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晚清有个曾国藩-第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关系以及严明的纪律。值得一提的是,这支部队的“国王”曾国藩以他自己独创的方式,亲自为这支部队创作了很多琅琅上口的歌谣,以此作为对这支由书生、农民以及社会闲散人员所组成的临时军队的教化——

比如说《莫逃走》:

众人谣言虽满口,我境切莫乱逃走。

我境僻处万山中,四方大路皆不通。

我走天下一大半,惟有此处可避乱。

走尽九州并四海,惟有此处最自在。

别处纷纷多扰动,此处却是桃源洞。

若嫌此地不安静,别处更难逃性命。

只怕你们太胆小,一闻谣言便慌了。

一人仓忙四山逃,一家大小泣嗷嗷。

男子纵然逃得脱,妇女难免受煎熬。

壮丁纵然逃得脱,老幼难免哭号啕。

文契纵然带着走,钱财不能带分毫。

衣服纵然带着走,猪牛难带一根毛。

走出门来无屋住,躲在山中北风号。

夜无被铺床板凳,日后锅甑切菜刀。

受尽辛苦破尽财,其实贼匪并未来。

只因谣言自惊慌,惹起土匪吵一场。

茶陵道州遭土匪,皆因惊慌先徙走。

其余各县逃走人,多因谣言吓断魂。

我境大家要保全,切记不可听谣言。

任凭谣言风浪起,我们稳坐钓鱼船。

一家安稳不吃惊,大家太平不躲兵。

一人当事不害怕,百人心中有柄把。

本乡本土总不离,立定主意不改移。

地方公事齐心办,大家吃碗安乐饭。

为了使湘军们训练得法,作战有素,曾国藩写下了《操武艺》:

要保一方好土地,大家学些好武艺。

武艺果然学得精,纵然有事不受惊。

石头要打二十丈,石灰罐子也一样。

木板只要五寸宽,箭箭要中靶子上。

石头灰罐破得阵,叉钯锚子一齐进。

靶子也立一块板,板上先凿四个眼。

眼内安个小木球,戳在锚子尖上留。 


。。



第三章 乱世从军(6)

 生

只要枝枝戳得准,保守地方总安稳。

火器虽然是个宝,鸟铳却要铸得好。

火药也要办得真,不然炸裂反伤人。

铳手若是不到家,不如操演不用他。

惟有一种竹将军,装得火药大半斤。

三股麻绳紧紧缠,一炮响动半边天。

件件武艺皆无损,石头锚子更要紧。

石头不花一文钱,锚子耍出一道圈。

若是两个习得久,打尽天下无敌手。

读书子弟莫骄奢,学习武艺也保家。

耕田人家图安静,学习武艺也不差。

匠人若能学武艺,出门也有防身计。

商贾若能学武艺,店中大胆做生意。

雇工若能武艺全,又有声名又赚钱。

白日无闲不能学,夜里学习也快乐。

临到场上看大操,个个显出手段高。

各有义胆与忠肝,家家户户保平安。

曾国藩认为,道德层面的凝聚力对湘军建设尤为关键,于是在湘军中推广这一首《要齐心》歌谣:

我境本是安乐乡,只要齐心不可当。

一人不敌二人智,一家不及十家强。

你家有事我助你,我家有事你来帮。

若是人人来帮助,扶起篱笆便是墙。

只怕私心各不同,你向西来我向东。

富者但愿自己好,贫者却愿大家穷。

富者狠心不怜贫,不肯周济半毫分。

贫者居心更难说,但愿世界遭抢劫。

各怀私心说长短,彼此有事不相管。

纵然亲戚与本家,也是丢开不管他。

这等风俗实不好,城隍土地都烦恼。

万一邻境土匪来,不分好歹一笔扫。

富者钱米被人抢,贫者饭碗也难保。

我们如今定主意,大家齐心共努力。

一家有事闻锣声,家家向前作救兵。

你救我来我救你,各种人情各还礼。

纵然平日有仇隙,此时也要解开结。

纵然平日打官方,此时也要和一场。

大家吃杯团圆酒,都是亲戚与朋友。

百家合成一条心,千人合做一双手。

贫家饥寒实可怜,富家量力略周旋。

邻境土匪不怕他,恶龙难斗地头蛇。

个个齐心的伙伴,关帝庙前立誓愿。

若有一人心不诚,举头三尺有神明。

纪律严明,是打胜仗的保证,在同太平天国作战的过程中,曾国藩反复告诫属下切勿扰民:

莫打鼓来莫打锣,听我唱个解散歌。

如今贼多有缘故,大半都是掳进去。

掳了良民当长毛,个个心中都想逃。

官兵若杀胁从人,可怜冤枉无处伸。

良民一朝被贼掳,吃尽千辛并万苦。

初掳进去就挑担,板子打得皮肉烂。

又要煮饭又搬柴,上无衣服下无鞋。

看看头发一寸长,就要逼他上战场。

初上战场眼哭肿,又羞又恨又懵懂。

向前又怕官兵砍,退后又怕长毛斩。

一年两载发更长,从此不敢回家乡。 


 。。



第三章 乱世从军(7)



