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个有知识的人,而是无知的人,除了令人怀疑和不确定的东西外,他什么也没学到。语言、文学和历史容易使人陷入虚幻的夸张;诗歌和修辞没有诉说真理;数学虽然其推论是自明,能给自己一些安慰,但是它的用处有限;宗教的和道德的启示对有学问的人和对无知的人一样,似乎都是神秘的;哲学虽经几个世纪最有才智的人研究,结果仍然是〃没有一个问题不争论不休。〃笛卡尔不仅对自己知识上的积累不满,而且气愤地讲,他所学的教科书是博学的破烂。
老师对于笛卡尔的怀疑,起先采取容忍的态度,但是后来,便有几位老师激烈地抨击他,这是他一生中感到特别伤心痛苦的一件事。幸好在公学时,他有一位非常要好的同学,即日后的马林·梅色纳神父(marinmersenne),两人终身鱼雁不绝。1612年公学毕业后,他前往波埃颠(poities)大学攻读法律,几年的努力,终于顺利获得学士学位。1616年,他再以最高成绩荣获法律硕士学位。
大学毕业以后,他的父亲想使他增长见识,所以在1617年带他到花都巴黎。但是他对都市里豪华放荡的生活丝毫不感兴趣。稍能吸引他的,唯有与数学有关的赌博。据说他演算精明,料事如神,多次使庄家倒庄!在巴黎他遇到挚友梅色纳,当时梅色纳已进入小兄弟会,准备当神父,两人重温旧情一番。书中的知识已无法满足笛卡尔的求知欲,当时他已22岁,身体逐渐好转,他便想到欧洲各地旅游,在世界这本大书里寻找实际知识。经过一番考虑,1617年他开始旅行,沿途留心观察各种事物,仔细地做下笔记,反复地思考问题。
1618年,他在荷兰作为一名无薪俸的军官投入奥伦治亲王、拿骚的莫利斯(prince maurice de nassau)麾下服务。因为他认为,这是实现游历世界最理想、最经济、最简单的方法。何况贵族的子弟,在军中享有许多特权,生活可以过得相当自由。当年冬天,由于天气酷寒没有战事,在营地休息。不久双方签了和约,笛卡尔遂到白莱达(br da)旅行。在白莱达的街头,偶然遇到了一位名叫比克曼(isaac beeckman)的医生,他心地开朗,两人都有同样的科学兴趣,很快成为莫逆之交。他对笛卡尔的影响相当大。因此,笛卡尔十分感激他,把第一部著作《音乐提要》(pedium musicae)呈现给了这位朋友:〃事实上,你是惟一把我从懒散的状态中唤醒的人,唤醒了在我心中几乎已经被我完全遗忘了的科学兴趣。你把一个业已离开科学的心灵带回到最正当、最美好的路上。〃在比克曼的推动下,他开始撰写自己有关数学的论文,形成后来建立解析几何的那些基本思想。
翌年,笛卡尔游历丹麦和德国,并在法兰克福(frank furt)参加德皇的加冕典礼,然后到波兰莫拉维(moravie),最后又回到德国,加入巴伐利亚的马克西米利安公爵(maximilien de baviè;re)率领的军队,攻打波汉姆(bohê;me)王军。时值严冬,笛卡尔在德国境内的一个小村中,住在一间非常暖和的房间里,由于没有俗事烦恼,使他能安心地躺在床上沉思默想,获得启示,悟出了科学的奇妙基础。那是1619年11月10日,据他自己描述当时他有过3次的神视或称奇梦。
第一个梦是一个非常恐怖的梦,他觉得有许多幽灵出现在他前面,吓得他到处乱跑。醒来之后,觉得有一种痛苦,使他害怕这一切都是某些恶魔来勾引他,不让他去完成他的任务。大约有两小时没睡着,他向上帝祈祷,祈求上帝支持他,并饶恕他的罪恶和缺点。接着他又睡着了,于是又做了第二个梦。
在梦中他觉得听见了一种尖锐刺耳的声音,他以为是一声雷响,这使他惊醒了,睁开眼睛一看,他觉得在他房里到处是火星。这并没有什么奇怪,笛卡尔常常有这种经验,半夜醒来,眼前星光闪烁,以致使他能看见周围的物体。笛卡尔慢慢恢复了平静,这时他求助于哲学的理由,得出了符合他的理解的结论,把那声雷响解释为是〃真理降临到他身上,来占有他的一种信号〃。于是他又睡着了。
过了一会儿,做了第三个梦。这与前两个梦不同,温和而又令人愉快。他在梦中见到了这两本书,一本是字典,另一本是他曾非常喜爱而又多次读过的诗集。最为有趣的是,笛卡尔还没醒来就在梦中析梦。他判断,那个字典仅仅是指结合在一起的各门科学,而诗集则更显著、明白地标志着哲学和智慧的统一。他还对他读到的诗句逐一解析。他认为,前面那两个梦是对他过去的生活的可怕的谴责,因为他过去的生活,在上帝面前和在人面前一样,并不是无可指责的。但第三个梦温和而又令人愉快,预示着未来,预示着在他的后半生将要发生的事,说明他将有能力去进行他设想的伟大事业,这使他有〃天降大任于斯人〃之感。他深信这三个梦完全是出于上天的恩赐,要他负担起哲学的使命,所以他十分兴奋,许愿要到罗莱德(loreto)朝圣。
