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粗野。
二十一日饭于浪石寺。欲往莲花洞,而僧方聚徒耕田,候 行路者,久之得一人,遂由寺西遵大路行。南去山尽为上武堡, 贺县界 。西逾大佛坳为富川道。〔坳去江华西十里。闻逾坳 西二十里,为崇柏,即永明界;又西二十五里,过枇杷所,在 永明东南三十里,为广西富川界;更西南三十里,即富川县治 云。〕七里,直抵大佛岭下。先是,路左有一岩;若云楞嵌垂,?? 余疑以为即是矣,而莲花岩尚在路右大岭之麓。乃从北岐小径 入,不半里,至洞下。导者取枯竹一大捆,缚为六大炬分肩以 出,由路左洞披转以入。还饭于浪石,已过午矣。乃循旧路, 抵麻拐岩之西合江口 ,有板架江坝外为桥,乃渡而南。东南 二里,至重元观,寺南一里,入狮子岩洞。出洞四里,渡小江 桥,经麻拐岩 ,北登岭,直北行 ,已过东门外矣 。又北逾 一岭,六里,渡沲水而北,宿于江渡。
二十二日昧爽,由江渡循东山东北行。十里为蜡树营。由 此渐循山东转,五里,过鳌头源北麓。二里,至界牌,又三里, 过石源,又五里,过马冈源。自鳌头源突于西北,至东北马冈 源,皆循山北东向行,其山南皆瑶人所居也。马冈之北,犹见 沲水东曲而来,马冈之北,始见溪流自南而北。又东七里,逾 虎版石。自界牌而来,连过小岭,惟虎版最高。逾岭又三里, 为分村,乃饭。村南大山,内有分岭。谓之“分”者,岂瑶与 民分界耶?东三里,渡大溪,南自九彩源来者。溪东又有山横 列于南,与西来之山似。复循其北麓行七里,至四眼桥,有溪 更大,自顾村来者,与分村之水,皆发于瑶境也。渡木桥,颇 长,于是东登岭。其先只南面崇山,北皆支冈条下;至是北亦 有山横列,路遂东行两山之间。升踄冈坳十里,抵孟桥西之彭 家村,乃宿。是日共行五十里,而山路荒僻,或云六十里云。
二十三日五鼓,雨大作。自永州来,山田苦旱,适当播种 之时,至此嗷嗷已甚,乃得甘霖,达旦不休。余僵卧待之,晨 餐后始行,持盖草履,不以为苦也。东一里,望见孟桥,即由 岐路南行。盖至是南列之山已尽,遂循之南转。五里,抵唐村 坳。坳北有小洞东向,外石辚峋,俯而入,下有水潺潺,由南 窦出,北流而去。乃停盖,坐久之。逾岭而南,有土横两山, 中剖为门以适行,想为道州、宁远之分隘耶。于是连涉两三岭,?? 俱不甚高,盖至是前南列之山转而西列,此皆其东行之支垅, 而其东又有卓锥列戟之峰,攒列成队,亦自南而北,与西面之 山若排闼门者。然第西界则崇山屏列,而东界则乱阜森罗,截 级不紊耳,直南遥望两界尽处,中竖一峰,如当门之标,望之 神动,惟恐路之不出其下也。过唐村坳,又五里而至大洋。道 州来道亦出此。其处山势忽开,中多村路。又南二里,东渡一 桥,小溪甚急。逾桥则大溪洋洋,南自九疑,北出青口,即潇 水之上流矣。北望小溪入江之口,有众舟舣停泊其侧。小舟上 至鲁观,去九疑四五里,潇江与母江合处。渡大溪,是为车头。
