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士匄的回应是给了一个真诚的笑容:拉兄弟一把!
吕武稍微皱眉:东面被俺犁了一遍,齐国消停,其余诸侯国动了也是威胁不大。还不够帮忙吗?
士匄脸上的笑容更为真诚:必有厚报!
吕武眉头松开:行吧,俺尽力。
另外的几个“卿”没瞎,能看到士匄和吕武一再“眉目传情”,心里不由感到紧张。
中行偃需要警惕吕武跟士匄走得太近,说道:“郑既有弑君之举,我为伯,不可视而不见!”
“伯”就是霸主,要干替天行道的事啊!
国君一阵愕然,简直腻歪到不行。
中行偃不给任何人插话的机会,语速极快地继续说道:“列国侧目,我必出兵以彰正义,伐郑!”
国君颔首,觉得事情就该是这样的发展。
士匄张了张嘴,又看向吕武。
中军佐放弃话语权?那轮到上军将出声了。
吕武说道:“伐郑可也。为使诸侯心怀敬畏之心,亦防楚突来,我需三军齐出。”
一句话让其余各“卿”侧目,心里不知道怎么编排吕武。
结果,吕武又说道:“初始,三军各出两师,余部国中集结待命。若楚而来,余部再出。楚若无异动,郑必降我。我自取收获便是。”
啊哈?
这个主意好啊!
声势浩大的出兵,一定会把郑国这个老牌投降国吓到立刻投降。
一旦郑国投降晋国,接下来郑国就会成为晋国的小弟,楚国不会容忍这样的事情发生,会导致楚国紧急动员。
听吕武的意思,楚国出兵之后,晋军不是会去跟楚军激战,要退回到晋国的国境附近,等着郑国再一次投降楚国?
以郑国的尿性,郑国肯定会投降楚国的!
然后,他们就是静静看戏,等着楚军退了,再去暴揍郑国又一次的收获一波。
这么一搞,楚国肯定要再次动员北上。
如果按照吕武的提议,他们会反复地逼迫楚国动员,又能在郑国身上反复收获。
国君有些怔怔出神地想道:“这是将疲楚之计实行,外加收获不断地虚弱郑国吧?阴武好厉害啊!”
第524章 紧锣密鼓以及突发事件(求订阅)
“姐夫!”
吕武听到声音停下脚步。
赵武小跑着追了上去。
今年晋国要干些什么事情已经大体上有定义,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出兵南下征讨郑国,用的是“以正视听”这个名义。
为了某些目的,中行偃提议“呼朋唤友”,负责各个诸侯国邦交的家族,需要联系各自的邦交国,达到一起出兵南下的目标。
“恭贺姐夫就秦庶长、大良造。”赵武先恭喜,又一脸为难地说道:“秦公室伯在我处”
他讲了一系列的事情,包括秦庭派出公孙伯来到赵氏是什么时候,谈了一些什么事情,等等之类。
既然是“公孙伯”,以辈分来定就是,那个“伯”是秦国公室的一员,血缘关系上却是远了一些。
公孙伯来找赵武就一个目标,希望赵氏负责秦国的邦交,再帮秦国解除来自晋国的压力,里面包含化解跟阴氏的仇恨。
不管公孙伯带着什么目标,随着吕武率军打崩秦国再成为秦国执政,有什么谋划都成为过去式了。
事实的情况也是这样的咯。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总是一直在出现变化,国家与国家的关系更不会一层不变。
什么叫时过境迁?讲的就是每一段时间,时局出现的变动,小到人与人关系上的变化,大到国家面对的选项。
吕武看着赵武,问道:“赵氏欲意何为?”
咋地了?
赵氏要接手秦国的邦交,抢夺阴氏的果实???
赵武用发愣的表情看着吕武,几个呼吸之后,腼腆地说道:“姐夫处置便是。”
吕武只是笑笑,没有多余的表示,迈步继续前行。
远处,将一切都看在眼里的几个“卿”,他们听不到赵武和吕武都讲了什么,能看出是一个不欢而散的局面。
赵武其实还有另外的事情要说,比如赵氏倒是能凑出一个“师”的兵力南下,“士”和“徒”武装自己和自带干粮没问题,其它方面这是有很大的问题。
亦兵亦农的“羡”没有属于自己的土地,很多家族的“羡”只是经过粗略的训练。
所以,也就等于“羡”没有私人财产,又哪来的武器和粮食?他们的出征不是责任和义务,算是一种强制。
而“羡”实际上是拿着主家给的武器,吃着主家的粮食,有机会改变自身的渠道和机会,有点上进心就不应该拒绝,甚至乐意被强制进行服役。
“国中多变,各家兵力速增尤是。”魏琦选择等待吕武,并且与之同乘。
晋国搞军备竞赛的事情可不是吕武开的头,应该背锅的人是士匄!
范氏一下子拉出那么多兵力,使得有一个算一个都是神经紧绷。
以为只是晋国的国君和贵族紧张了吗?
