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些区域就是那么个情况,能够农耕不那么确定的一段时间,可能是五年,可能是十年,或者更久,但是很快就会让当地出现水土流失,慢慢再变成沙漠的环境。
“大汉如今为重京畿,它处可暂为放下。”吕武回来肯定会举行朝会。
他已经抽空将该看的文牍看了,大致了解自己离开之后都发生了什么。
要说有什么需要让吕武特别关注,无疑是“渠”的修建进度过慢这一条。
两年的时间过去,汉国对“渠”的修建仅是二十四里长度,远比之前预想的进度要慢了不止一倍。
那是因为第一年出现了数据错误,第二年也就更为小心谨慎了一些,搞得第一年明明能修十四里,到了第二年却只修了十里。
葛存出班讲了一些困难,随后说道:“若是王上允准,臣多方计算,一年修二十里,需再增十二万劳力。”
当然,修渠不可能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不间断去修,雨季需要停一停,到了下雪季节也要停,等于说一年之中能够确保有两百三十天在修建,算是挺不错的了。
出远门一趟让吕武得到了很多的收获。
不是说出去一趟进位为王,其实是吕武前往“会稽”中间途径了不少国家,看到了那些国家的现状,又跟楚王、范王、荀王、齐王接触下来,能够大致判断出几个国家的未来几年走向。
“范与楚今岁抑或明岁必有大战;荀与齐今岁便有大战;余下诸侯亦是蠢蠢欲动。”吕武这些话就一个意思,大争之世真的来了。
解朔出班,问道:“王上,大汉可需出兵襄助于范、荀?”
吕武没有正面回答,说道:“诸侯相争,大汉仅需陇右、三戎用兵,乃有时日固本,修渠正是首重。”
也就是说,不一定会出兵支援范国或荀国。
对付陇右的主力是骑兵,连带传统军队,规模会控制在两万以内。
三戎那边的麻烦大一些,主要是魏氏成了伊洛之戎、陆浑戎和蛮氏的智囊,汉国用兵不能低于四万。
尽管至少要动用六万大军,跟以前动辄征召十来万相比,再考虑到三戎极可能避战,从用兵规模到所需花费,还真是比较轻松的。
这个轻松是需要计算国家产出以及战时消耗,不是其它什么方面。
葛存想了一小会,再次出班,说道:“臣以为若是修渠乃首重,请王上增劳力二十万。如有三十万劳力,臣每年定可使修渠增至二十五里。”
话说,“渠”的总长度有多长来着?
汉国修建“渠”,取的连贯泾水和洛水,总长度超过四百五十里。
做什么都讲究一个熟练,一开始可能手生一些,导致进度不怎么样,熟练起来之后进度肯定会有所加快。
大殿之内一时间陷入寂静无声。
王座上的吕武在思考很多事情,第一件事情是盘算汉国能拿出多少劳力用在修渠,再来就是思考各国之间的战争烈度,杂七杂八要想的事情真的不少。
“前三年便以三十万劳力之数,可增至五十万劳力。寡人仅言一事,‘渠’耗时不得过六年。”吕武说道。
原历史上,秦国修郑国渠也不是动工就没有停下来过,一样是要将雨季、雪季考虑进去,并且中间还一再爆发大战,常年动用三十万以上的劳力,总耗时十年。
汉国现在还有范国和荀国、韩国顶在前面,并且从晋国分到的地盘产出不俗,能够拿出足够的粮食用在修渠的消耗。
当然也不是说汉国六年时间内除了修渠,其它什么事情都不干了。
哪怕是汉国真的能得到六年的和平时间,哪能不做好交战乃至于大战的准备呢?只能说吕武认为修渠比其它事情重要,国家大部分的精力会花在修渠上面。
“六年修渠,中间肯定需要支援范国或荀国,甚至大汉本身要图谋巴蜀……”吕武心里想着事,目光看向了还在思考的葛存身上。
葛存怎么敢打包票?尤其是“渠”对汉国的重要性不用过多言语。
吕武也不催葛存,点名解朔敦促练兵,话里话外就一个意思,六年内练出足够的士兵,中间还能拉出去见一见血,极可能在八到十年之内,汉国肯定是有超级大动作的。
“渠修成会对产粮大有增益,八年的时间也够汉国控制巴蜀,到时候我肯定要尝试能不能宇内混一的!”吕武心想。
第795章 十年需要十年
公元前549年,吕武称王的第二年。
临到夏季之时,两道消息传到“长安”。
第一件事情是范国主动集结大军攻打陈国,楚国得知之后出兵援救陈国。
第二件事情则是荀国清楚战争无法避免,主动出兵进入鲁国。
关于范国和荀国的军事行动早在“相王”的归途中,士匄和中行吴都有跟吕武进行沟通。
范国和荀国为什么主动出击?尽管是建立了新的国家,说到底他们曾经是霸主晋国的卿位家族,明知道会爆发战争为前提,没有可能等敌军杀入国境才被动发起反击。
范国对楚国以及一众盟友的战事打得怎么样,大概需要秋季消息才会传到“长安”了。
同理,荀国与齐国、鲁国、曹国等等诸侯的战争也需要到秋季才有消息传到吕武的耳朵里。
归途中的沟通过程里,吕武并没有给士匄和中行吴什么承诺,也就是不一定会派兵相助。
事实上,一旦战火燃烧到范国或荀国境内,汉国和韩国再怎么艰难都应该出兵,不止是为了维系“多国一体”的表面,纯粹是目前范国或荀国被削弱对汉国和韩国没有任何好处。
“如有所需,范国、荀国绝无顾及脸面而无求援。”吕武站在田埂之边,看着已经变成了金黄色的麦田。
从“长安”赶过来的解朔闻言,说道:“楚国出兵七万,其盟友约两万;范国起兵五万。两军去岁已是疲师,今岁当无大战?”
