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跨一步,就成功-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次穿上大衣,都想到我的母亲,想到我离开家的那天,出门了,她突然把我叫住,为我把每个扣子都扣好,一边扣一边说‘天冷,别懒!’”从“时间”去想,你可以说“端午节了,我却因为功课赶不完、不能回家,早上突然接到一个快递的邮件,打开来,居然是母亲寄来的她亲手包的粽子”。然后你就能写回忆母亲包粽子的画面,以及一家人吃粽子的种种温馨往事。

我们常说“艺高人胆大”,你想作文轻松,一定要艺高,艺高则需要平时努力。为了使你写出的东西与别人不同,也为了表现你旁征博引的功夫,你要多看课外书籍,甚至报章上的科学新知都得汲取。在生活上则要多观察,所谓“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国”,从细微的东西上“格物致知”,从人与人间去“感悟深情”。

最后,我要把中国画论里的一句名言送给你——“存心要恭,落笔要松”。写文章也一样,你即使找来许多材料,也得经过筛选,留出最适用的那几样,再有条不紊地写出来。只有这样的文章才能有组织,不杂乱,也才能形成一条清晰的“理路”,把你心里的话,说到别人心中。

 大_



处处有文章


网上说土耳其人很爱喝咖啡,甚至能用剩在杯里的咖啡渣为喝的人算命。

何止由咖啡渣能算命,古人说:“见微知著”,从许多微小的征象都能看出大的情势,譬如有一派理论说掌纹会因为工具不同而改变,常拿毛笔的人,智慧线自然比较长;总持锄头、

锤子的人,感情线又会比较直,看手相的人只是从那纹的情况来推想罢了。又有一派说法是

,任何一样东西,都是经过千年万载演化至今的,所以从每样东西上都能见到天地间的“理

”。即使在溪谷里随便捡起一颗小石头,也能推想“它”过去的遭遇。

上面这许多“见微如著”、“由小见大”,其实都是“格物致知”,也就是从每样“物”上

去思考、去观察,得到其中的知识与道理。

写文章也一样,很多年轻朋友说他们没有灵感,碰上作文题目,不知如何下手。岂知只要懂得“格物致知”,由身边的每样东西都可以悟出一番道理、引出许多文章。

举几个例子——

现在我正伏案写稿,眼前看到一把美工刀,我可以写:

“其实美工刀里只装了一个刀片,但是聪明的发明家,在刀片上作了许多刻痕,所以当前一

段钝了的时候,只要沿着刻痕折断,下面那一段就又变得锋利如新了。至于旧式的刀片,则

是平平一大片,常常只因为最尖端不够锐利,就被抛弃。同样的道理,许多人用时间没有计

划,虽然时间不少,却只利用了极少的一段,其它大部分被浪费。还不如事先作规划,分阶

段办事,来得有效率。”

这不是由小见大,从一把美工刀谈到用时间的方法吗?

好!接着我又看见桌上的钉书机,也可以用“格物致和”的方法想:

“钉书机具是简单又神奇的东西。很难让人相信,那短短细细,看来一点也不坚硬的钉书钉

,居然能够一下子穿透上百张纸。我看了许久,终于想通:真正的原因,是由于它能把力量

集中在两个点上,垂直用力这世上许多人,看来很弱,也没什么了不得的才能,却能成就伟

大的事业,都是是因为他能像钉书钉一样,认清目标,集中全力,不傍徨,不犹疑,奋斗到

底。”

这样不是也从钉书机引申出人生的道理了吗?

提到钉书机,让我想到“圆规”,你也可以用圆规来“格物致知”——

“小时候,每次走过电影院前的广告看板,上面有圆形的图案,父亲总会指着说:‘你信不信?在每个圆的中间,都能找到一个小小的洞眼,那是圆心,是画广告的人为了画圆,必须先固定的。有时候他们的圆规不够大,就先在圆心钉一根钉子,再拴上线,线的一端绑枝笔,拉着绕一圈,就能画出漂亮的圆。’

听父亲说这话到今天,已经许多年了,但是每次我经过那样的广告看板都会想到他的话,还有他说的‘一个人作事要有计划、要有心,想画个人生的圆吗?先定下你的心!’”

你说,这不是一篇既感性又寓理的短文吗?所以写文章一点也不难,只要你如我最近文章中所说的,多读书,而且从“人地事时物”的方向想,加上“格物致知”的功夫,一定能左右逢源。

最后,让我举个自己在处女作《萤窗小语》中的文章给你看,那居然是我学生时代从标点符号里领悟的——

生命就像一篇文章,在文章结尾有些人用的是“句点”,有些人用的是“叹号”,更有些人以“问号”来结束。

孔子、孟子是圣人,他们建立了自己的思想体系,所以用的是句点;岳飞、王勃,壮志未酬身先死,所以是叹号;至于不如为何来到这个世界,又懵懵懂懂过一辈子的人,只好以问号来结束了。

说了这么多,总归一句话:“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国。”只要你肯用心,多观察,俯拾都是妙文佳句啊!

