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虽然因为陈启民的关系,这个时期的靳云鹏还没有做出联合直系、奉系对抗段祺瑞的举动,但是他受到了段祺瑞的打压倒是没变。
这样一个跟段祺瑞有私怨的人统领新转化的部队,陈启民还是比较放心的,更何况有了那些教导员在,他就是真的看错了靳云鹏,靳云鹏了不起也就是出工不出力罢了。
此时,山海关之战也已经彻底结束。
段祺瑞的增援部队,终究还是没能赶在哥萨克骑兵师攻陷山海关之前赶到。
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就地驻防,以求挡住哥萨克们进入河北的脚步。
其实,他们完全可以不这么做。
因为陈启民已经命令哥萨克骑兵师就地休整了。
啃下了最难对付的吴佩孚和山海关,哥萨克们的任务就算是完成了!
此时,吴佩孚也已经被杨宇霆派人押送回哈尔滨。
这一战毕竟不是国战,吴佩孚也没想过要为段祺瑞殉葬。
战斗打到了这个地步,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北洋已经败了。
心思活络的人已经开始琢磨着要站队了!
不出意外的,最先表态的,或者说最不顾忌脸面的就是阎锡山!
这家伙最先站出来表态,他发表了一份通电,痛斥段祺瑞是国贼,并且宣布晋绥军誓与东北边防军共同讨段!
姿态是做出来了,但他的动作依然是磨磨蹭蹭的。
显然,在不确定段祺瑞到底会不会拼命之前,阎锡山也不敢做得太过火。
要是真给段祺瑞逼急了,段祺瑞打不过陈启民,还打不过他阎锡山吗?
在阎锡山表态之后,北方各省的督军,也可以说是北洋的残余势力纷纷紧跟阎锡山的步伐。
他们纷纷发表通电,不仅与段祺瑞划清了界限,甚至还纷纷改弦易辙,要与东北边防军一同讨段!
当然了,这些督军们也没有谁真的发兵,他们也只是做做姿态而已。他们心中所想也不过就是维持自己的统治而已。
这时,这些督军们都在等待另一件事!
那就是段祺瑞同陈启民议和。
既然已经分出了胜负,那这一仗就没有打下去的必要了。
只要段祺瑞愿意下野,只要他还能保住自己手中这点兵力,天下有的是段祺瑞容身的地方。
更重要的是,如果段祺瑞和陈启民议和。
那东北边防军进军的脚步就不得不停下来了,那些北方督军就安全了!
第171章 分歧
事实上,陈启民真的在认认真真的考虑和段祺瑞和和谈事宜。
在陈启民看来,北洋已经失败了,段祺瑞已经没有理由再跟自己打下去了。
和谈已经成了一种必然!
陈启民跟宗云、安娜开了一个小会。陈启民甚至还把远在海参崴的张作霖也请了回来。
张作霖现在的正式职务是外东北生产建设兵团司令兼外东北省督军。经过这段时间的合作和考察,陈启民发现张大帅似乎已经放弃了割据自立的想法。
只要张大帅摆正了自己的心态,对于这种有民族气节的将领,陈启民还是欢迎的。
至于说,在接纳了张大帅之后,张大帅有没有可能利用自己往日的威望和人脉,在东北的体系中搞事?
在陈启民看来,这件事恐怕很难避免。甚至,这都不以张大帅个人的意见为转移。
只要还有人想搞山头主义,张大帅这个拥有特殊身份的人就是一块天然的粘合剂。
既然如此,陈启民还不如把张大帅留在自己的身边。一旦将来真的出现了不好的苗头,陈启民也可以在第一时间把事态控制住。
除此之外,陈启民将张大帅叫回来,还有另外三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陈启民有意抬高张大帅的地位,这也算是陈启民的一种表态,是给外人看的。
陈启民就是要让他们知道,自己并不会对所有人赶尽杀绝,甚至还会给一些人出头的机会。这样,自己在未来才有可能和平解决国内问题,这是其一。
其二,东北长期以来的四巨头体系有一个非常明显的问题。那就是一旦出现了两种意见打成2比2的局面,除了陈启民自己“乾钢独断”之外,他拿不出任何能说服别人的办法。
陈启民最近在努力的完善东北的制度,这也是为东北走向全国做准备。可是,如果东北还留有这么一个明显的问题,而且还是在最高层,那东北的制度就很难让别人接受。
而且,陈启民本人就是东北能存续、发展至今的基础。只要他还在世,陈启民就不用担心有人能用自己亲手建构的体系架空自己。
就此看来,在核心权力圈子中引入这关键性的一票,无论从各个方面对陈启民来说都是有益的。
最后一点原因,就算是陈启民给接下来的谈判做一个兜底吧。如果段祺瑞真的不打算合作,那陈启民还能打出张大帅这张牌,让张大帅取代段祺瑞。
张大帅在加入到了东北联省政府之后也曾到过哈尔滨,并且跟陈启民也有过接触。
但是,真正参与东北的最高决策,这对张大帅来说还是比较新鲜的。
张大帅因为路途最为遥远,所以他也是最后一个到的。因为只是开一个小会,所以陈启民将会议的地点选在了自己的办公室中。
张大帅还没有走进陈启民的办公室,就听到里面传出了一阵激烈的争吵声。
张大帅心中微微感到有些不妙。
难道。。。。。。
东北的最高层并不像外界传闻的那么铁板一块?
