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之大国崛起-第67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正在各个新并入地区进行户籍登记和身份证发放制度,农业部和财政部联合民政司进行统计,并将甘肃等最贫困的省份列为第一批重点目标。

    发放低保还需要一段时间,但宣传已经铺天盖地的展开了,而且封地的国务院发布正式政府声明,虽然统计工作需要一段时间才能结束,但对于低保救助将从弘光元年一月开始补发。

    八贤王府居然给贫苦百姓发粮食,而不是想他们征收赋税,这样的事情亘古未有,封地内立刻引起了巨大轰动。本来还有些抵制民政部进行户籍统计的地方,纷纷配合着工作,尤其是那些穷苦百姓就怕拖延的了工作迟发低保救助,表现得非常积极。

    国务院各部门借着这个机会,开始在封地内全面铺开了各种工作。首先是宣传部工作为先,虽然信号塔还需要建设,但各地开设的新电台已经开始播音了,它们的覆盖范围都不算大,却能同样成为国家法治和政策的宣传阵地。

    那些电台暂时覆盖不到的地区,报纸站点已经进驻了,利用火车和马车,甚至是民用热气球运送的报纸,每天向着周围地区发售,让当地人了解国务院的各项优惠政策,激发百姓的工作热情。

    新的工业区正在布局,农学院出产的各种良种也被发放到位,各地迅速安定了下来。低保救助对那些底层的贫困百姓很有吸引力,但对于那些有地尤其是富裕阶层的人没有太大关系。

    不过封地内可不是只有这一个优惠政策,对于那些有地的平民,低廉的农税给他们减轻了很大的负担,而对工厂建设的优惠政策,以及证券交易所的吸引力,却让有产阶层趋之若鹜。这些优惠的政策也都随着报纸和电台的普及,向着整个封地传播。

    应天府的弘光小朝廷并不知道封地内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他们还沉浸在八贤王同意换地的美梦之中。马士英和阮大铖更是自诩神机妙算,认为自己识破了八贤王的诡计,没有要临近清军的土地。甘肃虽然贫苦一些,每年所得很少也总比没有强,更何况有唐军四面守护,他们连驻军都不需要,这又能节约一大笔费用,何乐而不为。

    弘光小朝廷的官员们就在这样的美梦中,等待着三个月后唐军交付地盘,趁着这个机会,封地内埋头稳固着自己的地盘,在新占据地区建立起预备役系统,建立新的学校和医院,并加快各地基建建设和人口统计。

    从基层传上来的消息是喜人的,经过新的人口测算,八贤王封地所掌控的土地上,不算那些劳务公司的奴隶,人口也已经突破了三亿。庞大的人口基数,尤其是繁华的江南地区并入封地,让封地的经济总量大幅提升了起来,这也造成了一个良好的局面,一直打不开局面的华元纸币终于开始大幅度流通了。

    在历史上的明朝末期,虽然北方各省因为粮食绝收而动荡,但整个大明的国民生产总值依然达到全世界的六成,如此繁华富庶的基础,基本上都在江南之地。

 第一千一百二十九章 清军的清洗政策

    如今江南这块富庶之地大部分都并入了封地,让整个封地的经济总量提升了近一倍,也让货币的流通需求缺口越来越大。

    银行没有更多的银币可用,只能推荐华元,那些商人虽然感觉纸币没有把握,但银行给出的建议很清楚。唐王银行负责兑现纸币,承诺保值将其换成金砖,但黄金在封地内不需使用也不许外流。如果想要银币也可以,需要排队等候领取,因为铸币厂的产量有限,如果是大笔提取至少要排一两个月的队才行。

    商人赚钱讲究资金的迅速流通,别说等上一两个月,就算是一两天也不行,无奈之下商人们只好采用了纸币。开始大规模流通之后,纸币很快受到了好评,这种耐潮耐磨损不褪色的纸币携带方便,又可以在各地唐王银行兑换,比起每次用马车拉着银币去进货又方便了许多。

    唐王银行随后开展了汇票和支票业务,可以让商人用票据直接在银行支取钱财,这样收购货物可以只带着票据,一旦丢失还能挂失,避免了财产的损失。依靠着唐王银行的新业务,银行业迅速的发展起来,很快经过财政部审核的多个银行筹备开张营业,在缴纳大笔保证金之后,也不怕银行会倒闭,封地内的金融业很快兴盛了起来。

    基建的逐步完善,加上金融业的繁荣,让封地内的工商业如雨后春笋般崛起,让封地内的经济越来越强大,税收也越来越多,甚至已经超出了第二个五年计划的预期。

    唐军逐渐清除了周围的各种势力,稳固并缩短了自己的防守阵线,这让皇太极感到了巨大的危机感。本来以他的设想,有李自成和张献忠两股农民军的存在,加上北京被清军占据,崇祯皇帝自杀,整个大明应该陷入一片混乱之中。

