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荀军人多,汉军势大。”田盘还是跟季公鸟并肩而行。
季公鸟感概道:“世人皆言汉军之强,亲眼所见方知其势为大,难与敌也。”
不止是刚才汉军以口号跟君王辉映,还有到场的汉军摆列出了像极刀切一般的整齐队列。
别小看队列整不整齐,排除掉专业的仪仗队,能够随时随地将队列保持整齐,还不足以说明平时的训练力度很高,并且配合度、组织度方面高得惊人吗?
楚国、齐国、鲁国、郑国、曹国需要心惊汉国的强大,他们迟早有一天会在战场上跟汉军对阵。
宋国看到汉军这么牛逼,心里只有喜悦,琢磨着有这样的老大挺好。
作为难兄难弟的范国于韩氏割据势力,他们心态方面则是会非常复杂。
“荀军便是有四十万之众亦难敌十万汉军。为闻荀人未战便已大肆投奔于汉?”彘裘一脸的复杂。
也就在今天而已,先有六百多去平整会盟台的荀人跑去汉军那边,后面不到两个时辰之内又有两万多人投奔汉军去了。
还是中行吴下令紧急封闭各营辕门,哪怕有这个措施都让三个卫星军寨成建制跑去请降。甚至因为有人想出营,有人阻止出营,导致发生了内讧,整得中行吴以及一众荀氏公族心里极度郁闷的同时,越来越有不好的预感。
韩无忌能说点什么?总不能说韩军已经跑得只剩下不到万人,其中超过六成跑去了汉国当顺民?
早前彘裘对吕武崇拜到不行,到后来遭到士匄的算计才得到成长,对吕武的崇拜变成了害怕。
“韩氏何时归汉?”彘裘问道。
韩无忌也敢答,说道:“我随后便会请见汉王。”
韩氏跟吕武接触的时间很早,尤其韩起在吕武的崛起过程中是作为战友的角色。
有那些情份做底子,只要韩起不要有太多的妄想,乐意就此当个安乐侯,即便是吕武想要树立个榜样,怎么都不会亏待了韩起。
彘裘想了想,说道:“如此也好,重归一家,再现霸主辉煌。”
韩无忌觉得彘裘有点想多了,汉国的制度跟曾经的晋国不一样,压根不会再有什么手握大权的家族,去了汉国还想干大事业,绝对会死得很快,不懂这个道理还是另谋出路为妙。
作为这一次会盟的主角,吕武已经跟中行吴在对线。
说是对线也不对,两人并没有什么过于激烈的言语交锋,甚至连这一次为什么要打,统一的意见就是两家为了再次合一,进行友谊赛之类。
列国代表慢慢就品出味来了,两家在战场上绝对不会手下留情。
汉国那边为了能更好的兼并荀国不会在语言上放狠话,相反会好生安抚与安慰。
荀国则是高层心虚干的是竭力反抗,语言上则是更趋向于服软,怕就怕输了遭到全面清算。
在这种气氛下,明明很快就要打生打死,两国的君王却是不见一丝火药味,相反看着交谈甚欢。
田盘皱眉心想:“要把这里的情况赶紧汇报国内,希望晏婴能够想出好办法,让荀国和汉国打得更惨烈。”
第850章 不见血的交锋
列国当然巴不得汉国与荀国打得更惨烈一些,最好是打到双方精疲力竭,要不然他们怎么有机会捡便宜?
所以,诸侯看到中行吴对全国进行了动员,高兴得跟什么似得。
齐国和鲁国自己在用兵,他们还是派出使者密会中行吴,答应给荀国粮秣上的资助,必要时还能提供武器。
哪怕是非常痛恨将晋国瓜分的诸国,曹国也在跟荀国当粮食生意时愿意折价出售。
他们只有一个目的,鼓励荀国跟汉国拼了,拼得越凶狠越好的那种。
中行吴当然知道这些诸侯什么心思,没有拒绝他们的暗中资助,心里则是觉得异常的屈辱。
荀国从各方各面来看都是一个强国,不止人口有两百五六十万,军事实力其实也并不弱小。
如今“东方世界”的非常多国家,他们从人口、资源到军事实力根本比不上荀国,早先荀国一家就能扛住齐国、鲁国、曹国和其余四五个国家的联军。
不就是跟更强的汉国对抗才让荀国显得可怜吗?中行吴愿意接受列国的资助,想的却是不管跟汉国打起来是输是赢,有机会一定会教训这些看不起荀国的人。
受到帮助还起了怨恨显得思想很奇葩?那是不懂强者是什么心态。
强者嘛,对上更强的对手,哪怕不敌也有自己的尊严。
弱者看似在帮助强者,实际上却是巴不得出现两败俱伤,行为上是侮辱,精神层次就更是在侮辱强者的智商了。
如果本身弱小,受到来自强者的帮助,会产生不同的心态。
所以,中行吴感觉受到侮辱跟尊严被践踏有关,再来就是不允许智商被低估了而已。
有哪个国家资助汉国了吗?仅有宋国的使者表达了相应的关心,再无其他列国来对汉国“嘘寒问暖”了。
绝大多数的列国,要点脸就祝福汉国能够获胜,不要脸则是提前祝贺汉国获胜。
他们一致开始在讲的事情跟汉国成为新的霸主有关,请求汉国在成为新任霸主之后,能够维持“东方世界”的秩序,防止国家与国家之间出现兼并,能时不时主持公道什么的。
那些是曾经中原霸主晋国在干的事情。
晋国作为中原霸主时,不允许列国之间出现兼并,谁敢欺负弱小,会有晋军前往主持公道。
作为代价,也是各国保平安必须的付出,列国每年向晋国交“保护费”不算过分吧?
