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样也好,避免国中内斗,先稳住东边,再南下与楚国争霸。”国君心里有点相信吕武看重诸夏明得以延续了。
吕武没有再发布第二道命令。
他在正式的会议结束后,邀请众“卿”以及一些中等家族来到自己的家,干的事是分食智氏。
不是要把智氏搞覆灭掉,要做的是在保留“智”地和“虞”地的前提下,将智氏其余的封地进行重新分配。
其实吕武觉得自己很幸运,没有智氏主动“瘦身”并且将刀递到他的手上,就任元戎肯定要挑出一个家族来开刀的。
一切只因为晋国的贵族远比其它诸侯国要现实和直接,没有得到足够好处的话,他们被迫当小弟也会不情不愿的。
智氏想要保留“智”地与“虞”地,商议时中行吴和赵武表达了同意的意见,魏琦、解朔和祁奚明白或隐晦地表示不同意,士匄、士鲂表示怎么都行。
吕武能看出范氏并不愿意看到智氏变得太弱。
就目前的而言,阴氏、范氏和魏氏其实都有些撑了,新占的利益还没有得到良好的消化,处在扩张最弱的时期。
最为饥渴的是解朔和祁奚,他们中的一个需要饥不择食地加强家族力量,好有足够的实力承认为“卿”的责任和义务;另一个则是并不想永远待在公族阵营,想要成为一种真正的独立自主。
吕武选择的是彰显仁德,何不加强自己的信用?
他的信用值一直挺不错,不能在选择答应庇护智氏之后给破了“功”,又能借这一件事情来展示自己对局面的控制。
有一个很明显的前车之鉴摆着,智瑩担任元戎时太过于贪婪,光荣退休之后没人觉得欠智瑩什么情份,看看智氏现在落得个什么下场呗。
最为重要的是,收小弟要像模像样,不能收了小弟再将小弟抬上桌。
那样干,谁还敢当吕武的小弟?
正确的打开方式是,作为老大要保证小弟的生存,该保留或争取的利益也不能无视。
当然,一切都需要一个界线,要不到底谁才是老大,搞成收了一帮大爷了。
吕武会在其它地方补偿魏氏,不至于两家因为对智氏的处理意见不同而生龌龊。
解氏和祁氏?吕武倒是会补偿解氏,对祁氏的诉求则会无视。
阴氏拿了“瓜衍”、“铜鞮”、“断道”、“曲梁1目前有三个叫曲梁的地方”和“黎1”,其余的地盘则是进行了分配。
看看上面那些地方都是在哪,能看出吕武将祁氏给搞得“孤悬于外”了,并且控制住了北进的通道。
范氏很是狮子大开口,直接要了“五氏”和“曲梁2”、“壶口”,一下子让吕武发现范氏对东面很有想法。
魏氏则是要了位于“新田”边上的“周阳”。
其余各家也是有所得。
总的来说,但凡有实力来参与这一场瓜分盛宴的家族,他们对吕武的分配非常满意。
不满意?那一定是那些家族实力不够,又或者实力不差,然而反对并没有什么鸟用。
别看阴氏获得四块地盘好像挺多,将“邑”和“邦”给计算进去,也就是实际的控制面积其实并不大。
吕武要的是完成战略意图,不是以占多少地为目标。
在这一场瓜分盛宴中,一样是“卿”的祁奚获得最少,另一个同样是“卿”的赵武则颗粒无收。
话说,赵武能保住卿位就不错了,还要什么自行车?
吕武没给祁氏分配太多则是故意的。
另外,吕武要求韩氏让出“梁”与“耿”,其中“耿”归于阴氏,“梁”则是交给了魏氏。
“梁”在大河西岸,“耿”则是在大河东岸,明白通透了就是要让韩氏的手缩回去,加强阴氏和魏氏对西边的控制,同时也是换取阴氏和魏氏庇护韩氏。
韩起对此没有任何的异议,甚至因为阴氏和魏氏要地盘的行为感到心安。
想让别人干点什么,不给好处怎么行?会搞得自家心中犯虚,觉得只是得到对方口头的保证,真的出事对方未必会真的出力庇护。
拿了“保护费”就不一样了。收到好处又不进行庇护,信用会破产的!
这一次不独卿位家族吃得满嘴油,吕武对实力强大的中等家族也进行了照顾,人设方面近一步得到了增强。
其结果是,吕武决定讨伐齐国,一下让国君先前打算召集各个诸侯国南下会盟的事情遭到搁置。
众“卿”认为这是他们在国君表现强势之后,取得的第一个胜利,其余的中小贵族也看到了元戎该有的样子。
什么样子?不就是当元戎就该压制国君嘛!
吕武压制国君的手段并不粗暴,决定搁置南下会盟前,有进宫跟国君讲道理。
晋国不能坐视齐国吞并莱国,一旦齐国做大做强,难受的不光是与齐国有交界的各个诸侯国,说不得晋国会因为齐国一再搞幺蛾子弄得个疲于奔命的下场。
真的那样,晋国刚按下了西边秦国这个“葫芦”,结果是东面的齐国抬起“瓢”,局面不但没有得到改善,甚至会变得更糟糕。
国君乐意还是不乐意,只要他保持头脑清醒就必须明白吕武说得对。
道理讲不通?那就要动粗了哦!