1620年,他参加波汉姆之役,可能也参加了白山之役。但第二年就退伍了,前往荷兰,寓居海牙。这时,他首次遇到伊丽莎白公主(princesse elisabeth),当时她还是个不解人事的小女孩。她后来非常仰慕笛卡尔,因为她在19岁那年,读到了笛卡尔的《方法导论》,体会到哲学是如此地平易近人,又如此地博大精深。1621年笛卡尔最后一次体验军营生活,加入匈牙利军队。次年3月,返回法国处理财务问题,和哥哥谈妥祖传古屋和耕地,这些产业每年可收入六七千法郎。为了日后能专心研究,他必须先筹划生活费用,将归他的那份产业卖掉。不久,他又外出旅行,先到瑞士,再到意大利。他在意大利住了一年多,曾去威尼斯参加当地的特殊节日——威尼斯与海的结婚庆典。然后由威尼斯步行到罗莱德圣母大殿朝圣,以了却当年的誓愿。另外,他也参加了宗教乌尔班八世(urbano Ⅷ)颁布圣年。虽然曾经路过翡冷翠,但并没有去拜访伽利略。1625年翻越阿尔卑斯回到法国,住在巴黎从事他的研究。当时巴黎的学术界名流(包括巴尔扎克、数学家阿尔迪、巴黎数学教授莫兰和天文学家德博纳等),因为仰慕笛卡尔之名,与他来往频繁。笛卡尔此间还见到了许多老朋友,其中有马兰·麦尔塞纳(marin mersenne)。麦尔塞纳在后来许多年中一直是笛卡尔最忠实的朋友,书信来往频繁,他利用自己与欧洲许多著名学者相识的有利条件,把笛卡尔的著作介绍给他们,又把他们的意见汇总起来告诉笛卡尔。
起先,他住在父亲的一位朋友家里,由于不胜应酬之苦,乃不辞而别,搬到一个陌生的市区。好友梅色纳神父也在巴黎,多方为他寻找清静之地。1628年秋,笛卡尔决定离开法国前往荷兰。从此,他就在那儿定居下来,一直到1649年几乎都没离开过。至于为什么笛卡尔选择荷兰这块地方,我们猜想可能是因为他怕人家在法国指控他为异端,对自己的生命和自由都有所不利,也可能仅是为了法国的熟人太多了,交往应酬颇为妨碍研究工作,不如远居他乡,反而容易找到清静的环境,安心完成他的哲学写作计划。因为当年的荷兰的确是个好去处,政治修明,民风纯朴,人民享有充分的思想和言论自由。笛卡尔在荷兰的20年中,更换了多次住所,但通常都是选择在一座大学或著名的图书馆附近。他的收入允许他租用一所小别墅,并雇佣几个佣人。他终生没有结过婚,不过住在荷兰期间,有过一位情妇,名叫海伦(hel ne)。她为笛卡尔生了一个女孩,取名为法兰星(francine)。笛卡尔非常爱她,可惜这个女孩5岁就夭折了,为此笛卡尔伤心了很久。
在荷兰的那段优越环境中,笛卡尔开始他的著作生涯,将多年的研究心得笔之于书。自1619年11月那次领悟之后,笛卡尔曾在一篇题为《奥林匹克》的手稿中对他的梦作了详细说明。他死后,这一手稿落到克莱色列尔手中。莱布尼茨在1675~1676年访问巴黎期间有机会从中抄了一些段落,这些一直保留在汉诺威皇家图书馆。与此同时,笛卡尔心中早已有了《方法导论》的轮廓,并设计了他的方法论的规则。笛卡尔回忆说:在这个冬天以后,我还继续练习运用我所规划的那种方法,因为我除了按照这些规则小心地对我的一切思想作普遍的引导之外,还不时留下一点时间,特别用来解决数学上的一些难题,有时也用来解决一些别的科学上的难题,我可以把这些问题弄得几乎和数学问题一模一样,使它们脱离其他科学中一切我发现不够坚实的原理。〃经过9年的实验和总结,直到1628年,才把原来的构想记录下来,称为《指导心灵的规则》(《les kè;gles pour la drection de l';esprit》)。这是笛卡尔最早的哲学著作。该书可视为《方法导论》的初稿,笛卡尔打算用36条规则来概括他的全部方法,分成三个部分,每部分12条。第一部分描述了新方法的一般特征,提出了建立关于量的一般科学的思想;第二部分过渡到这个方法在数学领域的应用;第三部分是要说这个方法在一般哲学问题上的应用。可遗憾的是,这部著作并没有写完,写到规则21就中断了,并且第二部分的后3个规则的解释也省略了,第三部分根本就没写。这部未完成的著作,笛卡尔在生前也没有发表过,直到他死后的1701年才在阿姆斯特丹问世,距离笛卡尔去世的时间,已有50多年了。
同时,笛卡尔也着手撰写形而上学,这就是他日后《第一哲学沉思》的雏形。1629年10月,他告诉梅色纳神父,正在写一本宇宙论,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