吕武听到列国使者的各种期盼,肯定是开始阐述大汉为“伯”之后的各种理念,什么“大一统”之类完全不存在,一定会让各国保持“王侯将相有种”的格局。
大致上,吕武对外释放的态度就是会延续晋国的国策。
实际上?吕武傻了才会永远像曾经的晋国那么干。一开始可能会当“伯”,利用列国承认为“伯”的身份,干一些挑唆谁打谁,必要时自己再上场“维护正义”的事。
这一套是学的“欧洲搅屎棍”……也就是大不列颠帝国,先整一段时间的“制衡政策”,好使汉国继续为进行“大一统”做准备,汉国则不可能永远玩制衡,时机到了就干活的开始。
王见王的活动结束,没人整什么幺蛾子,各自离去。
中行吴本来是想提一提大批荀人逃奔的事情,王见王时的气氛不对,再来是提出来丢面子的是自己,硬生生忍住一字没提。
回到军营,中行吴请来了彘裘,问道:“范侯如今在何处?”
彘裘先一愣,然后不解地说道:“寡君自是在‘新郑’。”
中行吴随后不再理会彘裘,自己做自己的事情去了。
这一出将彘裘搞得有点懵逼,事后想了很久才有点回过味来。
范鞅在哪里重要吗?当然很重要啦!
如果范鞅不在“新郑”的话,代表范国还是想要搞点什么事情,一直待在“新郑”则是有点要坐以待毙的趋势了。
得知范鞅一直待在“新郑”的中行吴内心其实有点凉,一想则是比较不确定范鞅的心态是什么。
以己度人的话,中行吴觉得掌握了权柄,谁愿意失去一言而决的尊贵,选择去当别人的臣子呢?
现在范国的情况很糟糕,是那种远比受到楚国威逼更糟糕的局面。
子产统治下的郑国有点要重新起来的趋势,每天都能从周边好几个国家吸引黎庶过去,其中受到影响最大也是最致命的国家无疑就是范国了。
范国毕竟是吃下郑国的国家,时间方面也没有过去多久,换作是范国一直强大,又或者没有发生士匄设计五氏并消灭的事情,范氏统治下的郑人也许还会认命。
比较关键也是最为要范氏命的在于范国式微,再有五氏被灭的事件,肯定是两方面合起来发酵的结果更恶劣,使得原本就不好的范国情况变得更危急。
现在范国要阻止黎庶不断逃向子产治下,他们又要承受小股郑军的不断袭扰,连带宋国也有要夺回被范国强占的城邑,甚至还要小心韩氏残军会不会想做点什么,反而是曾经最大的敌人楚国不用去在意了。
范国不用在意楚国的理由很显示,不是因为楚国内部矛盾很大,纯粹是楚国发兵范国会惹到的是汉国与荀国,说不定能让汉军和荀军暂时休战,结成临时的盟友南下一块去揍楚军呢。
在这种情况下,范氏现在最爱干的事情就是挑衅楚国,偏偏楚国又不傻,才不会上当。
因为当天有王见王的节目,汉军和荀军开战的时间被定在了隔天。
也是在当天,哪怕荀军一再发生内讧,吕武还是没有乘人之危发兵攻打。
“王上,前来投奔者已超四万之众,荀军内讧亦有折损,未战荀王便有失六七万人可能。”崔杼深深觉得这一次的胜利必定属于汉国,说话时也就不免会一脸的兴奋。
吕武只是笑了笑没多说什么。
大家都以为是荀国经不起态势不利,才会发生当前的情况。
事实是什么?一开始六百多人来投奔汉国算是意外,也让吕武决定发动“人在荀营,心在汉”的那些人,造成一种大批荀人热切迎合汉军的现象。
实际上,绝大多数荀人一开始并没有想要跑,只是事态引爆之后的人心浮动,一些人晕懵中会产生既然打不赢,要不就投奔汉军的从众心态。
所以了,不要以为两军正式见血才叫开打,自有荀人跑到汉军这边玩弃暗投明,交锋其实就已经开始了。
第851章 用兵最高境界是什么
吕武对哪个国家都能玩心理战,独独对上荀军、韩军和范军玩心理战会有更好的效果。
不因为别的,只因为汉国、范国、荀国和汉国原先就是一个国家的人,互相之间有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