    凭借着各方势力的混乱,清军可以各个击破,顺势拿下整个大明版图,在凭借全国实力与北面的朝鲜作战。然而在清军顺利攻入北京城之后,一切就不再顺利了。进攻山西的多尔衮因为地形坎坷,骑兵战斗力发挥不出来。加之山西各地守军在陈奇瑜的指挥下节节抵抗,着实让清军受到了不小的损失。后来还是依靠与清军关系良好的晋商带路,才最终平灭了整个山西,牢牢控制住了这一省之地,将陈奇瑜的残兵赶入了河南府地界。

    如果说多尔衮进攻山西遇到了些坎坷,另外两路就不是坎坷这么简单了。向南的济尔哈朗仅仅占据了北直隶南部和山东省的西三府,就再也攻不动了。东三府的卢象升时时进行偷袭,让济尔哈朗不敢纵兵南下,以防侧翼被袭击。而清军几次大规模围剿卢象升的天雄军,却是伤痕累累无法如愿。据说卢象升得到了唐军的海陆资源,获取大量作战物资和武器,如今已经把东三府打造得铁桶一般。

    济尔哈朗试着分兵向南进攻,结果撞在了高杰这块铁板上,加之侧翼的卢象升让清军不敢全力进攻,结果反而在战斗中吃了几个小败仗,一时间陷入了僵持状态。

    济尔哈朗的进攻只能说是不顺利,阿济格却是损失惨重,在进攻开封府的时候,就因为明军死守而损失超过七千名八旗士兵和上万绿营,与唐军的大战更是损失了近三万人,而且非但没有取得寸功,反而将拥有重要战略地位的郾城给丢了。

    阿济格的失败可以依托后续的增援,继续对唐军发起进攻,然而北面的朝鲜军突然宣布易帜成为唐军,让满清上下如遭雷殛,不得不放弃了进攻改为收缩防守。唐军却趁着这个机会,迅速消灭了张献忠、左良玉和李自成,并将秦良玉的四川收入囊中,解除了自己侧后的全部隐忧。

    如今唐军仍旧没有发起对北方的进攻,反而开始埋头于国内的经济建设,这让皇太极更加害怕了。如果唐军在消灭隐患之后,立刻向清军进攻,皇太极或许还能够依靠各种有利形势,从内部颠覆朱聿键的统治,以达到战场上无法达到的目的,从根本上瓦解唐军。

    可是如今唐军并不着急,他们在稳固后方打实基础,正应了《孙子兵法》上的那句:“以我之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这才是最无解的绝招。皇太极对这种情况非常清楚,唐军不进攻只是大战之前的平静,一旦其发起作战,必将是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那时候将是决定双方生死的时候。

    为了能够取得更多的胜算,满清在宣布定都北京之后,也开始了自己同化华夏百姓的工作。要求剃发留辫子的政令,遭到不少的地方抵抗,尤其是那些宗族势力,更是仗着自己在地方上的影响力,坚决抵制满清的政策。

    这些人还天真的认为改朝换代之后,朝廷也必须取得他们这些地方实力派的支撑,才有可能统治这个国家,所以并不需要担心自己会有危险。然而满清从来没有想过如明朝一般治理国家,他们是异族统治,先天就有政权不稳的毛病,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满清必须将自己的触角延伸到整个国家的方方面面,基层也是必须牢牢掌控在手中。

    那些地方宗族在明朝时期作威作福,自认为官府也没法管理他们,那是因为朝廷的制度性错误。满清的治理手法不同,在他们看来这些地方宗族势力非但不是巩固地方的国家基石,反而是不稳定的危险因素。因此在面对这些宗族势力的时候,清军毫不犹豫的挥起了屠刀。

    一如朱聿键的设想,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皇太极不得不命令各地清军展开强制性的剃发易服工作,同时清理那些地方宗族势力。北方各省顽固的宗族势力,遭到了清军的残酷清洗,随后被打散组织的华夏百姓,被驱赶着重新混合成新的村镇。

 第一千一百三十章 葡萄牙的请求

    这些村镇都是多个宗族拆解混合而成,彼此之间难以形成合力,这样原本底层稳固的宗族势力就被连根拔起了。没有了宗族的势力,各地百姓犹如失去了主心骨一般,清军开始在其中征调大量青壮入伍,组成新的绿营加以训练。

    皇太极对唐军的战斗力相当忧虑,为了进行有效抵抗,他在各地拼命抽丁参军,绿营的兵力很快超过了五十万。这样庞大的军力对财政压力很大,但皇太极却是不得不如此,他咬着牙加紧军队的训练,准备着随时抵御唐军的进攻。

    满清在北方对宗族势力的大开杀戒,朱聿键是乐见其成的,华夏要想崛起为工业强国,就必须打破宗族势力,将世世代代被拴在土地上的劳动力大量解放出来投入工厂之中。

    在南方朱聿键故意挑拨,让那些势力都跳了出来加以消灭,但是要想在北方故技重施就很困难了,毕竟没人会傻到犯第二次错误。如果北方那些比南方实力更加庞大的宗族忍气吞声潜伏下来,很可能在未来给他造成更大的麻烦。

    如今被逼无奈的清军帮了大忙,见给这些宗族势力彻底清除掉了,朱聿键非但不会遭受任何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