么说,范氏早就知道周天子驾崩了???
其实,晋国第一个知道周天子驾崩的是韩氏。
他们是晋国负责跟周王室沟通的家族。
只是,韩厥并不在国内,无法转告国君以及诸“卿”,更没有通知其余的晋国贵族。
作为霸主国的晋国没有反应,周王室不好通知其余各个诸侯国。
另外,晋国的霸权衰弱,齐国、鲁国、卫国等等诸侯国对晋国悖盟。
等同于周王室对各个诸侯国也失去了控制,或者说影响力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