又东南逾岭,共六里,为红洞。市米而饭,零雨犹未止。又东 南行六里,直逼东界乱峰下,始过一小峰,巉石岩岩,东裂一 窍,若云气氤氲。攀坐其间,久之雨止,遂南从小路行。四里, 过一村 。曰大盖。又南二里至掩口营,始与宁远南来之路合, 〔北去宁远三十里〕掩口之南,东之排岫,西之横嶂,至此 凑合成门,向所望当门之标,已列为东轴之首,而西嶂东垂, 亦竖一峰,北望如插屏,逼近如攒指,南转如亘垣,若与东岫 分建旗鼓而出奇斗胜者。二里,出凑门之下,水亦从其中南出, 其下平畴旷然 ,东西成壑 。于是路从西峰之南,转西向行。
又三里而至路亭。路亭者,王氏所建,名应丰亭,其处旧名周 家峒王氏之居在焉。王氏,世家也,因建亭憩行者,会发乡科 中乡试,故遂以“路亭”为名。是日止行三十五里 ,计时尚 早,因雨湿衣透,遂止而向薪焉。
二十四日雨止而云气蒙密。平明,由路亭西行,五里为太 平营,而九疑司亦在焉。由此西北入山,多乱峰环岫,盖掩口 之东峰,如排衙列戟,而此处之诸岫,如攒队合围,俱石峰森 罗。〔中环成洞,穿一隙入;如另辟城垣。山不甚高,而〕窈窕 回合,真所谓别有天地也。途中宛转之洞,卓立之峰,玲拢之?? 石,喷雪惊涛之初涨。潆烟沐雨之新绿,如是十里而至圣殿。
圣殿者,即舜陵也。余初从路岐望之,见颓垣一二楹,而路复 荒没,以为非是,遂从其东逾岭而北。二里,遇耕者而问之, 已过圣殿而抵斜岩矣。遂西面登山,则穹岩东向高张,势甚宏 敞。洞门有石峰中峙,界门为两,飞泉倾坠其上,若水帘然。
岩之右,垂石纵横,岩底有泉悬空而下,有从垂石之端直注者, 有从石窦斜喷者,众隙交乱,流亦纵横交射于一处,更一奇也。
其下复开一岩,深下亦复宏峻,然不能远入也。岩后上层复开 一岩,圆整高朗,若楼阁然;正对洞门中峙之峰,〔两瀑悬帘其 前,为外岩最丽处。〕其下有池,潴水一方;不见所出之处,而 水不盈。池之左复开一门;即岩后之下层也。由其内坠级而下; 即深入之道矣。余既至外岩,即炊米为饭,为深入计。僧明宗 也,曰:“此间胜迹,近则有书字岩、飞龙岩;远则有三分石。
三分石不可到,二岩君当先了之,还以余晷剩余时间入洞,为 秉烛游,不妨深夜也 。”余颔之。而按《志》求所谓紫虚洞, 则兹洞有碑称为紫霞,俗又称为斜岩,斜岩则唐薛伯高已名之, 其即紫虚无疑矣。求所谓碧虚洞、玉琯岩、高士岩、天湖诸胜, 俱云无之。乃随明宗为导,先探二岩。
出斜岩北行,下马蹄石,其阴两旁巉石嵯峨,叠云耸翠, 其内乱峰复环回成峒山洞。盖圣殿之后,即峙为萧韶峰,萧韶 之西即起为斜岩。山有岭界其间。岭北之水,西北流经宁远城, 而下入于潇江,即舜源水也。岭南之水,西北流经车头,下会 舜源水而出青口,即潇水也。萧韶、斜岩之南北,俱乱峰环峒, 独此二峰之间,则峡而不峒,盖有岭过脊于中,北为宁远县治 之脉也。马蹄石南,其峒宽整,问其名,为九疑洞。余疑圣殿、 舜陵俱在岭北,而峒在岭南,益疑之。已过永福寺故址,础石 犹伟,已犁为田。又南过一溪,即潇水之上流也。转而西共三?? 里,入书字岩。岩不甚深,后有垂石夭矫,如龙翔凤翥飞举。
