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水手却只招募到三四百人。
朱聿键知道郑芝龙虽然有野心,却是个知恩图报的人,他越是帮助对方,对方就越不好意思对自己的势力下手。在得知对方人手不足以后,朱聿键立刻以私人名义给他送去十万两白银作为启动资金,总算让他招募够了四个开拓团的两千人手。准备了足够的商船和补给物资,郑芝龙驾驶着四艘六号战船扬帆远航向着东南亚的方向驶去。
郑芝龙的离去并未让封地的工作有什么影响,在这段居于封地内的时间,朱聿键埋首于教育工作和制度完善,同时尽量扩大证券交易所的名声。很快财政司建立了专门的审查处,负责对上市公司的审查。
而随着上市融资的经营形式,越来越多的为人们所接受,激励着大量商人转行组建公司开设工厂,并将其投入到股市中去。虽然上市公司需要定时上缴成绩报表,并交纳一定的保证金,但商人们还是蜂拥而至,股票交易所的股票数量很快从三十多支增加到了一百一十多支,股民们的选择更多了。
这样的金融方式,却不会影响工农业的生产发展。一来因为股票有涨有落,并不一定全是赚钱的,对大多数人来说并不是很有保障,他们宁可去建设工厂再入股市融资,这样风险小得多。那些底层农民和工人,因为比较高的购买数量(每次最少一百股),而难以承担,自然也影响不到他们。
实际上股市所吸引到的建设资金,都是那些豪绅地主存放在地窖里的金银。他们将本来埋藏的金银拿出来,通过股票的形势投入市场,不但增加了市场的资金流动,激活了经济发展暂时避免了整个社会的通货紧缩,还通过这种形式造成了双赢的局面。
如今华夏可是唯一开始工业革命的国家,产品竞争力非常强,根本没有销售不出去的问题。现在所要考虑的不是是否亏本,而是有没有更多的资金扩大生产规模,更快的制造出产品来赚钱的问题。
有了股市的融资,让许多有能力但是资金不足的商人,有了足够的启动资金,一个个大工厂快速的建立起来,产品的生产数量直线提升。产品的大量产出刺激了运输业的发展,尤其是海运行业更是一日千里,大批物流公司也因此出现,尤其是对欧洲的贸易船队持续扩大起来。
远达数万里的海路上,都要依靠欧洲各国的自由港进行物资补给,自然非常不方便,如果没有自家的舰队每次进行护航,商人的安全性根本得不到保障。在通往欧洲的道路上,属于华夏的补给港变成了最急需的问题。
如今向南的开拓团,已经在中南半岛和东印度群岛的苏丹国手中,抢到了不少地盘,一个个港口也相继建立了起来。不过因为类似于巴达维亚、马尼拉和马六甲等交通要道都掌握在欧洲列强手中,商船队利用自己的补给港并不现实。另外这些小港口都在马六甲以东地区,在马六甲西面的广大印度洋上,还没有任何华夏能够掌控的港口。
郑芝龙的开拓团前往马达加斯加岛虽然是朱聿键给他出的主意,也是华夏整体布局的关键一步。但是在这么大的海域上,仅有一个支撑点是不够的,必须有一连串的港口作为补充,才能保证商船队的顺利运行。
在商船队尚未扩大到足够规模的时候,朱聿键就意识到了这一点,他立刻给张名振发出命令,要求他准备远洋作战,等到拥有足够的四号战船之后,就对印度洋进行攻略作战,夺取战略要点。
当然这样的作战需要慎重,因为那些战略要点都基本上成了欧洲人的港口,要想夺取必然与那些国家爆发战争。目前朱聿键暂时稳住了尼德兰人,这样对手就还有三个,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和英国人,对于这三个国家之中,英国属于后起之秀,尚未爆发出多大的威力,但对付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却需要慎重。
这两个国家都有着庞大的殖民地,众多的殖民据点,一旦双方开战很可能影响到自己的贸易活动。除非可以迅速打垮对方,明唐海军是绝不能轻易出手的,所以这一战的准备时间最少要几个月才行。
然而春季到来之后,国内的情况首先发生了问题。崇祯五年开始,数个月都没有下过一滴雨,这似乎昭示着今年恐怕又是大旱之年。果然在入春之后,土地龟裂无法耕种,连草木都有大量枯死的现象,除了水利设施完备的八贤王封地内之外,全国各地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灾情。
时间进入四月之后,长江以南终于开始下雨了,虽然降雨量并不算大,但却极大缓解了旱情。各省农民忙着补种水稻,希望能够赶上第一季的收获,但是在北方却依然如故。
