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这一点上,楚国君臣尽管是对汉国使节的话将信将疑,不耽误他们感到心情振奋。
没人愿意看到一个团结的“四晋一体”,那可是比曾经晋国更恐怖的存在。
能让“四晋”自己内斗起来,对包括楚国在内的任何一个国家来说,无疑是一件天大的好事。
老实说,当时就有楚国的大臣提议退兵,附和的人还不少,却是遭到了熊招的一票否决权抵制。
以为出动大军是那么轻易的吗?
知道有多少贵族忙得虚脱,又是拿出了多少资源,对国家造成什么影响吗?
集结起大军,刚抵达战场却是马上撤退?什么混账才能干出这种事情啊!
即便对胜利没有信心,明知道会出现损失,该有的损失也是要付出,远比玩弄军队的心态,代价上面要小得多了。
多余的话熊招没有说,只是表达了一定要开战的意志。
他为什么非打不可?除了不能集结大军就玩撤退之外,展现出楚国的强大是一个目的,再来就是盟友的军队怎么能回去,还有那些对自己的意志贯彻不彻底的贵族是不是也该削弱一波?
“此战罢了,诸事再议。”熊招太明白楚国内部也在酝酿风暴,一起让风暴在内部肆虐,不如用外战来释放。
第815章 汉国危矣
不要以为内部矛盾太大,用开启外战的方式释放压力,或是压制内部矛盾,等等的思维到了现代才有。
实际上自文明出现之后,用外战来压制内部矛盾的例子不要太多,只是没有总结出一个成体系的“论文”或观点。他们之中有些人成功了,更多的人玩成了内困外交的境地,再把自己给玩死了而已。
楚国那么大的一个国家,熊招哪怕是开国之君都不可能统治一个完全没有内患的国度,继承而来的国家有矛盾,作为继承之君不像开国之君有叠威望“buff”能更轻易镇压,面对内部矛盾肯定会处理起来更加困难。
范国耗了四五年几乎将自己耗死。
楚国的底子比范国更厚一些,不至于耗到要被耗死的地步,内部矛盾一再加剧则是很正常的事情。
亲儿子都能因为父或母病重太久,在病榻前伺候到耐心尽失,产生一种“不如死了”的心态。
楚国的制度虽然跟诸夏列国有所区别,内涵方面其实是一样的。他们有一位元首,中枢有一套领导班子,
人一多思想必然也就多种多样,再产生各自的利益诉求,不可能倾尽所有为元首付出,尤其是付出不一定得到回报的时候。
吕武在穿越前并不是能够玩政治的阶层,多多少少会因为信息的发达而目濡目染到一些,潜移默化之下懂得的套路也就多了。
他知道楚国跟范国一样是在硬抗,内部的矛盾一点都不会少,窥知这个为前提,选择了更稳妥的方式,打算慢慢来跟楚国耗,哪怕不将楚国逼得爆发内乱,过程中也能起到消耗诸侯的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汉国肯定也是被消耗的一份子,但是从汉国的需要和立场来说,耗着无疑对汉国的处境会更好。
所以了,速速决战在当前不会成为吕武的选项。
汉国得到了四年的喘息之机,再有两年就能将“长渠”修好,攻伐汉中也进行得相当顺利,眼见着就能玩“得陇望蜀”的游戏。
在这种情况下,吕武更想要将诸侯耗得精疲力尽,等待汉国开始东出致力于大一统事业,难度方面再怎么都会下降一些的吧?
对了,汉军出动了一个“军”、两个“师”和四万骑兵,算士兵就是接近十万,还没有算上该有的民伕,好像也是正在被消耗的一个国家吧?
当前汉国的制度已经跟其余诸国不一样,其中包括了对军队的改变。
若是在以前,无外乎就是国君对贵族发出征召命令,贵族带上自己的军队纳赋,服役期限内的消耗都由贵族来承担。
在汉国已经变得不一样了,武器装备还是由参战人员自己准备,战斗中出现的损耗则是由国家来修补,缺失了则是士兵向军需处购买,粮秣全面由国家来出。
这种情况之下,参战人员的在后勤方面的付出和麻烦变少,国家的消耗却是大大增加了。
所以,如果汉国的国库空虚,实际上是比其它诸侯更经不起消耗的。
关键的问题在于吕武要完成大一统,怎么可能没有进行累积呢?他成为晋国的“卿”之后就在做一系列的准备,再有四年的喘息时间进行粮秣积累,还是有一定家底的。
“我征召六万,须以时日教之。”范鞅肯定要征兵的!