等张大帅走进陈启民的办公室,便看见安娜和宗云正脸红脖子粗得瞪着彼此,显然,刚刚的争吵就来自他们两人。
而陈启民在一边则是一脸愁苦的样子,显然,陈启民对这种争吵也感到有些心累。
见张大帅进来,安娜和宗云稍稍收敛了一些。陈启民则是起身迎向了张大帅:“雨亭先生,你终于来了!”
安娜和宗云也连忙笑着对张大帅表示欢迎,等到寒暄过后,张大帅有些迟疑的问道:“不知陈总督这次叫我回来,是有什么指示吗?”
陈启民说:“指示谈不上。现在的情况你也知道,北洋已经基本被我们打垮。剩下的那些北洋督军对我们也已经构不成什么威胁了。”
“段祺瑞恐怕很快就会提出跟我们和谈。具体的谈判方略,我希望能听听雨亭先生的意见。”
这时,宗云开口说道:“想必张大帅刚刚也感觉到了。我跟安娜的意见并不统一。我的意见,是在谈判中尽可能的争取经济上的权力。”
“毕竟我们这次出兵,打的就是为民请命的旗号。而且北洋对百姓的盘剥确实太过骇人,我们还是应该尽可能的把民生工作做好。”
安娜这时插嘴说道:“我的意见是尽可能的争取行政上的权力。没有这个权力做基础,我们就是在经济上让北洋做出再大的让步。北洋的各位督军也有可能阳奉阴违。”
宗云说道:“可是这样做的难度太大。我们的军队还没有能力吃下北洋的所有地盘,如果我们贸然要求这么大的权力。很可能会引起北洋的反弹。”
听到宗云这么说,安娜又炸毛了。在安娜看来,现在的第一集团军已经有能力拿下整个北方了。
诉苦大会的成功已经向他们证明了,只要他们在战场上打得赢,军队扩编就不成问题。
但是宗云的担忧也很有道理,东北要想暴兵的话,早就有能力武装百万大军了。为什么陈启民迟迟不愿意扩军?
还不是因为担心军队过于庞大,容易拖累东北刚刚形成雏形的工业体系?
在工业化刚刚开始的阶段,如果军队过于庞大,军费开支就一定会占据财政开支的大头。
那对工业发展可是非常不利的,如果可能的话,这条路一定不能走!
两人这边争吵着,张大帅的脑子却飞速的转动了起来。
因为他知道,该听的他都已经听完了,接下来就是没有意义的争吵了。
在两个人谁都说服不了谁的情况下,争吵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陈启民看着张大帅在那边思考,他的脸上也不自觉的带上了微笑。
终于来一个帮他解决问题的了!
实际上,陈启民是真的需要一个人来帮助自己说服安娜。陈启民本人是比较倾向于先获取经济权力的。
陈启民的想法安娜自然懂。但是,她却依然站出来反对陈启民,就是因为安娜的想法实际上能代表大部分的中下层民众和军官的想法。
如果陈启民连最懂自己的安娜都说服不了,那他就没有办法说服其他人。
张雨亭虽然才是第一次参与这样的会议,但是他老辣的政治智慧,还是让他看出了这其中的门道。
第172章 张大帅的推测
很快,张大帅的嘴角便露出了一抹微笑。
看到他的表情,陈启民便知道这事儿是成了。对张大帅的能力,陈启民还是比较信服的
陈启民伸手制止了安娜和宗云的争吵,紧接着他便出声询问张大帅:“雨亭先生,你是有想法了吗?”
张雨亭笑着说:“陈总督,你不妨先跟我说说你的想法吧。”
陈启民点点头,他最希望的结果,就是段祺瑞能继续留在总统和国务总理的位置上给他当傀儡。
但是北洋军治下的所有地盘,必须改革税制、而且仿造东北的经济制度予以改革,甚至还要接受东北的投资建设。
不仅如此,陈启民还要掌控各省的财权,甚至连国府的税收工作陈启民也要接手。
张大帅在心中暗自点头,陈启民的想法张大帅之前也猜到了。
说白了,陈启民的想法就是在自己没有能力鲸吞整个北中国之前,先让北洋帮自己稳定住局面。
然后他再把整个北中国的钱袋子握在自己的手中。
自古以来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