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没错,咱们要赶快建立据点,勘察周围地形,为后续人员进入做好准备。”胡锐波兴奋的命令惊涛号入港。
落下帆篷的惊涛号,借助着橹和舵的帮助,很快停靠在海峡内的一个大河湾处。已经在海上漂流了近一个月的船员们迅速下船,在岸边建立起营地来。终于能够再次踏上实地,这让水兵们异常兴奋,他们笑闹着搬运物资,在距离海岸二百五六十米的沙滩上安置了营地。
华夏毕竟不是一个航海民族,水兵们也不喜欢常年在海上漂泊的生活,能够在陆地上休息,让大家睡得非常香甜。然而当众人睡到晚上四点多的时候,所有人都被惊醒了,因为漫灌的海水已经浸湿了所有人的身下。
第二百八十三章 天然良港
“出问题了,营地被淹了。”众人都大喊了起来,船上留守的人以为有人偷袭,很快派出了三十多个水兵,他们端着火绳枪举着火把,迅速赶到了营地。营地的火把都被海水浸湿了,众人都摸着黑无法查看情况,直到船上的援军到达,他们才能看清周围的情况。
此时海水依然在上涨,水势已经漫灌到了小腿的位置,营地内所有的木桶和箱子都飘了起来,火药和食物被海水浸湿无法再用,帐篷也被冲散了。众人忙着七手八脚的将飘走的东西聚拢起来,并向着高地转移。
直到太阳从海平面上跃出,全身浸湿的水兵们才将所有东西都抢救了出来,此时天亮视线好了,他们发现不光是夜晚的驻地,海水已经侵入了内陆近一里路,周围早已经是一片。
胡锐波找了个最高的地方,用望远镜查看四周的地势。昨天登岸时天色已晚,他并未派人进行勘察,此时用望远镜大略看了一下,他才发现昨天犯了大错误。原来他们所谓的河口,并非河流的出口,而被海水冲刷出来,深入内陆的细长海峡。这样的海峡在附近还有好几个,差不多都是一样的形状,而在内陆数公里外则是连绵的丘陵,那里地势比较高,应该不会受到海水的侵袭了。
这一夜火药和粮食都损失了不少,幸好大部分物资并未下船,他们还不至于没有食物。不过因为食物损失了不少,回程恐怕就要紧张一些了,胡锐波只好命令一些士兵淌着水前往内陆没有海水的地方打猎,以补充缺少的食物。
几支狩猎队出发之后不久,海水开始慢慢褪去,胡锐波估计这是因为正在退潮,看来这里地势太低,很容易被海水侵袭。要想在这里建立港口,除了加高地面建立栈桥,就只能向内陆拓展了。
海水退下之后,胡锐波立刻命令几个搜索队向附近地区探索,同时率领大部分人将营地向内陆移了三里下寨。这里经过勘察并没有被海水漫灌过的痕迹,可以放心扎营。
胡锐波打算将这里建设成半永久的基地,所有营地建得相当坚固。所有人都去周围伐木,众人一起动手三米多高的木墙很快别建立起来,墙后还设立了用于巡视和作战的踏脚板和射击台。
木屋也开始了建设,这里未来将会驻军,以防备夷洲岛上的尼德兰人和西班牙人。建设营地耗费了近半个月时间,一座规模庞大坚固的木制营寨被设立了起来,木墙上设立的几个炮位上还安置了六门从船上拆下来的小炮。
胡锐波将这几天测绘的地图收拢起来,留下三十人守卫城寨,自己率领惊涛号立即返航。他要先回到三门军港去报告,再由政务院总理孙承宗抽调移民和物资,前往这个新港口开始建设基地,未来那里将成为唐勇水师在夷洲岛上的第一个据点。看着渐渐远离的港口,大副马毅问道:“胡大哥,咱们光顾着建设营寨了,还没给它起个名字。”
“名字嘛。”看了看远处无边无际的大海,胡锐波露出了一抹笑容:“这个港口东临大海,将是我们唐勇水师走向大洋的起点,就叫做东港吧。”
就在胡锐波发现东港,准备回到浙南封地申请开发的时候,在已经开始落雪的辽东沈阳城内,后金的众多高层围坐一堂在激烈讨论着什么。在场的众人都是一身皮衣梳着金钱鼠尾的诡异发型,但其中的一个老者却完全是大明朝的太监打扮,而这个时候讨论的中心,就是这个颇为沉稳的老者。
“你说得法子根本不可能,长城一线的防御何等严密,我们如何能够攻克。”说话的是后金四大贝勒之一的阿敏,他对如此冒险的行动是坚决反对的:“我看最保险的方法就是再打一次朝鲜,这样我们就能取得足够过冬的财物了。”
今年从山陕到江南都出现了旱灾,北方也同样有灾情,因为天气太过干旱,连牧草也长不好,牲畜上膘不太够,加之今年冬天来得极早,刚刚九月已经开始落雪了。
游牧民族对天灾的抵抗能力较弱,夏天牲畜上膘不足,冬天就会被冻饿而死。失去了牲畜,游牧民族就失去了生存的可能,这个时候他们唯一能够存活的方式,就是去劫掠农耕民族,以期获得足够的食物补给。
