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晋君姬周扫了一眼狼性十足的众“卿”,想到了公族的损失,心里的天秤还是出现倾斜了。
是哦。
尽管这一场战役晋国打赢了,要命的是收获也几乎没有啊!
晋军当然有抓到楚军和郑军的战俘,抓到的郑军战俘两千多,俘获的楚军战俘将近两万;战场上捡的兵器和甲胄数量多一些,兵器超过十万件,各种甲约三万,挑挑拣拣之后能用的数量会减少;可是,跟自身的损失对比,显得太不够了!
楚军已经想撤,按照以往的尿性,楚军会丢下一批粮食和各种杂物,少不了会将伤患留在原地等死。
收破烂这种事情,对于成规模的家族来说根本就是杯水车薪,别说还有那么多家族等着分了。
吕武之前说要追着楚军过河到郑国晃悠一圈,明白人都知道是想去郑国弥补损失,再苦再累还能不跟着?
现在卫国有重臣想搞那么一出?
咦!!!
不错喲?
损失不但能补上来,还特么能大赚特赚呀!
晋君姬周细想了自己所知道的历史,有几个是带封地投奔他国,又有多少家族拖家带口去了他国发展,一想下来发现挺多。
有非常多的例子不代表就是正常,卫国要发生得的事情就是属于不正常!
从来没有那么多贵族抛弃母国投奔他国,卫君卫衎的尊严和威仪将被丢在地上践踏,卫国也好不了了。
以为只是卫君卫衎一个人丢脸吗?根本就是所有国君要跟着丢人,再给治下的贵族一个榜样。
有一句话叫“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一旦晋国配合卫国的贵族开了这么一个头,以后各个列国的贵族在本国混不下去,第一时间想到的就会是卫国贵族投奔晋国的例子。
晋君姬周在乎的是为君者的逼格啊!
能够参与会议的“卿”先后表态,哪怕是长久以来作为小透明的赵武都对那块“肉”十足感兴趣。
吕武看着晋君姬周,说道:“若君上无异议,臣便允诺卫人。”
所有的“卿”都点头了,晋君姬周反对有用吗?
从短期内和长期来讲,拿到卫国大河北岸城池对晋国都有好处,不止是能够获得大量城池与人口,还增加了本国的贵族数量,存在坏处的是君权将遭到沉重打击。
士鲂看到晋君姬周还在犹豫,说道:“楚侯可一再折损十数万,我不可也!”
其实,晋国的兵源远不到枯竭的时候,很现实的是卿位家族才不乐意只出现损失没有收获。
楚国那边也不是有死不完的士兵,跟晋国相比在补充速度上会更快一些。
为什么楚国的兵力补充比晋国快?有楚国封君对兵源素质不是那么讲究的原因,再来就是南方还有一大批蛮族部落能抓去当劳动力,甚至拉上战场当炮灰。
晋国这边对兵源素质的要求高一些,再来是各个家族对内的提防远超过国外,不可能将家族所有士兵拉上战场拼光的。
“此事,寡人不知。”晋君姬周选择躺平。
作为一国之君不能那么明显地去为难另一个同行,要装作什么都不知道,事后再站出来作秀一番。
吕武却没打算放过晋君姬周,说道:“此事实乃重大,非臣属可独断。君上需许诺于卫人。”
几个“卿”一想也对,不能让他们来背起这么大的担子,肯定是要让国君站出来勇于承担的啊。
光是他们拿主意并且操作,岂不是要被各个诸侯国的国君列上黑名单?
晋君姬周一再拒绝,然后再被讲道理,退无可退只答应出示文书,本人是绝对不会出现在任何谋夺卫国场合上面的。
即将要发生在卫国身上的事情太大,以至于晋国君臣连关注楚军动向都显得很是心不在焉。
晋军这边坐视楚军搭起跨河浮桥,再看着楚军有序过河,并没有大军压上。
吕武先派人去问楚君熊审,要不要赎回楚国令尹子囊。
楚君熊审给阴氏的答复是:查无此人。
我了个去!
这叫人间蒸发,还是人道毁灭?
那是楚君熊审很明白告诉吕武:战阵被俘的子囊对楚国没任何价值啦!你爱咋咋地?
子囊有没有价值可不是楚国说了算。
晋国肯定会在子囊身上大做文章,比如向各个诸侯国宣传抓住楚国令尹,再让史官在史书上大书特书。
楚军撤走之后,有晋军进去被留下的营地,果然再次发现大量楚军遗弃的大批粮秣与伤患、病号。
话说,楚军在撤退时为什么不把粮秣烧了?
应该说,不独楚军不会干烧粮秣的事情,诸侯国有一个算一个都不会这么做。
说不太清楚是为了什么,反正没有一个国家那么干,宁愿知道会资敌都会将粮秣留下。
晋军会大肆屠杀被遗弃的楚军伤患和病号吗?并不会。
如果说晋军会尽心尽力救治,自然也属于不可能,但也不可能放任不管。
晋军会进行尝试救治被遗弃的楚军伤患和病号,能不能活下来则看他们运气怎么样了。
那并不是晋军做什么刻意的事情,医术就摆在那里。
撤军时不烧粮秣,会尝试救治敌军遗弃的伤患和病号,怎么看都属于正道的光啊!
