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拥有能养得起自己的私产,才能够让“士”和“徒”武装自己的同时,去专注训练军官技能以及杀人技巧。
“士”和“徒”就是现在所有军队的骨干力量,缺少他们的存在连军队的框架都搭不起来。
韩起明悟魏绛在内涵什么了。
究竟是用了什么样的手段才能十七年内使阴氏壮大成那般模样?特指吕武绝对没有表面看上去那么善良。
另外,原本是郤氏和栾氏的那一批人,他们为什么对吕武言听计从的?
阴氏的情况不是以大吞小,完全就是一种蛇吞象。
要是自家的体量足够,吞下弱小的一方,肯定是一种正向的稀释,反之则是被反向稀释,管理方面会是一个老大难题。
帐篷内陷入一种诡异的安静,只有木材偶尔发出“啪”的一声。
魏氏在公元前572年开始跟各家置换封地,好不容易将封地给大致集中起来,其它地方哪怕还有封地也数量不多。
一开始阴氏在晋国西境的存在感并不大。这个也是魏氏内部经过开会,同意了跟阴氏一起针对秦国的原因。
魏氏面临来自秦国的压力,有阴氏愿意过来一起殴打秦国,求之不得,是吧?
从什么时候开始,阴氏在晋国西境的存在感增多呢?其实就是他们合力灭掉大荔之戎后,魏氏才发现原来阴氏已经将白翟驱赶走,并且阴氏有在原白翟地盘建城的动作。
大荔之戎成为一个历史符号,阴氏谋求了“侯丽”的军事控制权,后来更是让“侯丽”成为阴氏的封地,一下子阴氏的好几块封地一下子就相连了起来。
那一瞬间,魏氏直呼“好家伙,真的是好家伙!”,原来吕武这个浓眉大眼的家伙早早就进行了布局。
在之后,魏氏其实就已经对阴氏产生警惕,也就有了后来魏氏不那么乐意继续做打击秦国的事情。
然而,魏氏不愿意出力,秦国还是被阴氏单独给收拾了。连带秦君嬴石也在逃亡路上病逝,后面阴氏更是除了秦人发源地“冀”周边之外,控制了其余的秦国疆域。
是的,阴氏刻意地放过了“冀”那边的秦人,原因是要留着那些秦人吸引对阴氏有恨意的群体,再来则是很现实的鞭长莫及以及对付起来不划算了。
秦人经过两三百年的时间才从“冀”向东发展到“毫(荡社)”,不到十年被打得重新龟缩了回去。
从“雍”到“冀”的路线并不好走,沿途多山不说,“冀”那边更是连绵山脉遍处。
最为要命的是“冀”再往西偏偏地势非常平坦,也就让这边的秦人打不过阴氏,逃起来的速度则会是极快,不管是躲进山林,还是消失在茫茫草原,阴氏想在短时间之内消灭他们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楚若屈服,元戎定鼎功成,介时……”魏绛并不埋怨魏琦,心里则是非常害怕。
韩起截断,说道:“元戎待魏氏不薄。”
不管吕武想做什么,现在还没有做。
当初魏氏面对秦国的压力,阴氏站出来得到魏氏的欢迎,等秦国完蛋后再来埋怨阴氏,不地道了呀。
韩氏不会去提自己在吕武崛起过程中起过什么贡献,因为他们真的没有帮过吕武一次。
魏氏是有帮吕武几次,然而吕武该还的早还了个干干净净,甚至魏氏现在是亏欠阴氏的状态。
晋国这边已经有栾氏和郤氏的例子,属于那种报恩报成了仇人的情况,还不能使各家警醒吗?
魏绛说道:“赵氏已失‘赵’地,我之‘魏’地将失。”
这件事情韩起还真不知道。
现在“桑田”、“柏谷”和“瑕”,也就是那片区域的大河西岸都落在了阴氏手里。
魏氏将这件事情当作一种信号,吕武在谋求整块“魏”地。
赵氏覆灭又复立,有了更好选择的赵武放弃“杨”去选择跟阴氏置换更好的“温”,不能说赵武脑子坏了,真要有什么看法只能将赵武的作为视作数典忘宗。
一直是上升趋势的魏氏没有沦落到放弃“祖地”的地步啊!
魏绛坚持觉得现在不反抗,等以后想反抗,以吕武善于从大局挖坑的手段,魏氏估计会一夜之间面临灭顶之灾的啊!
