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之大国崛起-第57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祖大寿解围了。

    一路上济尔哈朗和萨哈廉都没有找到合适的时机,他们只能尾随明军到了松山城,如今明军已经占据了地利,让他们感到不好办了。明军兵力并不少于清军,如果任由对方据险而守,时不时来一次突袭,清军很有可能被击败,无奈的两人只得返回营寨,向皇太极汇报洪承畴的动向。

    这两天皇太极的身体越来越虚弱,经常流鼻血不止,如果到了后世肯定会有人告诉他,这是血压高到了一定程度,造成鼻孔内毛细血管破裂造成的。这种病症非常危险,一旦进一步加重,就可能造成脑出血或者中风的现象。然而这个时代没有那么发达的医疗理论,也没有什么治疗高血压的特效药,皇太极甚至连改变饮食结构以降低血压也不懂。

    尽管身体极度虚弱,但事关清帝国的成败,皇太极也不敢稍有懈怠。听闻洪承畴亲自率领大军前来,他拖着病躯到了前线,亲自查看军情。

    皇太极登上清军占据的杏山城头,远望洪承畴的大营,发现对方立在松山城周围的军营布置严整配置合理,显示出主帅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再看营中兵士精壮,巡逻队步伐整齐显然也都是训练有素之兵,这让皇太极禁不住暗暗吃惊,看来这次要打硬仗了。

    “明军驻扎在松山城的有多少人?”皇太极询问道。

    旁边的济尔哈朗连忙回答:“按照沿途计算,已经超过十万了。”

    “这么多人?”皇太极不禁沉思,双方兵力相差不大,如果让八旗军与这样一支精兵死磕,那么刚刚恢复元气逐渐强盛起来的清军可能陷入另一次休养生息的沉寂。

    最近几年“朝鲜军队”在北方连连得手,占据了大片土地,这一点他是清楚的,而且朝鲜军连城据守,让清军进攻也难以下手。最近朝鲜军队又开始以北海为据点,慢慢向南发展,沿着色楞格河修建堡垒,同时以战船策应。

    蒙古八旗攻了几次,自身遭到了不小的损失,对方的堡垒却巍然不动。有一次对方甚至利用船只在后方登陆,打了蒙军一个措手不及,险些遭到两方军队合围,自此之后各蒙古部落再也不敢进攻对方堡垒,任由朝鲜军步步逼近了。

    朝鲜军队的战略很明显,步步紧逼控制蒙古大草原上的水源,压缩蒙古人的游牧范围,将他们或驱逐或逼降。朝鲜军的这种做法,是在削弱满清对蒙古的控制力,如果任由这样下去,恐怕很快就会让蒙古八旗崩溃的,到时候满清实力大损,很有可能无法完成进攻大明的部署。

    正是因为朝鲜军队的压力越来越大,让皇太极很清楚,他已经没有另外一个六年去休养生息了。他现在只有两条路走,第一就是打破明军的防线,进而侵占南方大片肥沃土地,取代明朝成为中原之主。等到自身修养数年之后,再倾全国之力与朝鲜开战。如果他无法做到这一点就是是第二条路,让整个满清部族被消灭。

    正是因为有着这一连串的想法,让皇太极不可能与明军硬拼,他必须找到对方的弱点,轻易击破这支明军。皇太极思索着应对洪承畴的方略,随口说道:“如此规模的大军,不可能携带太多粮食,他们的屯粮之所在哪里?”

    “在笔架山。”济尔哈朗回答道。

    “那里有多少人驻扎?”皇太极又问了一句。

    “大约五千人。”这次是萨哈廉回答的,那次侦察是他亲自带人去的,他最清楚人数。

    “什么?只有五千人?”皇太极惊呼一声看向了萨哈廉,仿佛不太相信他的话。

    萨哈廉点点头:“没错,只有五千人,而且基本上都是辎重老兵,战斗力应该不强。”

    皇太极闻言大喜:“真是天助我也,洪承畴有如此疏忽,此战必败。”

 第九百五十八章 敌军隐现

    “皇上,我们该怎么做?”济尔哈朗听出皇太极有所想法,当即询问道。

    皇太极看了看旁边诸将说道:“洪承畴大军虽众,但粮秣草料消耗必然也大,只要切断粮道其军心必乱,当年曹操就是这么战胜袁绍的。可惜华夏人写出的《三国演义》,他们自己却不细看,否则洪承畴如何能犯这样的大忌。”皇太极始终对华夏文化很关注,才成书两百年的《三国演义》他竟然也是如数家珍。

    “皇上英明。”众人听了皇太极的分析,都是心中大喜,他们知道这次大胜已经没有太多悬念了。

    “皇上,臣请进攻笔架山。”济尔哈朗带兵阻击没有成功,心中颇为惭愧,如今有了将功补过的机会,他第一个主动请缨。

    “臣也愿同往。”阿济格也想要表现一下,当即表示愿意前往。

    皇太极点点头道:“好吧,你们两个领本部两万八旗前往,务必全歼敌人烧毁粮草。”

    “遵命。”济尔哈朗和阿济格大声应命。

    作为笔架山的镇守副将,张存仁并没有什么紧迫感,洪承畴率领着十三万大军抵达锦州前线,他这里就没有多少作战的压力了。当年跟随赵率教袭击满蒙联军兵败溃逃,他带着五百多弟兄逃回山海关,结果却没有了主将赵率教的下落。

