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天才小侯爷-第1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景瑞帝一愣,没想到萧延景竟然把自己的百官给嫌弃了。

    他倒要看看萧延景到底有什么能人,让自己的百官都入不了萧延景的眼中。

    “说吧!”

    “郑民!”

    “郑民?”

    景瑞帝皱起眉头这个名字怎么有些熟悉,但是想不起来到底是谁。

    “郑民是和鲁班工同时进入工部的官员,后来鲁班工成为了工部侍郎,郑民就离开了工部,儿臣听闻这些年郑民一直在研究治水之道,所以儿臣希望父皇恩准让我带着郑民过去!”

    萧延景将郑民重新介绍给了景瑞帝。

    “原来是他!”

    被提及,景瑞帝也是有了几分印象。

    “好!他现在在哪里?”

    “就在京城!此次昌河决堤之事,郑民定有良策!”萧延景非常信任的说道,郑民的才学可不是说说那么简单。

    “还有别人吗?”

    “镇北侯韩策!”

    “韩策?”

    景瑞帝没想到萧延景竟然选择了韩策,了解之后郑民倒是没有觉得奇怪,但是这选择韩策就让景瑞帝感觉到了奇怪。

    “为什么?”

    景瑞帝问道。

    “父皇忘记了,儿臣来京之前一直都在北梁城,当年也是在韩家军中长大,儿臣和韩策互相认识,带上韩策,儿臣相信打仗方面他会有帮助的!”

    萧延景也没有多说什么。

    景瑞帝打量了一下萧延景。

    “我明白了!明天你让他们俩人进宫来见我!”景瑞帝让萧延景下去。

    选择韩策?

    恐怕不是在打仗方面有帮助,而是想要给韩策争取建功立业的机会,毕竟这些年来在韩策的手中镇北侯府的名声不怎么好听。

    倘若这一次韩策跟着萧延景过去。

    立下一些军功,或许能够让外人对镇北侯府的看法有些改观。

    对于萧延景的想法景瑞帝并没有多大的意见,人之常情罢了。

    “侯爷,皇上下令让景王去西北了!”

    沐寒风冲进来告诉韩策这个好消息,没想到真的如同韩策说的一般,此事落在了萧延景的身上。

    沐寒风断定一定是昨晚的那两道奏折。

    “意料之中!”

    韩策攥紧拳头,朝堂之事,就如同韩策掌中之物一般。

    “侯爷您写了什么奏折?”

    “一个是瘟疫方面的奏折,一个昌河决堤治理的奏折!”韩策对沐寒风是没有任何的隐瞒。

    “怎么没有西北叛乱的奏折?”

    沐寒风一听,韩策这摆明了是遗忘了最重要的一点。

    “记住有的时候你相人求,不如人家自己给你!萧延景毛遂自荐和景瑞帝自己钦点,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韩策跟沐寒风说道,任何的事情都需要讲究技巧。

    “还是侯爷您英明!景王来消息,说明日皇上要您和郑民进宫!”

    “这个萧延景真的是不让我安心啊!”

    韩策摇了摇头,一脸苦叹,自己已经给他铺好了所有的道路,只需要走下去就可以了,非要带上自己,也不知道在想什么。

    第二日,萧延景带着韩策和郑民来到了御书房。

    “叩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三人跪拜。

    “起身把!”景瑞帝让三人起身。

    “你就是郑民?”景瑞帝打量站在左侧的郑民,比起韩策,景瑞帝显然对郑民更加的感兴趣。

    “草民正是郑民!”郑民也是恭敬的回答景瑞帝的问题。

    “我知道你和鲁班工是一同进入工部,后来离开了!”

    “正是!”郑民点点头。

    “景王说您有办法治理昌河?”

    “有办法,只是不知道皇上您说的是哪一种办法,一种是缓解燃眉之急,一种是长远治理!”

    郑民说道,治理昌河可不是一个小事情,不然朝廷也不可能每年都会投入大量的财力和物力,人力。

    【作者题外话】:今日爆更两章,会逐渐的稳定下来!争取保底五章,爆更三章,有银票的投一下!

 第183章 出兵

    郑民提出了两个方案,试问景瑞帝说的是哪一个。

    景瑞帝望向郑民。

    “如果可以我都要用!”景瑞帝霸气的说道。

    他既要解决燃眉之急,也要长治久安,昌河决不能在出现第二次决堤,西北地区必须要相安无事。

    “草民明白了!”

    郑民点点头。

    “皇上要解燃眉之急,必须要在昌河的上游掘开河堤”

    解开燃眉之急,这个办法郑民已经跟韩策聊过,虽然说想法大胆,可确实是解开燃眉之急的最好办法。

    “你的意思是把水引入九重谷?”

    景瑞帝没想到郑民的这个燃眉之急,竟然是如此一个大胆的办法。

    “没错,皇上事情有利就有弊,天地万物负阴而抱阳皆是如此,缓解燃眉之急,昌河水流变缓,可能会影响到大运河!”