比较要命的是范国的“士”、“徒”和“羡”在士匄当政时期消耗过大,轮到范鞅当家作主之后只能将征召对象放在黎庶身上。
另外,士匄死前的一两年已经产生了追随汉国、齐国等等展开变法的心思,碍于身体状况不允许才没有付之实际行动。
现在的情况是范国已经被逼到墙角,哪怕范鞅没有举行登基仪式,还是冒险在战时干了变法的事情,也就是开始征召黎庶进入军队。
出身自晋国的思维还是挺关键,范鞅并没有将黎庶征召入伍,立刻将他们拉到战场上拼命,选择临时抱佛脚一般的操练。
吕武并不看好范国的“新军”,理由就摆在那里,范鞅只是征召了黎庶,没有开出让黎庶拼命的价码。
简单的说,范鞅打破了一些原有的界线,却是又遵守了原本的规则,想让黎庶拼命,碍于贵族阶层可能出现的反扑没有执行“爵位制”。
范鞅说道:“再有二月便入冬,敌军会否撤兵?”
关于这一点吕武也在思考。
楚国在主战场的军队将近九万,其它地方也有个四五万,再加上其余的盟友,总数量达到了惊人的二十七万。
那二十七万之中,子产麾下占了八万。而子产的队伍是个什么情况,懂的都懂,只是数量看着唬人,实际战斗力十分低下。
二十七万人,再加上马和牛的消耗,每天会吃掉多少粮食?
“如我所料不差,敌军近期必然大举邀战。我决意避而不战,耗其士气。”吕武说道。
十来万的汉军也不是全部在“新郑”这个主战场,一样是分为几个部分,有的驻扎着养精蓄锐,有的则是四处出击。
在“新郑”这边的汉军有三个“师”和两万骑兵,他们每天分批跟楚军小打小闹,打得不激烈,损失也很小。
现实就是这样,战场总是区分主战场与其它战场,不一定是主战场两军的数量最多,能是位置显得重要才作为主战场,交战也不会限制在主战场,完全可以是清除掉周边的“零零碎碎”才对主战场进行合围。
范鞅有点没有反应过来。
如果能做主,范国当然更想速战速决。
毕竟,交战是在范国进行,开战后的各种破坏不说了,战事没有停止下来,范人怎么进行耕作和其余的生产呢?
从年初到临近冬至,范国的半壁江山是陷入战火笼罩的范围,等于说一大半个范国不但变得处处废墟,人口也出现了锐减,连带产出几乎也是没有,哪怕有产出也不一定是属于范人的。
所以了,这一波之后,范国还能作为一个二流国家都算是好的,一旦搞到需要撤往虎牢以北,最大的可能性就是连三流国家都当不成了。
面对这种现状,范鞅急在心里,能够做的事情却是不多。
反正吧,范鞅现在一点都不敢惹吕武,怕的就是吕武撤军,任由范国自生自灭。
“短短几年,范氏沦落自此?”范鞅着实是心理落差极大,同时也搞不明白到底是怎么了。
跟楚国交战而已呀,哪个诸侯国没有敌国,耗时日长的交战挺正常的,没看到哪个诸侯国短短几年闹得这么惨。
如果范鞅请教吕武,其实吕武多少是能给范鞅一些答案。
无外乎就是范氏张开大口吞并郑国,偏偏没有将吃下去的转为实力的一部分。他们对楚国的交战不顺利,交战过程中损耗的不止是范氏的老家底,还有范氏统治的郑人一再出现心理变化,形成了一种内困外交的局面而已。
看看人家荀国,一样是建国之后跟齐国、鲁国、曹国时不时就开打,问题是荀军掌握了战事主动权,战场在鲁国境内,也就对卫人形成了一种心里上压制,源于整体态势上的良好状况,荀国并没有出现什么大问题。
汉国吞并秦国?整个过程耗费了十多年,谋求复国的秦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再被清除,秦人也被汉国的各种新政策吸引着想要过好日子,慢慢他们将自己当成了汉人,肯定没有范国和荀国面临的那么多危机了。
“寡人给予韩王期限还余四日。”吕武的目光变得比较深邃。
十多天过去,韩军还是跟郑军在闹着玩,一点见不到有大决战该有的迹象。
吕武有理由相信韩起是想抗命,并且韩起还会找到看似和平合理的理由进行搪塞。
用忽悠大法忽悠来那么多人的子产,以他的智慧肯定发现了韩起的异常,才会配合着玩闹吧?
他们现在无非是在等“新郑”的战事出现结果而已,汉军获胜会让韩军开始对郑军玩真的,楚军获胜则是让韩军撤退,使得子产不用耗费多少伤亡去光复失地。
又或者,韩起是不是跟子产有了什么沟通???
“韩王如此作为,陷己于不义,亦深害我也!”范鞅说道。
是啊。
所以,你是不是该三天两头派人去哭一哭。
然后,范国要不要将韩起的所作所为通报天下,使得天下人来一起唾弃韩起的装模作样呢?
韩起那边已经连脸都不要了,搞得吕武已经放弃与之沟通。
同时,吕武为了不给荀氏有对自己做什么的机会,早早就让荀会和荀家带着荀军离开“新郑”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