岩外镌“玉琯岩”三隶字,为宋人李挺祖笔。岩右镌“九疑山 “又名苍梧山三大字,为宋嘉定六年知道州军事莆田方信孺笔。
其侧又隶刻汉蔡中郎《九疑山铭》为宋淳祐六年郡守潼川李袭 之属郡人李挺祖书。盖袭之既新其宫,因镌其铭于侧以存古迹。
后人以崖有巨书,遂以“书字”名,而竟失其实。始知书字岩 之即为玉琯,而此为九疑山之中也。始知在箫韶南者为舜陵, 在玉琯岩之北者,为古舜祠。后人合祠于陵,亦如九疑司之退 于太平营,沧桑之变如此。土人云:永福(寺)
昔时甚盛,中 有千余僧常住,田数千亩,是云永福即舜陵。称小陵云:义以 玉琯、舜祠相迫,钦癸绎扰,疏请合祠于陵。令舜陵左碑,俱 从永福移出。后玉琯古祠既废,意寺中得以专享,不久,寺竟 芜没,可为废古之鉴。
余坐玉琯中久之,因求土人导往三分石者。土人言 :“去 此甚远,俱瑶窟中,须得瑶人为导。然中无宿处,须携火露宿 乃可 。”已而重购得一人,乃平地瑶刘姓者,期以明日晴爽乃 行。不然,姑须之斜岩中。乃自玉琯还,过马蹄石之东,入飞 龙岩。岩从山半陷下,内亦宽广,〔如斜岩外层之南岩,〕有石 坡中悬,而无宛转之纹。岩外镌“飞龙岩”三字,岩内镌“仙 楼岩”三字,俱宋人笔。
出洞,复逾马蹄石,复共三里而返斜岩。明宗乃出火炬七 枚,与顾仆分携之,仍爇炬前导。始由岩左之下层捱隙历蹬而 下,水从岩左飞出,注水流与人争级,级尽路竟,水亦无有。
东向而入,洞忽平广。既而石田鳞次,水满其中,遂塍上行, 下遂坠成深壑。石田之右,上有石池,由池涉水,乃杨梅洞道 也。舍〔之〕,仍东下洞底。既而涉一溪;其水自西而东,向洞 内流。截流之后,循洞右行,路复平旷,洞愈宏阔。有大柱端?? 立中央,直近洞顶,若人端拱者,名曰“石先生 ”。其东复有 一小石竖立其侧,名曰“石学生 ”,是为教学堂。又东为吊空 石,一柱自顶下垂,半空而止,其端反卷而大。又东有石莲花、 擎天柱,皆不甚雄壮。于是过烂泥河,即前所涉之下流也。其 处河底泥泞,深陷及膝,少缓,足陷不能拔。于是循洞左行, 左壁崖片楞楞下垂,有上飞而为盖者,有下庋而为台者,有中 凹而为床、为龛者,种种各有名称,然俚不足纪也。南眺中央 有一方柱,自洞底屏立而上,若巨笏竹片然。其东有一柱,亦 自洞底上穹,与之并起,更高而巨。其端有一石旁坐石莲上, 是为观音座。由此西下,可北绕观音座后。前烂泥河水亦绕观 音座下西来,至此南折而去。洞亦转而南,愈宏崇,游者至此 辄止;以水深难渡也。余强明宗渡水,水深逾膝,〔然无烂泥河 泞甚。〕既渡,南向行,水流于东;路循其西,四顾石柱参差高 下,白如羊脂,是为雪洞。以其色名也。又前为风洞,以其洞 转风多也。既而又当南下渡河,明宗以从来导游,每岁不下百 次,曾无至此者。故前遇观音座,辄抽炬竹插路为志记号,以 便归途。时余草履已坏;跣一足行,〔先令顾仆携一緉双备坏者, 以渡河水深,竟私置大士座下〕不能前而返。约所入已三里余 矣。〔闻其水潜出广东连州,恐亦臆论;大抵入潇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