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些人大部分都是逃难来的穷苦百姓,衣衫破旧,扶老携幼,看着就挺凄苦。但是也有一些穿着长衣,带着各种士子巾或乌纱帽的士大夫站立在靠近西安门的地方,一个个昂首挺胸,看着就特有精神。
而站在西安门外这一片的,则是清一色的“绿袍子”足足二三百,其中还有不少白发老翁,或是拄着拐杖,或是让子孙搀扶着站在最前面。这些白发绿衣小官是宋朝官场的一大特色,称为“特奏名”进士出身。所谓“特奏名”,就是那些考了许多年会试,每次都名落孙山,又少年才子考成了个老爷爷的家伙,官家看他们可怜,就特赐一个进士安慰一下。
当然了,特奏名进士和正经的进士在仕途上没得比,特奏名进士一般就给个九品芝麻官应付一下,当个几年就退休,也算当过官了。这号人在开封府的朝堂之上是见不着的,一般都在地方上当个小小的学官。但是在河北这里,“特奏名”进士基本上就是士绅阶级的代表了。
因为宋朝的河北、河东、陕西这些地方的读书人考试水平比较差,每次科举都是倒数的存在。而且这些地方距离开封府也不远,足以让那些过了发解试的大地主一次次的进京赶考。
一般五次六次落榜之后,就能求个特奏名,然后回去把持乡里,当个士大夫了!
由于宋朝没有举人和秀才这两个固定的功名。在宋朝通过发解试就算举子,有资格去考一次会试。一般情况下不能“免解”,所以过一次发解试只能考一场会试,考完之后也就没有举子身份了。所以在宋朝,举子是没有什么免税免役的特权的,更不用所谓的秀才了那不过是民间对读书人的尊称,并不是官方认可的功名。
所以宋朝对读书人的种种优待,也是从读书人出仕任官开始的,其实就是对官的优待。而特奏名进士虽然在官场上没有什么前途,但他们却是高贵的士大夫阶层的一员。
在正牌进士不大多的河北、河东、陕西,他们甚至是士大夫阶层的中坚!而能够考上许多次会试都不过,最后考成了特奏名进士的人,也多是世家大族出身。要不然也不可能花费几十载春秋在考试上面啊,而且地方解试也不是那么容易过,要真是寒门学子,也很难连着多次通过发解试。
可别以为发解试的难度很低,一州一府的学子都盯着那点过发解的名额呢!而且大宋朝廷对会试盯得很紧,搞舞弊的难度较大,而对地方发解试盯得比较松,中间的猫腻也就多了去啦!
能一次一次的通过发解试,再一次次的进京赶考,最好把自己考成一个白头翁,拿下些科举安慰奖特奏名进士的士子,怎么可能没有身家和背景?
所以当蔡懋站在西安门城楼上往下一看,都有点做贼心虚了那么多的“绿袍子”和士子书生都来了,这是要向大王揭发本官贪赃枉法的事情吗?可本官也没贪多少啊!
赵楷也看见蔡懋一脸心虚的模样了,他马上就明白了外面那些人都是来告御状的,告你这个判大名府事贪赃!看看,那么多人来告,你到底贪多少啊!本王可不能包庇你这个大贪官,待会儿一定要亲自去抄你的家!
“来人呐!”赵楷双手叉腰,脸色阴沉,已经扮上铁面无私赵青天了,“去把下面穿绿袍子的官人都请上城楼,本王要亲自问话!”
“喏!”
“得令!”
王朝、马汉是没有的,领命的黄无忌和向克,两个武官都手按剑柄,大摇大摆的下去了。没一会儿,就领着二百多绿袍子官员上了城楼。
大名府内城的城门楼子是非常高大宽阔的,上面都能跑马,足够让二百多绿袍子官员列队行礼。
赵楷则是一身圆领窄袖长袍,披着件裘皮边的披风,腰带上挂着宝剑,大模大样的在一张圈椅上坐了,看见绿袍官员们都行过礼了,就沉声问:“尔等是来告御状的吗?状告何人?”
告御状?
那二百多绿袍子都是一愣他们是来请愿的,不是来告状的。虽然这两者差得不多
看见下面的人不说话,赵楷更加确信他们是来告蔡懋的,于是瞄了眼这个脸色铁青的贪官,沉声道:“孤王铁面无私,不管你们状告何人,本王都会秉公执法,绝对不会徇私的!”
真的吗?
这二百多绿袍子可不信如果他们现在算是在告御状的话,那他们状告之人好像就是河北兵马元帅,郓王赵楷本人了!
“你们到底状告何人?因而都一言不发了?”赵楷看他们都不言语,已经有点不耐烦了。
就在这时,有四个比较年轻的绿袍子官员已经壮着胆子,越众而出了。
赵楷一看,已经见着熟人了,“咦,你不是张德远吗?怎么来大名府了?是不是知道本王就人河北元帅,所以前来投效?”