其实,士匄也是怕楚国主动出兵北上,要不然才不会出兵入侵陈国。
今年再征召五万大军出征对范国有压力,只是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范氏吞并了郑国,尽数控制了原来属于郑国的城邑,在那之前郑国却是一再遭到劫难,使得范氏仅仅获得三十万左右的郑人。
郑国原本的人口约在八十万左右,其中的三十二万落到了吕武手上,七八万人口则是被当时还是晋国的多加贵族瓜分。
吕武一直都在暗中观察原本的几个卿位家族,其它方面或许比较难以窥探,肯用心则是能大略窥知那些卿位家族到底有多少人口。
“范国举国上下口众二百余万,不知‘士’、‘徒’几多,‘羡’多则多矣。”解朔说道。
吕武理解。
一支军队肯定需要有足够多合格的军官,再配上数量合适的骨干,才能形成战斗力。
他们的家族都是出身晋国,换作四十年前其实也就那么样,轮到“鄢陵之战”后各个家族的“羡”才多了起来。
所谓的“羡”就是半农半兵,一般在晋国是作为最后的“后备役”,每个家族或多或少有一些。
之所以在“鄢陵之战”后各个家族的“羡”才增多,无非就是后面每年用兵,很多家族的“士”和“徒”消耗太大,国家的用兵数量也一直在增多,只能选择增加“羡”,顾不上兵源素质了。
范国和荀国的情况比较相近,荀国的人口略略少于范国。
这一次要是范国的五万大军丢在战场,必将使范国伤筋动骨,哪怕后面的军队数量再次补充上来,质量方面绝对要素质大降。
以历史阶段来说,战国时代才刚刚开始,各个诸侯并没有不顾兵源素质进行大肆征兵。
另外,像是楚国、汉国、范国、荀国、齐国、韩国……等等一些诸侯国,春秋时代的兵源多少有一些,看就看谁先将“老兵”给消耗一空了。
真的将春秋时代的士兵消耗没了,肯定是要到了以数量代替质量的时代,每个国家的军队数量是增多了,能爆发出来的战斗力未必有之前那么强。
“荀国出兵七万,已连克鲁国四城;齐出兵八万,与众诸侯合兵十万,大军已然入鲁。”解朔用探寻的目光看着吕武。
“韩国如何?”吕武问道。
这个却不是解朔能够回答的。
跟解朔一块过来的梁兴当即答道:“韩无有举动。”
也是。
韩起现在应该忙着压制晋国公族的反扑,内部必然也有非常多的事情亟待处理。
新生的韩国才是真正意义上踏着晋国的尸体,几乎将晋国仅存的血、肉、骨……浑身上下吃了干干净净。
这点的区别在于什么?吕武、士匄和中行吴只是从晋国拿走属于自己的那一部分,韩起是一种夺占。
晋国仅存的贵族,两成死于内乱,三成逃国离开,剩下的五成归了韩氏。
这样一来,以晋国的底子,新生的韩国尽管疆域不大,要说军事实力其实不会比没有历经几次损失的宋国少多少。
吕武问道:“范、荀使者何在?”
梁兴事无巨细开始说起来。
战国时代降临,远比之前更依靠邦交手腕。
汉国在现阶段不能说弱,吕武却不会忽视了邦交这一层面。
毕竟令人纳闷的是,各诸侯对汉国略微冷淡。
吕武并没有久待“长安”不动弹,他在发布了一些政令之后,先去视察修渠的工程,后面一直在京畿范围内巡视。
等待成为一国之君,吕武才能明白有些帝王为什么总是喜欢巡视领地,并不是为了浩浩荡荡去感觉爽,实际上有威慑不服的作用,再来就是亲自到地方了解某地的实情了。
当前汉国京畿区域的城池并不算多,夺自秦国的大城只有六座,分别是“雍”、“陈仓”、“吴阳”、“小虢”、“秦②”、“郿”;掠夺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