范氏拉紧了晋国内部的神经,导致的是各个诸侯国察觉到晋国的异常。
列国肯定是要打听和探查,发现晋国兵力那么恐怖,好些列国的君臣得到消息差点没被当场吓尿。
他们其实知道晋国很恐怖,只是没想到能恐怖到这种程度,一时间不是被吓得噤声,便是玩命地加强武备。
在这一串局势变化中,得利最大的是阴氏。
晋国内部的贵族和国外的君臣,他们或多或少派人前往阴氏购买军事器械,阴氏肯定是赚得盆满钵溢的咯。
在吕武的操作之下,大量的财帛又像流水一般地撒出去。
对等交易是阴氏的常规操作,不吃亏也不占便宜。
再来干的是什么?不会直接贿赂各国的执政,跟各国一些贵族做生意就是极好的选择。
在很多时候,哪怕是公平公正的做生意都是在给人情,乃至于是一种施恩。
你有,我不一定需要;你想卖,没地方卖,我去收购就是一种恩情。
实际上到了吕武的身份地位之后,能够公平公正的交易,对绝大多数人来讲就是一件感觉得到尊重的事情。
来自上位者的尊重是什么?不懂要遭到各方各面和各种层次的毒打!
阴氏太富有,好当然是极好,负面也有。
吕武还能做其它的事情来正确消费那些财富,例如基建再基建,内部不给工钱,只是平时待遇比如伙食、住所、穿戴等等的善待;对外则是雇佣劳动力,财帛当然是交到各家的家主手里,不关参与劳动者的什么事。
那些获得好处的贵族有没有善待自家的属民或是奴隶,就不关阴氏什么事了。
有进,还需要有出,才能体现出财富的价值。
将财富堆在那里不用,它们的存在意义又是什么?
吕武无法学妫姓田氏的“大斗出,小斗进”,很喜欢跟中小贵族进行各种交易。
妫姓田氏能干那种事情有其背景。他们几乎将齐国把控,又成功地忽悠住了国君,干起来自然能够肆无忌惮。
现在的晋国,尽管国君权势遭到压制,却不是完全没有权力;各“卿”哪怕不是聪明绝顶,智商也是在正常人的水平之上。
吕武在晋国去干收买全国的事情试试,有足够的资本收买全部的卿位家族吗?
不将卿位家族搞定,光是收买那些中小贵族,信不信一旦出了事之后,中小贵族玩跳反?
看看曾经的赵氏主宗就知道结果了。
赵氏得罪了很多人没错,施恩的对象也是不知凡几,等赵氏出事之后是什么情况,事后又只剩下多少人记得赵氏的恩情?
不断施恩以及交好某某谁在晋国顶多就是留下退路,无法在发生什么事情的前提下起到作用,不知道这点的卿位家族就是在自取灭亡!
在接下来的时间中,国君又一再开启会议,有跟诸“卿”的商谈,要么就是连中等贵族含公族一起到场。
一系列的事情被决定下来,出兵征讨郑国就是其中的一项定议。
国君采取了吕武的建议,三个军团一起南下,初始阶段是每个军团只带两个“师”,由军将和军佐共同承担;各“卿”以及在初始阶段没有出兵的贵族,做好征召的各项准备,一旦时局需要就下令征召,并且以最快的速度赶往某个地点集结。
有脑子的人看到底能看破多少层,可能只看到第一层,也就是把郑国吓住,国内能够减少动员的损失;还可能看出这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模式,国家能够根据局势需要进行及时又合适的兵力动员。既动员层次和机制
应该也有人看出是一种疲楚之策,感概智罂的提议可算是真的在执行了。
他们却忘记第一个提出疲楚之策的人是申公巫臣,又或者是记得,但就是把功劳扣在智罂头上。
没脑子的那些人?庆幸能够减少损失就行了。
吕武之前带了两个“师”来到“新田”郊外驻扎,出征却不会带着他们其中的一个“师”出征。
正确的做法是,命疲劳状态的部队回去解散,征召新一批的“徒”和“羡”组成新的一个“师”。
中行偃对各个卿位家族有明确的要求,“徒”的比例一定要是多少,其中穿甲的士兵又是多少。
“元戎深知各家前次动员农夫?”吕武问话的人是魏琦。
魏琦最近的情绪有些不对劲,比较明显的一个愣神,等吕武重复了一遍刚才的话,才说道:“当是如此。”
吕武不再说话了。
职业军人跟农夫在军事上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存在,前者一个人可以轻松弄死后者的四五人,并且会随着前者的数量增加干起后者更加轻易。
“汉末北军几千人就能轻松击败数万数十万的黄巾,不就是一方为职业军人,另一方只是临时凑起来的农夫吗?”吕武对中行偃的要求没任何不满,甚至觉得做法很对。
根据中行偃的要求,卿位家族出动的一个“师”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