第700章 接下来该瓜分晋国了吧
讲事实,说道理,吕武对“魏”地很有想法,甚至可以说是势在必得。
如果阴氏和魏氏一直作为盟友,吕武当然不能以任何武力手段去获得“魏”地,要不从此以后就别想好好当个人了。
友好关系之下,吕武会试图使用和平手段来获取“魏”地,为了达成战略目标,哪怕是再吃亏也是值得的。(参考“杨”地)
一旦阴氏与魏氏解除盟约,又或是近一步变成敌对,吕武使用什么手段去获得“魏”地也就变得不再重要了。
魏绛在察觉到吕武的筹谋后,不想慢慢等死的想法实际上没错,只是从某些层面来说过于冲动了。
而吕武想要获得“魏”地这么一件事情有错吗?站在阴氏的角度这边,得到“魏”地再建一个雄关就能让八百里秦川变成另一个世界,亦是让“关中”与阴氏在晋国的封地无缝相接,有那想法肯定是没错的呀。
个人与个人会存在对错。上升到集体之后看的其实是需要,再看谁的拳头比较硬,其它什么就别再逼逼叨,玩一场胜者为王的游戏就是啦。
雪还在继续下,晋人这边特别幸运,他们南下前就得到通知,会在南方过上一整个冬天,出征时是有携带冬装的。
来自各个诸侯国的人们就显得很苦逼了,有些诸侯看到战局的发展,聪明地通知下面派人回家乡进行准备,冬季用品陆陆续续有送过来;脑子不怎么灵光又不懂照抄作业的诸侯,他们身为人上人谁还没有优待,底下的人肯定会受罪,乃至于出现冻残、冻死的现象。
这里也就出现了一件再春秋显得极度残暴的事情,那就是列国联军之中出现了穿上楚人衣物的士兵。
怎么穿上楚人衣物就显得残忍呢?当然是证明他们抢掠了楚人。而在春秋时期可没有纵兵抢掠这个说法,战争被限定在军队较量之间,其实是不会去刻意为难非军人群体的。
这种“非刻意”到了什么程度?哪怕是攻进了城邑,军队掳掠财物也会是奔着贵族的产业而去,个体户的安全实际上再某种程度会有保障。
在当前,一个家族的穿戴基本上会有同一性质,也就是士兵的戎装保持一致,再来就是属民、奴隶分别也会有自己阶级统一格式的衣服。
自由个体的话,目前并没有限制谁不能穿什么布料,或对颜色进行限制。
看看列国联军的士兵穿得那么杂,怎么都能看得出有过大肆的劫掠。
吕武在雪停止之后的第三天,率军离开“展陂”了。
下了一段时间的雪之后,大地被笼罩上了一层的银装,经过一些树林看去,看着树木枝叶上的积雪挺赏心悦目。
当然,傻子才会在阳光普照的天气下盯着雪原一直看,实际上就是想长久盯着都没有可能,眼睛会先受不了。
联军的返程显得很“肿胖”,原因当然是携带了太多的战利品,其中包括了大量的楚人。
吕武没有刻意去了解情况,还是十分清楚在旷野行军的路程太远会导致大量俘虏死伤。
初雪刚下时,天气其实还不是那么冷,等大地都被冰雪笼罩才会急速降温,穿戴妥善的人都受不了,何况是一群穿着秋装的人呢?
他们花了七天来到“新郑”边上,扎营的命令下达后,遍野传出了欢呼之声。
而鲁军和曹军早早就在“新郑”这边等待,同时来自宋国的使节团也等候多时了。
“阴子威武!”鲁国执政季孙宿以这句话当成问候语。
晋国与楚国争霸以来,多次靠近楚国却是没有实施入侵。
这一次吕武率军南下,晋军直接打到楚国都城“郢”的城下,又去饮马大江。
不管是打到“郢”对楚国来个兵临城下,还是跑去成功地饮马大江,谁都不能否认吕武达到了“前无古人”的成就,注定会名留青史的同时,还成了中原地区的“伟人”之一。
讲文治,吕武就任晋国元戎之后带着晋国蒸蒸日上。
论武功,吕武办到了兵临“郢”城下和饮马大江。
即便是对吕武再有偏见的人,他们都要承认吕武已经达到了“不朽”的高度,面对面时尊重吕武就是在尊重自己的价值观。
这一次,鲁国和曹国获得了运输战利品的任务,原本是一种很欢欣鼓舞的心态,觉得老大很爱自己。
跑去运输战利品就不用跟着深入楚国,不需要参战也就不会有伤亡,将战利品运输办妥就是一个功劳。
他们哪里想到楚国能变得那么不经打,得知晋军去“郢”阅兵,更是产生了一种“错亿”的遗憾感。
埋怨吕武的任务分配当然不可能,鲁人和曹人只能怪自己命不好,没有荣幸能够参加那种“名片场”了。
“楚遭此……”季孙宿想用‘劫难’,一想有点不对,顿了顿才继续说道:“楚遭重创,来岁必卷土重来。请阴子容鲁人并列,为‘不朽’之业略尽绵薄之力。”
眼见着晋国就要胜利,哪怕不是为了红利,能够经历“最终一战”就是一种荣幸。
嘴炮很厉害,战斗力渣五,心志很高的鲁人,怎么可能错过在历史篇章露脸的机会呢?
说到“不朽”,春秋定了三不朽格调,认为“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就是人生的最高巅峰。
作为周王室旗帜下的列国,参与到战胜楚军的战争就属于立功,也是有德的一种体现。
立言什么的太难,混上一个立功、立德的绩效,对鲁人的吸引力着实太强了。
吕武用奇怪的目光看向季孙宿,讶异道:“你怎知我觉诸侯辛苦,明岁不欲劳师动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