。。



写作的三条路


我们常形容男生追女生的“君子好逑”,则出自诗经里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里还有一首《氓》,描述一对男女的自由恋爱,也写得传神极了——“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意思是“臭男生笑嘻嘻,抱着布来换我的丝,其实不是真来换丝,是想来接近我。”你说《诗经》是不是很好看?

诗经虽然距今已经有三千年,但是写作技巧非常高明,单单前面我举的这些例子中,就已经用了“比”、“兴”和“赋”三种写作方法。“比”是比喻,像是“美女如云”。“兴”是

从远处谈起,先说河上沙洲的水鸟在叫,把大家的兴趣带起来,再引到君子好逑的主题;至于“赋”,则是开门见山地直说:“你哪是来换丝啊,根本是打我的主意!”

如果你很细心,说不定已经发现,我写作很爱用“兴”的技巧。

譬如前几篇,在《热笔与冷笔》那篇文章里,我明明谈的是写作的技巧,却在一开始先说美国人嫁女儿时,有个习俗是由父亲带女儿跳舞,宾客在旁边唱歌……

在《读书的微量元素》那篇,我的主题虽然是谈读书,却在一开头先说我从年轻就有气喘的毛病,然后谈到十全大补汤。

至于上一期写的《处处有文章》,说的虽是格物致知的方法,却先讲土耳其人用咖啡渣子算命。

我为什么这么写?

答案是:为了在一开始就引起大家的兴趣。因为我知道人们对父亲带女儿跳舞的习俗,十全大补汤治气喘的功用和看相算命这些迷信的东西特别感兴趣,所以好像用糖果引小朋友,先绕个弯子,把读者的好奇心带起来。

“兴”确实常绕弯子,它跟直说的“赋”恰恰相反。举几篇大家熟悉的名作为例——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里,一开头就写:“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他们都开门见山,两三句话就把主角交代了,属于“赋”的写法。

可是碰上欧阳修写《醉翁亭记》,用“兴”的写法,就不一样了。明明是写“醉翁亭”,他却由“环滁皆山”谈起,先谈到琅琊山、酿泉,再慢慢带到亭子,却还吊着大家胃口,只讲那“醉翁亭”是由当地太守命名的,直到文章最后一句话,才点出来:“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原来是作者自己。

同样的道理,今天如果你写自己的家,可以用陶渊明写“武陵人”的方式,直接讲:“我家里有几个人,住在某市某街”也可以用沈从文写《边城》的方法说:

“当你到高雄,出了机场,就会看到一栋蓝色的十四层高楼,楼顶上像个公园,有好多树,如果你眼力好,还常可以见到在那片绿阴之间,有个白白的头,那八成是我奶奶正在空中花

园浇花。”然后把你的家逐步介绍出来。

同样的,你今天写《父亲》,可以像孟子一样单刀直入:“我父亲是个朝九晚五的公务员,从我很小,他就……”

你也可以学欧阳修:“看电视里播出莲花节的新闻,看到好多荷花,就让我想起小时候,父亲总带我去植物园赏荷,父亲总是一手牵着我,一手拿着相机,碰上……”于是你由电视新闻淡到荷花,想到植物园,再忆起带你去赏荷和摄影的父亲。

由以上这许多例子可以知道,“赋”比较强而直接,“兴”则兴活而委婉。所以写论说文、短文或新闻稿时适于用前者,写景言情和小说时比较能用后者。当然“写作无定法”,任何

题目到手上,你都可以把那开门见山、格物致知、迂回引带的三种方法想一遍,挑最适宜的入手。甚至能将三者融合,以“兴”的方式带入,以“比”的方式申论,以“赋”的方式作

结。相信只要你不断试探、不断练习,遇上任何难题,都能循着这三条路,一一化解。

。。



先学聪明再学笨


最近我收到一个河南女孩李玮的来信,说她老师教大家在读书时留心其中的“优美词语”

,而且要写下来、背下来,表示这样才能提高作文的水平。

但是李玮不以为然,她认为“文章的灵魂并不是语言,而是所蕴的意旨,如果按老师说的作文,等于抛弃了重要的,而拣了次要的。”然后问我的看法。

在这儿我要为这位女生鼓掌,因为她说得真对。可是,我必须讲:她老师说得也没错。

请别认为我是两面讨好,先听我说两个故事——

大学美术系三年级,我终于上到了台湾山水画大师黄君璧先生的课。我那时的山水画已经参 加许多展览获奖,心想一定会被老师刮目相看。

可是第一堂课,拿到老师发下来的画稿,我照样临摹,临得一模一样,缴上去,却没得“甲”,只得了“乙”。

我很不服,顽皮的“毛病”又犯了,就回家把老师装画稿的塑胶袋拆开,再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