然而,现如今的世人早就习以为常,没有觉得值得吹嘘,更不会满世界叫嚷自己是多么的人道,多么的自由皿煮。
两面人这种事少干,恶心自己不提,还会祸害子孙后代。
毕竟,假话说多了,子孙后代会当真,再把自己折腾得欲仙欲死。
晋军从楚军丢弃的营寨补了一批粮秣,又从卫国那边获得大批补给,等来了宋国的使节团,随后是曹国的援军最先开过来,再来就是鲁、邾、滕、莒、薛、杞、小邾、莱、鄅、介、纪、谭了。
其中的莱、鄅、纪、谭属于刚刚复国,有些只有一国之君和小猫两三只,属于就是来凑人头壮声势,表现存在感的。
莱国刚被齐国灭掉不久,他们在晋国的帮助下复国。
纪国则是在周庄王七年(公元前690年)被齐国灭掉,有一支公室成为齐国的附庸残存下来。
晋国将齐国揍得太狠,又拉出纪国公族的后代,玩了一手“存亡绝续”的操作,时隔一百二十七年之后,纪国再一次站起来啦!
谭国是在纪国被齐国灭掉的第七年覆灭。原因当时的齐国公子小白出亡曾经过谭国,谭国国君不以礼接待。后来小白回国即位(就是齐桓公),谭国亦未有派人祝贺。结果谭国在周庄王十三年(公元前684年)被齐国所灭,谭国国君流亡到同盟国莒国,并有后代存续。
谭国能够再次复国当然也是晋国搞的操作。
所以是,齐国不但在晋国的操作下被鲁国占去了大量城池,之前吞并的莱国、纪国、谭国也相续复国,真要让这些国家成功复国,齐国一下就倒退到比周庄王七年之前的更小控制区。
如果今年晋国没有爆发与楚国的大战,晋国的精力其实要放在“瓜分”齐国上面。
现在出了这么一档子事,明年晋国的重心被迫放在郑国、宋国和楚国身上,不好说齐国那边会不会出现什么幺蛾子。
又或者说,齐国绝对不会屈服于晋国的安排,进行反抗是必然的事情。
莱国、纪国、谭国这三个国家急切赶到“朝歌”参加集体活动,不是他们有多么担心晋国怎么了,怕的是失去晋国的撑腰连贵族都没得当。
那么多的小弟过来,能顶事的也就宋国一个,其余很是令人一言难尽的!
吕武发现曹君和曹军战意昂然,对士匄说道:“我或可灭睢水、南山之戎嘉奖曹国。”
曹国对晋国忠心耿耿,以往分配战利品时有更多的倾斜,只是曹国真的太小太弱了。
士匄有些懵,说道:“他国之政,我如何持之?”
这是纳闷有好处为什么不自己吃掉,凭什么便宜了外人。
吕武说道:“大河北岸之土归我,燕(南燕)无需再存。”
士匄一下子感到满意了。
几年是范氏还是智氏想要吞掉南燕来着?
反正不管是谁,当前阶段范氏在靠近南燕的区域是绝对的老大,灭掉南燕少不了范氏的那一份。
吕武说道:“我欲得大河北岸之土,嘉奖曹国可免诸侯侧目,又可使曹国壮大助力于我。”
再加上干了那些“存亡续绝”的事情,晋国哪怕是操作了卫国,国际风评再差还能差到哪去?
只是,包括吕武在内的晋国君臣也不知道是刻意还是无意的遗忘了一件事情,周王室的周天子尽管是招牌,通知一下总是应该的吧?
晋国在吕武的操作下已经要截留各个诸侯国对周王室的进贡,处置齐国、卫国等国和一再“复活”那些古国一样没招呼周天子一声。
在削弱周天子权柄方面,只能说晋国君臣很有默契了。
第603章 小宋锅你来背
当代的周天子是一个挺有趣的人。
当然,觉得有趣的是周天子本人和一些别有用心的人。
曾经的秦国和齐国都认为当代周天子是个好天子,只要钱给得到位,周天子就会努力促成某件事情,办砸了也绝对不会乱甩锅。
对于吕武来说,现如今那位周天子也是一名好天子,提到钱阴氏真的过剩,钱使用起来才叫钱,不使用堆放在那里就是碍事。
阴氏已经“喂”了当今周天子好些年,不敢说周天子会对阴氏有求必应,周天子则一定视阴氏为大大的忠臣。
晋国截留各个诸侯国对周王室进贡的事还在谋划当中,也就是除了几个诸侯国在实施执行,其余的诸侯国还是继续对周王室进贡。
注意,诸侯国是对周王室进贡,不是单独对周天子进贡,等于说拿到手的东西不是全归于周天子,周王室一帮公卿也有份的。
什么“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对当今这位周天子无效,秉承的是能独吞为什么要分享的那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