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浚新”学校采用新式教育方法,开设国文、算学、地理、历史、图画、音乐等科目,校长唐际盛还编写大量的乡土教材,对学生进行启迪和诱导,培养他们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
黄州是一座人杰地灵的历史名城。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谪贬黄州数载,在此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传世之作。历代文人墨客、风流名士纷纷前来凭吊,留下了许多诗文歌赋。
一天,唐际盛请学校几名学生畅谈个人的志向和抱负。
“拯中华于水火,解民众于倒悬。”
“驱逐列强,振兴中华。”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
在这番慷慨激昂的谈论声中,唯独林彪显得十分平静。林彪没有发言,他的神情十分冷漠,流露出一丝不屑谈论的神态。唐际盛注意到了这一点。
等大家都平静下来,唐际盛问林彪道:
“育蓉,你呢?能谈谈吗?”
被同学们认为聪明孤僻的林彪的回答出乎大家意料之外。他随口背诵了一段苏轼的《后赤壁赋》: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崖,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听罢林彪的吟诵,唐际盛校长多少窥见了这位少年的心迹:“哦,你想像苏轼那样,淡泊宁静,我行我素。”
“不!我要像那夜半孤鹤,独来独往。”林彪不假思索,脱口而出。
唐际盛暗暗诧异。借物寓意,颇有一股傲世独上的气魄,光这一点就值得称赞,何况这志向和林彪的秉性脾气又是那样贴切。
1923年,林彪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这年他十六岁。
看到林彪迅速成长,林育英十分高兴。二十年后,林育英在延安的一次演讲上,曾经抑制不住兴奋的心情,激动地说:
“当时的人们哪里料想得到,这样一个启蒙学校竟培养出了一个今天的林彪!”
林彪从浚新学校毕业后,林育南把他带到武汉,送进武昌共进中学继续学习。这时,林育南已是中共湖北区委负责人之一,同时代理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书记。
在共进中学学习期间,情窦初开的林彪曾经有过一段短暂的恋爱。他暗恋上了一位名叫陆若冰的漂亮姑娘。
陆若冰是黄冈回龙山戴家冲人,与林家大只隔三里路,她一直跟随着兄长陆沉(曾任中共江西省委书记、中共中央候补委员)生活。童年时,她就与林彪熟识,到武汉后两人来往更是频繁。林彪热情地教她识字,学文化,渐渐萌生了感情上的冲动。陆若冰比林彪大一岁,正处妙龄,肌肤白嫩,五官清秀,亭亭玉立,风姿绰约,一笑一颦,洋溢着妙龄少女的青春气息。她把林彪看作是聪明伶俐的小弟弟,从生活上关心他、照顾他。没有恋爱经验的林彪把这种姐弟间的友情当作为爱情,为之魂牵梦绕。
1924年8月,陆若冰由堂哥介绍,由武汉前往安庆女子师范学校读书。林彪按捺不住思念之苦,不断地给陆若冰写信,把她比作娇艳的“牡丹”和带刺的“玫瑰”,说她是自己心目中最可爱的姑娘。到这个时候,陆若冰才发现林彪人小鬼大,想岔了。于是,她冷静地给林彪写了一封回信:
育蓉:
来信收到。目前,我的学习很紧张,没有考虑个人的婚姻的打算。盼你好好学习,并取得好成绩。即颂
时绥!
陆若冰上
对于这件潜藏在林彪心底的暗恋,陆若冰始终没有对人谈起过,直到晚年,她才透露出当时慧剑断情的理由:
“林彪打仗胆大,追求女人胆也大。那时,社会上有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下无媒不成婚的说法。在那个年代里,他不找媒人说亲,直接向一个姑娘求爱,这是很少见的。
我拒绝了林彪的追求,主要有四个原因:其一,他比我小。那时有只许男大女十岁,不能妇大男一岁的风俗,我是一个姑娘,不能在婚姻问题上让人指责。其二,我太年轻,书未读完,一心想学知识,觉得婚事处理早了,对学习不利。其三,我知道他在老家有未婚妻,我不能做拆人家墙脚的事。其四,我看不上林彪,青年时的林彪个性奇特,形象太差,特别是他头上长的黄癣,看着很不舒服。
他暗恋我几年,我全不知道。那时,他的条件那么差,鼓那么大的劲追求我,可以说是盖被子垫竹席——一面发烧!”