陕西这个原本的干旱地带,情况就变得更加严重了。甘陕两省赤地千里,百姓们无法耕作手中又没有粮食,顿时激起了巨大的反抗热情。这两地本来就是农民起义的多发地区,如今形势变得更加严峻了,大量农民为了不饿死主动投身到农民军中,其中以高迎祥为首的三十六家农民军声势最胜,打得洪承畴也只能陷入防守境地。
第六百零四章 赤地千里
如今灾情越来越严重,情况变得无法控制,有大量饥民的补充,让原本逐渐式微的农民起义军再次壮大起来。人多势众在冷兵器时代通常是非常有用的,但是人数众多也带来一个巨大的问题,粮食根本不够吃。
自从去年六月义军首领王嘉胤被南山总兵曹文诏斩杀之后,陕晋各路义军失去了首领,变得一盘散沙。这个时候高迎祥异军突起,很快将两地义军捏合起来号称三十六营,他自己则被公推为闯王。
高迎祥率领的农民军采取避实击虚战术,将目标对准那些明军无力设防的村寨,打击各地豪绅地主取得了不小的成果。依靠各地饥民的内应,村寨都是旦夕而下,各地富户被杀极多。
村寨的粮食补给了越来越庞大的农民军,也让他们赢得了为民除暴的好名声。为了能够在饥民中赢得更多号召力,高迎祥注意在每次攻破村寨之后,都分出一部分粮食赈济当地百姓。
这样的好处显而易见,为了能够得到粮食,各地饥民都会偷偷跑到农民军那里,邀请他们去攻打村寨,有的甚至邀请他们攻打县城。对于这些内应高迎祥都一一接待,那些村寨被很快攻克,而县城他却放在一边。
农民军虽然人多势众,但核心成员并不多,武器也是参差不齐。以这样的力量去惹官军驻守的县城,显然是非常吃力的。而且在攻克县城之后,动静就太大了,各地官军会被朝廷威逼,全力对付农民军,这对他们的发展壮大没有好处。
高迎祥的思维非常清醒,他决定采取避实击虚的策略,先集中对付村寨,利用地主武装的武器补充自己,慢慢扩大自己的实力。
然而高迎祥忽略的一个问题,那就是粮食的存量。他的这种行事风格,让各地饥民都拼死帮助农民军做内应,让他们能够攻克一个个村寨。然而每攻克一个村寨,农民军就会杀光富户,将粮食分给百姓也补充自己。这样会造成有大量的百姓为了吃饭而加入农民军,让农民军的人数越来越多。
人数越多所消耗的粮食也就越多,高迎祥的农民军已经接近三十万人,每日光是粮食就要消耗近数十万斤,这么恐怖的数字逼迫着农民军一刻不停的攻克村寨,以防止自己人被饿死,这等于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之中。
更加令人担忧的是陕西各地的境况,这里本就是干旱少雨粮食产量不多的地区,真正的富户数量并不算多。经过高迎祥一年的攻打,陕西境内住在村寨的富户几乎被屠戮殆尽,剩下的也纷纷逃入城里躲避,让他筹粮越来越困难。
到了六月底的时候,陕西全境依然滴雨未下,干旱的状况预示着今年夏收根本无法指望,高迎祥的农民军陷入了缺粮困境。摆在高迎祥面前的出路并不算多,无非是离开陕西筹集粮草或者是进攻县城两条路。
离开陕西只有几个方向,去山西需要渡过黄河,而官军在黄河渡口盘查很严,轻易无法渡过。向北是蒙古草原,以蒙古铁骑的实力,农民军根本不堪一击,更何况那里还有长城防线阻挡。
向西去是甘肃,那里的灾情更加严重,去了也难以找到粮食,更有可能被尾追的官军堵在甘肃这个贫苦之地,将所有人都饿死在那里。南面的河南北部地区,卢象升组建的天雄军日益强大,开始初现王牌部队的实力,而且人数达到三万,根本不是农民军可以击败的。
从周围的态势看来,高迎祥率领的三十六路农民军似乎只剩下了两条路,进攻商洛山,从还算富裕的山区获取粮食补给,同时沿着山区南下,可以向南进攻湖广,向西进攻四川,或者向东进入南阳府进而突入淮南地区,这些都是富庶之地,有着大量的粮食储备,足以供应越来越庞大的农民军。
另外一条路就是进攻县城,先从距离西安城较远的平凉府、庆阳府和延安府开始,向西部的巩昌府和汉中府推进,慢慢蚕食官军的兵马。如果洪承畴派兵出击,他们就立刻分散逃走,如果对方没有反应就继续攻略各地获取粮食。
这两条路似乎都有危险性,也都有可行性,而进攻商洛山区的城寨,似乎更加有把握一些,争论由此在农民军之中展开了。
“我看咱们应该进入商洛山,那里地形复杂容易躲藏,山寨墙矮也容易攻破。何况那里的回旋余地大,我们去哪里都自由。”扫地王显然是嫌陕西贫瘠,希望能够闯出去获取更多的粮草。
“你疯啦,王嘉胤大头领当年就是进攻商洛山,结果被打得元气大伤,差点连命都丢了。”满天星是经历过那场大战的,如今还心有余悸。
四天王李养纯却嗤之以鼻:“小小的地方武装也把你吓死了?当初王嘉胤大头领手下只是乌合之众,败了也是应该的。咱们现在兵强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