今年的后金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但是对劫掠的目标却发生了分歧。天聪元年八旗军曾经攻入朝鲜,逼迫朝鲜国王与后金建立盟约,并搜刮了大量粮食物资让他们度过了那个漫长的冬天。
如今刚刚过去两年,他们自然愿意去劫掠那个熟悉的方向,可是这个时候却有了异议。异议来自于那个太监打扮的老者,他就是政变失败匆忙逃出北京城的魏忠贤。
一个曾经掌握了中枢大权超过三年,对朝廷北方兵力部署了如指掌的人,自然知道整个防御体系的弱点在那里。这个已经恨透了崇祯和唐王,矢志复仇的老者没有什么国家民族的概念,他只知道要雪恨,要夺回自己所失去的一切。
魏忠贤作为明廷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在后金也是非常有名的,后金诸多贝子贝勒难以相信他。刚才阿敏的话其实代表了很大一部分人的意见,这个老头肯定是明廷的反间计,打算将后金引入关内剿灭,这叫做调虎离山。
这样的想法在后金支持率很高,但坐在主位上的皇太极却不这么想。以他经验判断,这个魏忠贤应该真的是因为政治失败,诚心来投靠自己的。可是如今四大贝勒共同掌权,他却不可能一言而决,如果另外三大贝勒不同意自己的想法,他根本无法下达命令。
看了看周围紧皱眉头的众人,身材肥胖的皇太极站起身道:“诸位,这件事情非同小可,乃是我后金建立以来,从未有过的一次重要决定,绝不可以草率。今天议事就到此为止,诸位都回去好好想想,我们明日再议如何?”
第二百八十四章 两派意见
一头是绝对的安全,一头则是巨大的利益,众人都在思考着利弊得失,现在听到皇太极说明天再议,大家都表示同意。等到众人都已经离开,大帐内只剩下了皇太极和魏忠贤两人,魏忠贤才说道:“难道天聪汗认为我的计划不可行?还是认为我不可信?”
皇太极看了看神情安详的魏忠贤说道:“你的计划的确可能,但是危险性太高了。如果长城一线真如你所说那般松懈,的确可以偷入长城直攻北京,但是你想过没有,袁崇焕镇守辽东,时时刻刻都想着打回沈阳。如果我大军出击,造成沈阳空虚,袁崇焕会不会来个釜底抽薪。”
“天聪汗多虑了,袁崇焕虽然是个帅才,却要听崇祯的命令。只要我们进攻北京,崇祯必定让关宁铁骑入关勤王。到时候袁崇焕就只能率兵回援,根本无法进攻沈阳。如果袁崇焕真的不理圣旨,进攻沈阳城的话,老奴在京中还有些势力,定叫袁崇焕死无葬身之地。”魏忠贤说话的语气透出一丝阴森,让皇太极的脸色变了变。
魏忠贤走后,一个人影从屏风后闪了出来,正是皇太极最为信任的汉人大臣范文程。见到他走过来,皇太极问道:“范先生,你认为魏忠贤的话可信吗?”
“其实我对这个人的身份也有疑惑,不过他说的对,只要我们进攻北京,袁崇焕必然回兵救援。只要主动在我军手中,想攻就攻想退就退,袁崇焕只能跟在八旗军后面吃灰。”范文程等于是间接的肯定了魏忠贤的想法。
皇太极点点头道:“我也是这么想的,大明已经腐朽,也该是我们入关去捞一笔的时候了。”
第二天再次升帐议事,莽古尔泰却没有来,皇太极询问之下才知道,原来他昨晚回去偶感风寒,今天正在家中休息。
皇太极暗赞自己运气好,看看站在下面的诸多贝子贝勒,又看了看身边坐着的大贝勒代善和二贝勒阿敏,皇太极清了清嗓子道:“今年草场不好,牲畜没有上膘,如果不能劫掠一批物资,冬天我们很难熬过去了。今天大家说说看我们究竟是去打朝鲜还是大明?”
“大汗,朝鲜是我们打过一次的,其军力如何我们有把握,我看还是打朝鲜最为稳妥。”阿济格首先嚷嚷道。
“如果我们大军进攻朝鲜,袁崇焕率兵来攻怎么办?”岳托问道。
“朝鲜军力孱弱,我大军只需两万即可扫平全境,袁崇焕如何敢来?”阿济格反驳道。
“朝鲜的确安全,但是前年刚刚去过一次,根本没有多少东西好刮,就算我们劫掠成功了,所得之物恐怕也不够过冬吧。”杨古利突然发言,让所有人都吓了一跳。
作为皇太极的贴身侍卫长,杨古利的声音几乎等同于皇太极的喉舌,他如果支持进攻大明,很可能表示皇太极也是支持的。一时间帐篷里鸦雀无声,谁也不敢这个时候做那个容易遭人攻击的角色。
坐在旁边的阿敏忍不住了,当初进攻朝鲜他是主帅,对朝鲜他有着相当的把握。想到能够再次劫掠朝鲜,他就相当兴奋。更何况他对汉人始终看不上,认为那些人都是骗子,对于魏忠贤的到来他始终很反感。如今魏忠贤提出进攻大明内地的计划,他自然是全力反对的。
见到众人都不出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