原来站出来的正是张浚、陈东、胡寅、邓肃他们四个今天的这次大请愿就是他们四个张罗起来的。
不过因为赵楷到底大名府时日尚短,而且主要精力都摆在整顿军队上,没有插手地方,更没有把自己带来的前任亲事官都派出去当特务,所以他并不知道有几个开封府来的爱国志士正在煽动大名府的舆论反对议和。
另外,赵楷和张浚早就认识了。他们俩都是政和八年的进士,而且两人的年纪也差不多。所以在政和八年的时候已经结交过了,只是张浚知道赵楷的身份后,为了避嫌结交亲王是臣子的大忌,所以疏远了赵楷。
“大王,臣张浚是开封亲征行营使司的勾当官,是为了筹办军粮来大名府的。”
什么?来大名办军粮?赵楷心说:自黄河北流后大名这边隔三岔五就发趟洪水,哪有余粮可供开封?
赵楷正发愣的时候,陈东已经手捧着请愿书,上前一步了。
“臣陈东,也是亲征行营使司的勾当官,和张德远同来”陈东吸了口气,“臣等今日会同大名府的父老、士绅、在乡官人前来西安门外,是为了向大王请愿!”
“请愿?”赵楷瞄了眼蔡懋,见这家伙正在擦汗,心说:冤枉你了,原来你是个好官。可你为什么擦汗?天又不热
赵楷收回了目光,看着眼前的几人问:“你们请什么愿?”
“我等想请大王不要和金贼议和而专心抗金!”陈东大声道。
一旁的邓肃和胡寅也齐声大喊道:“我等愿和大王一同,与大名府城共存亡!请大王绝议和之念,坚抗金之心!”
他们俩嚷嚷完了,后面那二百多绿袍子官人也一起大喊:“我等愿和大王一同,与大名府城共存亡!请大王绝议和之念,坚抗金之心!”
赵楷闻言当然大喜,连连点头道:“好好,诸位果然都是魏府男儿大名是魏博镇节度使的驻地,因此又称魏府,孤王准尔等所请,明日便领尔等出城讨贼!”
第三十七章 ??救命啊,遇上疯王了!(求收藏,求推荐)
出城讨贼?
这位大王说的是出城讨贼吗?
包括张浚、陈东、邓肃、胡寅四个“开封君子”在内,西安门城楼上所有的人都愣住了。虽然他们都是主战派,但是他们也没想过要亲自去战他们主张的是让别人去战,自己躲在安全的城堡里面做主。这才叫主战!
而赵楷的意思好像是要带着他们出城去和金贼交战这不是要他们去送死吗?
送死的事情当然没有人肯干,所以西安门城楼上顿时就是一片死寂,没有一个人敢接赵楷的话。
赵楷也看出不对头了,这群绿袍子小官好像不大愿意出城去打仗啊!可他们不愿意去打仗又为什么要请愿求战呢?难道你们就想喊喊口号,不想玩真的吗?
这可不行!现在是全民抗金,你们这些士大夫更应该以身作则,要身先士卒啊!
想到这里,赵楷的脸色也越来越阴沉,越来越可怕,到了最后都有点杀气腾腾的了,看得不少大名府的绿袍子官员都心惊肉跳了。
就在这时,赵楷突然冷哼一声,开口说话了:“荀卿有云:将死鼓,御死辔,百吏死职,士大夫死行列如今金贼入寇,开封被围,君王有难,孤王当自为将,率领河北士大夫迎敌而进,与贼决战,不能成功,便求成仁!尔等可是河北士大夫,可是魏府好男儿?难道不想死于行列吗?”
士大夫死行列可以这么解释?一帮河北士大夫都不知道该怎么说好了他们大多是“白头举人、安慰奖进士”,而赵楷是“会元之才”,如果不是皇子出身,早就天下大魁了。所以他们要和赵楷讨论荀子的道理,怎么都有点班门弄斧啊!
而且这大王看上去杀气腾腾的,好像特别有道理的样子,和他说理不大可能赢吧?
“大王,臣也知道士大夫死行列的道理,可臣老矣,不能战了”
已经有人想到不死行列的理由了年老了!打仗是年轻人的事情,哪有让老人家披甲持戈而斗的?
“对对,臣老了!不能为国而战了”
“嗯咳,嗯咳,臣老且病”
“大王,臣有心杀贼,无力持刃矣!”
“大王,臣年事已高,拿不动刀子了”
有人带了头,这帮绿袍子官人一下就都变得年迈体弱了,有不少人还大声咳嗽了起来,看得赵楷眉头大皱。身体不好在家养着啊,跑出来干什么?还咳成这样,而且也不带个口罩万一有什么传染病把我这个天选之人给传染了可怎么办?
想到这里,他的脸色就更难看了,目光灼灼的从一帮“老迈病夫”身上扫过,最后落在了张浚、胡寅、邓肃、陈东等四人身上。
“张德远,你和这三位开封行营来的勾当官都不老吧?”赵楷问,“身体如何?可有重病缠身?”
这话问的简直看不起人啊!士可杀,不可辱!
“大王,臣身体强健,没有得病!”
“大王,臣也没病!”
“大王,臣还不老,而且也无病!”
“大王,臣身强力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