“今岁秋收罢了,出兵东进。”吕武再一次主持会议,先看一眼国君,再环视与会众人,说道:“四军齐出,过境长狄而击齐。”
这个“长狄”是部落联盟,算一个不是国家的国家,亦称作“长翟”,国君是漆姓盟主之类。
“长狄”位于晋国东北部,诸夏的齐、鲁、宋、卫与之比邻。他们的活动范围非常大,有时候还会进入“鲜虞”放牧。
吕武非常温和地问道:“何人有异议?”
国君沉默。
其余的“卿”与众贵族站起来,齐齐行礼,异口同声道:“唯元戎之命是从!”
第560章 新元戎新玩法
很多以为这一次机会来了的中等贵族,他们对事态的发展其实是感到懵逼的。
压在头顶上的那些家族不出事,他们哪来变大图强的机会?肯定是巴不得几个强大家族一一倒下,好吃着倒下家族的“血肉”来发展自身。
吕武很清楚就是举国那样的心态,才导致晋国的内乱远比其余诸侯国更严重,并且显得尤其的血淋淋。
在很多时候,吕武总是能够提前察觉到动乱的迹象,再根据判断赶紧地选择好定位。
然后
邯郸赵要隐退前,吕武跟着赵旃狠狠地从秦国那边刮了一层,得到了初步的发展人口。
郤氏完蛋时,阴氏非但没有遭到牵连,甚至没人将阴氏也一同视为需要消灭的敌人。
在当时,因为失去了所有话事人,郤氏的很多附庸将吕武视为唯一能活命的退路,使得吕武率领的这一路军一路走一路接受投降,根本没有产生什么损失,一个个吃的那个叫满嘴流油。
他们真正开始交战的对象是栾氏,关键栾氏对抵抗吕武这一路大军也不是那么坚决。
那是为什么?因为那个时候的吕武跟很多“卿”的关系都不错。而那是建立在吕武懂得进行取舍的前提之上,该舍弃什么利益就果断丢掉。这样的人,谁都觉得识相,要动手也就不会那么坚决。
什么反复横跳?失败了才叫反复无常,成功了该定义为深谙审时度势。
没办法,诸夏的化就是这么的博大精深,同样的一件事情会因为所产生的结果不一样,拥有截然相反的解读方式。
成为“卿”之后的吕武其实已经很避免再改变立场了,态度坚决地跟魏氏保持盟友关系,对其余卿位家族则是保持中立。
知道“中立”有几种解读方式不?区分“绝对中立”、“有限中立”、“搅屎棍般的中立”。
在多种“中立”的玩法之下,欧罗巴人最为会玩。他们所谓的“中立”就是绝对不第一个冲上去搞事,一旦发现能占便宜也绝对不甘落于人后。
吕武将自己的“中立”分成两个阶段。
先玩“有限中立”那一套,也就是不第一个“首发”,有人来邀请搞事进行选择,谁将被干倒的话,站出去该占便宜就占,占完了便宜再保住要完蛋的一方。
现阶段?吕武觉得自己应该转换“中立”模式,进入到“搅屎棍般的中立”状态。
不懂什么叫“搅屎棍”外交模式,可以去查一查英吉利持续了三百年以上的国策,到底是个怎么样的玩法。
国家内乱嘛?当然不止晋国一再发生,存在区别的是其他诸侯国的影响没有经过那么大。
这个是取决于国际上的地位差距,再来就是同样作为贵族,拥有的实力与战斗力方面的差别。
很多诸侯国的贵族反抗或想得到什么,他们在本国公族强势强大的局面之下很快就被扑灭了。
某个国家不强大,他们内部打生打死根本无法对国际形势有什么影响,谁又会去多看一眼呢?
所以了,作为当时两大霸主的晋国和楚国,哪怕是出现了很小的内乱,其余诸侯国一直注视着晋国和楚国,明明不大的内乱却是总能造成非常大的影响力,乃至于出现改变国际形势的后续。
要不是楚国内乱,郑国敢去攻打蔡国吗?很明显是不敢的。这个就是强国展现出的影响力成果之一。
这一次晋国的元戎中行偃遇刺身亡,一旦让郑国那边得到消息,他们所掌握的信息就是楚国和晋国要相继陷入内乱,产生的想法绝对是:不趁这个机会可劲地蹦跶,简直是对不起老天爷给创造的绝好机会啊!
士匄提出关于郑国的疑问。
吕武的回答是:“与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
范氏的主要利益是在南面,他们对郑国关注力度大很正常。
先前的瓜分盛宴中,范氏又暴露出对东面的战略意图?可见他们认为自己能兼顾南边和东边。
以范氏的实力,盯上南面和东面并不显得过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