收到陆若冰的回信,犹如一盆凉水从天而降,不仅浇灭了林彪熊熊燃烧的爱情之火,而且极大地刺伤了他那颗孤傲的心。林彪发誓,大丈夫当以事业为重,不做出一番惊世伟业,决不涉足情场。从此,他紧闭心扉,潜心学业,言语越来越少,成绩越来越好。到了1925年,在林育南的帮助下,他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党员。
1925年11月1日,由陈独秀、毛泽东联署,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发布第六十二号通告,要求各地迅速选派党、团员前往广州,投考第四期黄埔军校。通告强调:“此事事关重大,各地万勿忽视。”黄埔军校第四期预招新生三千人,分配到湖北省的名额有一百五十五人。
“男儿不展风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这是林彪青年时最喜爱的诗句,投笔从戎,横戈立马,更是他的梦想。林彪决心中断学业,报考军校。他郑重地征求两位兄长的意见。
林育南意味深长地说:“你这个考虑很对,每个人的一生都有很关键的一两步,这个步子如迈对了,可说受用无穷;如迈错了,就会跌入深谷。武力没有正义是暴政,正义没有武力是无能。中国的革命,最终要靠军事解决问题,共产主义事业将来需要大批军事人才。我和你二哥(育英)搞党务、工运,你搞军事,我们林家三兄弟就各有所长。”
林育英也支持林彪南下。他从亲身领导并参加的二七大罢工、五卅运动最后惨遭失败的教训中认识到,革命非有武装力量不可,没有军事力量,赤手空拳、红口白牙是对付不了反动军阀的刺刀和警棍的。林育英还给林彪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次,一位工友因参加罢工被关进了监狱。林育英立即求亲托友,奔走营救。后因营救无门,便决定到警察局喊冤。他对警官说:“我的朋友是无罪的,你们不能关押他!”
这名警官喝斥道:“憨包,滚开!你他妈不知天高地厚,到这儿喊冤叫屈来了,也不看看这是什么地方!”
“长官,”林育英仍然彬彬有礼地央求道:“你们要是不肯释放我的朋友,那么,就请把我也关起来吧!”
“为什么?”警官不解。
“我要陪着朋友一起坐牢,分担他的一些苦难。”林育英虽然说了许多的好话,流了许多眼泪,但他的朋友还是没有得到开释。他的所有努力都白费了。
“这些狗杂种,是不能用眼泪和央求打动的,要用武力来打倒。”林育英告诫林彪说。
林育南一反往常刚毅、严肃的神情,变得十分细心、周到。他亲自为林彪整理行李,忙着给广州的熟人、朋友写信,托他们照顾好第一次出远门的林彪。
临行前,林育南抄录了一首著名女革命家、“鉴湖女侠”秋瑾所写的《赤壁怀古》送给林彪:
潼潼水势响江东,
此地曾闻用火攻。
怪道侬来凭吊日,
岸花焦灼尚余红。
林育南语重心长地对林彪说:“秋瑾,一位妇女尚且能够驰骋沙场,为推翻清廷奋斗至死。我们七尺男儿更要奋发图强,有所作为。”
林彪对送行的林育南说;“大哥,你放心。此去黄埔,投笔从戎,我一定好好干,不为人龙,便为人虫。”
林彪从此告别了父亲林明卿、哥哥林庆佛和弟弟林育黎,也告别了堂兄林育南和林育英,踏上了他的军旅之路。
第二章 黄埔从军
小x说s网
在“日月双璧”庇护下,黄埔四期生林彪表现如何?有人誉之为“军校之鹰”,有人认为“比较平庸”。
“彪决心从军征战,难免有个三长两短,岂不误汝青春?”林彪写下一纸退婚书。
喋血潮汕,彷徨庾岭。南昌起义失败后,林彪产生动摇离队思想,陈毅劝他做“经过失败考验的英雄”。
林彪走出了回龙山。
1925年冬,喧嚣的广州城粤华路杨家祠中共广东区委机关外来了一位瘦削的青年。他风尘仆仆,满面倦容,背着一个蓝花布包袱,操着满口浓重的湖北乡音。这位青年在门外踌躇了一阵,随后跨门进来,在会客单上填下一行文字:“林彪,十八岁,湖北黄冈人。求见恽代英、肖楚女先生。”
门卫认真地盘问了青年一番,才指点他往里走。
林彪千里孤行,只身一人来到广州,按照堂兄的吩咐,来找林育南、林育英的好友恽代英、肖楚女。在他们的帮助下,林彪顺利地考入了黄埔军校第四期,编入步科第二团第三连学习。
“黄埔陆军军官学校”坐落在广州黄埔岛上,它是大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合作创办的军事政治学校。军校为国共两党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他们当中的绝大部分人日后成了统率千军万马的将领。他们高唱着“以血洒花,以校为家,卧薪尝胆,努力建设中华”的校歌入校,怀着“同学同道,乐遵教导,始终生死,毋忘今日本校”的信念离校。然而,残酷的现实,变幻的政治风云把他们分成了两个敌对的阵营,相互展开了绵延22年的生死搏斗。这是黄埔军校的不幸。
林彪入校受训时,黄埔军校已经毕业了三期学员。到林彪所在的第四期时,军校的经济条件虽然有所缓解,但还是捉襟见肘,十分紧张。学员按步兵、马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