    郑民提醒了一下景瑞帝。

    这是一个取与舍的选择,天下好事不能都占了。

    大运河关系国本,南北经济的畅通,这件事情必须要深思熟虑才可以。

    “难道就没有其他的办法吗?”

    景瑞帝问道,他还是有些不愿意使用郑民说的办法。

    郑民摇了摇头“皇上除此之外别无他法,唯有将昌河的水引入九重谷,方能让昌河退潮,草民估算过,把昌河的水引入九重谷,至少三年之内昌河不会再有汛期,三年时间足够让我们修复河堤!”

    郑民上前解释。

    说话也是掷地有声,丝毫没有改变主意的意思。

    “难道这三年之内昌河不会退潮了吗?”

    景瑞帝皱起眉头,只要熬过了这一段时间,昌河退潮不就可以了,反正良田已经被毁去,没有什么可心疼的。

    “皇上明鉴,草民观察,昌河的水三年不退!”

    郑民严肃的说道。

    “郑民你可知道欺君之罪?”景瑞帝听到郑民的话,觉得此话说的有些大了,人连明天发生什么事情都不知道,郑民竟然跟自己说三年后的事情。

    这岂非不是大话。

    景瑞帝看来,郑民这完全就是在夸大其词,期满自己。

    “皇上,草民自然知道!倘若昌河之水三年之内退去,草民愿意已死赔罪!”郑民也像是被景瑞帝挑起了一丝怒火一样。

    他可是这方面的专家,他观察昌河多年,绝不会看错。

    “父皇,郑民只是一时急切,请父皇莫要与之计较!郑民还不给父皇赔罪!”

    见到俩人的谈话越来越严肃起来,甚至赌上了性命,萧延景立即上前劝说。

    他让郑民过来是出谋划策,而不是要了郑民的性命。

    景瑞帝再次打量郑民,郑民静静地站在景瑞帝面前,仿佛是没有听到萧延景的话。

    许久,御书房里面鸦雀无声。

    四人的呼吸也都压低下来。

    “哈哈哈!”突然景瑞帝发出了笑声“好好好,这才是我大梁的臣民,就应该抱有视死如归的心态,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自信,郑民朕姑且相信你说的话,此事就按照你说的办!”

    景瑞帝同意了郑民的提议。

    其实景瑞帝也不笨,自然能看出,郑民这办法的好与坏,却是能解开燃眉之急,能争取到修复河堤的时间。

    “多谢皇上圣恩,草民惶恐!”

    郑民拜谢,心中却是感激韩策和萧延景,因为这俩人才让自己有了一展才华的机会。

    让自己完成自己平生所愿。

    “从今日起你便是朝廷工部侍郎!”

    景瑞帝给郑民一个官职,工部大洗礼,工部尚书和工部侍郎都被罢黜。

    至于为什么不是工部尚书,景瑞帝决定还是要继续观察一下郑民的本事,真的有本事在提拔也不迟。

    “韩策!”

    “臣在!”

    “去了之后好好辅佐景王,不要辱没了镇北侯府的名声!”

    对于韩策,景瑞帝只是一个简单的提醒。

    “明白!”

    韩策笑着点点头。

    仿佛是了解了景瑞帝的用意。

    离开皇宫,三日之后萧延景从京师五万人又从北梁调兵三万,两路大军朝着西北进发,决定一举平乱。

    “去了西北,要照顾好自己!”林念柔担忧的看着韩策。

    她可是听说了西北不太平,闹瘟疫,灾民叛乱,犹如土匪一般,水患还未消失,时时存在危险。

    “我知道,你也照顾好自己,若是府中无聊,你可以去相国府!”韩策说道。

    “我知道了!前日母亲也来消息,让我有空的话回相国府住几天!”

    林念柔让韩策不用担心自己,毕竟这里是京城自己不会怎么样。

    “走了!”

    韩策带着沐寒风离开。

    来到城门口,萧延景等人在等着韩策。

    “出发吧!”

    韩策笑着说道。

    离开京城。

    “韩策你可有什么办法平乱?”路上萧延景问向韩策,灾民起义和外敌入侵还是不同,灾民说到底还是大梁的子民。

    “攻城为下,攻心为上,兵伐为下,安抚为上!”

    韩策淡淡的说了十六个字。

    “侯爷您这是什么意思?”郑民问道,他们怎么没有听懂韩策这话里的意思。

    “攻城夺寨只是平乱的一种手段,是武力镇压,我们需要双管齐下,武力镇压的同时还要收复民心!官员失去了民心所以才会导致百姓起义!”

    韩策说道。

    “那该当如何做?”

    “简单,百姓起义无非是吃不饱,住不暖,只要我们解决了这一些问题,百姓看到希望,谁还会愿意造反!”

    韩策笑着看向郑民和萧延景。

    “你说的简单,岂会这般容易!”萧延景觉得韩策说的未免太过简单了一些。

    “农民起义,缺乏体系,缺乏主见,缺乏目标,大多都是应声附和,大多都是为了吃饱饭,所以不足为虑!”

    韩策解释道,自古以来农民起义为什么多数都失败了,就是因为他们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