    那一次他虽然逃得性命,但也遭到了严厉的申斥,他和那逃出来的五百多弟兄都因此而抬不起头来。随着袁崇焕被崇祯冤枉,祖大寿和满桂分道扬镳,关宁军全部撤出关外不再听从朝廷诏令,他的罪责一直没有人再提起,但是张存仁很清楚,周围轻视的眼光依然很多,而他也因为这个污点,始终得不到升迁,如今七年过去了,他依然是个副将。

    自那之后,张存仁也就死了争雄之心,甘心当这个副将混日子,每次作战他都会申请到安逸的后方驻守。这里虽然没有上战场的艰辛,却也没有了立功的机会,每次他带着那五百多同样抬不起头来的弟兄,与大群身体衰弱的老兵在一起,心情都十分低落。

    到了守粮仓的安逸日子,张存仁都会回想起当年意气风发的时候,他跟随着总兵赵率教所向披靡,哪怕是清军大营也敢闯一闯。尽管每次作战免不了受伤,手下弟兄们也会多有折损,但他们是有骨气的,是能够奋勇向前挥刀见血的,哪里会像现在活得没个人样。

    张存仁叹了口气,又给自己倒了一杯酒,自从心如死灰,他就爱上了这杯中之物,闲暇无聊总要喝上几口。实际上张存仁自己也清楚,他喝酒不是因为喜欢酒只是想要醉。因为只有醉了,他睡梦中才不会出现赵率教和那些战死弟兄们血淋淋的身影,只有那样他才不会在夜间惊醒,然后就是一阵撕心裂肺的疼痛。

    一壶酒下肚,张存仁感觉有些头晕,但意识还算清醒。随着每日喝酒的频繁,他的酒量是越来越大了,张存仁感觉自己还需要再喝一壶酒,才能睡上一个好觉。就在这个时候,一名亲兵从大帐外冲了进来,对着他急促得喊道:“禀报将军,大事不好了,周围发现满清骑兵。”

    “什么?”张存仁吃了一惊,他的酒意顿时醒了:“快随我出去看看。”

    张存仁来到山坡旁,向着不远处的海边张望,果然那里有着星星点点的火光,从移动速度来看,这是举在骑兵手中的火把。满清骑兵没有丝毫隐藏的意思,因为以他们的兵力优势用不着隐藏,而入山的道路不多,就算隐藏用处也不大。

    张存仁趴在那里,仔细的数了数,他估计海边至少有数万骑兵。想到自己手中的五千老弱,只有自己原来的五百多弟兄还算能打,他的心中就凉了半截。

    “立刻准备防守,先找些大木封锁上山的通道。”张存仁连忙命令部署防御,大批粮食运到山上储存,明军也不可能找个山势险峻的山地。笔架山虽然叫做山,实际上却是在渤海湾中的一座小岛,这座岛就是由大小三座山峰组成形如笔架,山高仅有百米,距离海滨有两里左右。

    天启三年的时候,孙承宗进取锦州,就将其作为海运据点,并在笔架山与海岸之间,修建了长长的沙石甬路通行。这条路涨潮时会淹没在水下半米左右,等到落潮就会凸显出来,后世也算是一道颇为难得的风景线,只是如今张存仁却无心观赏。

    满清骑兵之所以尚未开始攻击,是因为如今潮位比较高,还看不到道路的影子,更兼处于黑夜之中难以视物,所以他们打算先休息一段时间,等到天明落潮后再发动进攻。这段时间并不会太长,张存仁只能抓紧时间,先用山上砍伐的树木,截断从沙石甬路上山的道路。

    “山上的明军正在准备防御。”阿济格放下了单筒望远镜笑道:“这个玩意还真好用,竟然隔着这么远就看清楚了明军的动向,也不枉咱们花五千银元从晋商手中买过来。”

    随着唐军大面积换装双筒望远镜,以前那些落后的单筒望远镜被当做废弃军需品流入了市场,成为了各地商人争抢的稀奇宝贝,与满清始终有联系的晋商也借此狠赚了一笔。在阿济格夸赞望远镜看得多么清晰的时候,他却不知道唐军使用的双筒望远镜比这个要清楚许多倍,而且价格也只有三个银元一架。

    “的确是好东西,就是价格高了些。”济尔哈朗叹气道,他也分到一架单筒望远镜,只不过因为价格太高,最少也是郡王级别才有这样的配置。

    济尔哈朗指了指海面说道:“明军真会找地方,这里处于大海之中,就算落潮之后也仅有一条路可以走,的确是易守难攻。只可惜洪承畴人太笨了,只驻扎这么少的兵力,如何能够守住粮草。”

    “不错,这一战之后明军精锐也就差不多了,该是咱们进攻大明的时候了。”阿济格狂笑着说道。

 第九百五十九章 死守笔架山

    济尔哈朗摇摇头:“你难道忘记了唐军?他们在海上可是闹得风生水起,据说打败了欧洲许多国家。”

    “那又如何?南人操船北人骑马,唐军就算再厉害,到了北方也只能吃瘪。”阿济格颇为不屑的说道,他从不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