一封家信无处寄,背地落泪想爷娘。

被掳太久家太贫,儿子饿死妻嫁人。

半夜偷逃想回家,层层贼卡有盘查。

又怕官军盘得紧,跪求饶命也不准。

又怕团勇来讹钱,抢去衣服并盘缠。

种种苦情说不完,说起阎王也心酸。

我今到处贴告示,凡是胁从皆免死。

第一不杀老和少,登时释放给护照。

第二不杀老长发,一尺二尺皆遣发。

第三不杀面刺字,劝他用药洗几次。

第四不杀打过仗,丢了军器便释放。

第五不杀做伪官,被胁受职也可宽。

第六不杀旧官兵,被贼围捉也原情。

第七不杀贼探子,也有愚民被驱使。

第八不杀捆送人,也防乡团捆难民。

人人不杀都胆壮,各各逃生寻去向。

贼要聚来我要做,贼要掳来我要放。

每人给张免死牌,保你千妥又万当。

往年在家犯过罪,从今再不算前账。

不许县官问陈案,不许仇人告旧状。

一家骨肉再团圆,九重皇恩真浩荡。

一言普告州和县,再告兵勇与团练。

若遇胁从难民归,莫抢银钱莫剥衣。

曾国藩的湘军就是这样“不伦不类”。这支人员结构复杂的军队就是以这种独特的方式,投入了这场战争,与另外一支同样也堪称“不伦不类”的太平军,进行生死殊杀。

当然,湘军的创办从一开始就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地方上,湘军还没有成形,各式各样的阻挠就已经出现了——那些平庸的巡抚、布政司和按察司们,他们一直试图掣肘曾国藩,在他们的阻挠下,曾国藩的每一次行动,都显得艰涩而困难。这些大大小小的官吏们既胆小怕死,又怯懦怕事,但他们都有一副忠于职守、老实忠厚的面具。对于他们来说,再也没有比在唯唯诺诺的面具下遮掩妒贤嫉能的实质而感到更有乐趣了。这些人掌握粮食和供给,从一开始,他们就不断给曾国藩出难题。曾国藩在长沙招兵买马时,那些打仗怕死的绿营兵甚至闯进了曾国藩的大营,差一点跟曾国藩的兵勇打了起来。为了顾全大局,曾国藩只好将自己的湘军移至衡阳,避免跟绿营直接接触,全力训练自己的部队。

创办之初,最让曾国藩伤脑筋的是清朝的军事补给制度。清朝在夺得政权后,各方面都沿用明朝制度,明朝体制的很多短处,清朝仍旧没有改变,相反还变本加厉。清朝的军事供应和政事参合为一元,军队的粮饷补给,不是来自中央财政,而是来源于地方政府的零碎供应。按理说,户部是国家财政的中枢,应该统筹全局,但实际上户部却等同于一个大型的会计机构,只是在账目上监督各个机关和各地方政府的出纳。各个地方政府按照规定的数额把给养直接运送到各个军事单位。在供给上,各级政府各自为政,有的就干脆采取拖延的方式。这种军事供给方式,给部队的统筹带来了巨大的困难。曾国藩的湘军在供给上面临的问题就更大了,因为湘军还不算是朝廷的正规军。在这样的情况下,身为钦差大臣的曾国藩最费精力的一件事就是,不得不硬着头皮与各式各样的大小官吏打交道,软硬兼施,才能得到不足额的供给。 


。。



第三章 乱世从军(8)



各种困难的遭遇让曾国藩对于清朝的现实状况有一个透彻的了解,对于这种制度的本质,曾国藩看得比先前清楚得多。曾国藩豁然明白了一个现实,那就是,中国千百年一直奉行的是文官制度,在这种制度下,那种知识的优越感以及在这种制度下享受的便利,使得中国的精英以及社会普遍意识对于军事将领和士兵,一直心存鄙视。从制度上来说,朝廷军队的军饷和给养都是由地方发放的,这使得军队在很大程度上对那些手握地方大权的文官们异常依赖。很多时候,这些掌权的文官政府密切监视军队的动向,施展他们高深的学识,安插亲信,组织派系,甚至引发军队的内讧,从而将武装力量牢牢地掌控在自己手中。千百年来,没有人真正地把军队当回事,真正地把军队当作国家的武装力量来经营,或者在权力和制度上给予它们保护。这种政权本身,已习惯于对军队进行打压,这样的打压,完全不是由于个人的喜好,而是一种整体的存在状态。不仅如此,中国文化对于武装势力在骨子里也是排斥的,在民间,一直以来,人们崇尚的只是传奇,而不是英雄。那些曾经的英雄,在最受民间欢迎的话本和说唱中,慢慢演变为纯粹的传奇,变成脱离实际的传说。至于真正的英雄是怎么回事,人们并不真正地感兴趣。由于缺乏真正的英雄意识以及荣誉感,一直以来,只是那些卑劣和懦弱的人在参加战斗,在执掌这部分力量。这些当兵的人既不是出于爱国的热情,也不是为了效忠皇帝和追求荣誉,仅仅是为了维持自己及家人的生计。这种现实和传统的存在,让军士们并没有一种荣耀感,也让军队失去分量,从而造就偌大一个帝国的羸弱,让一个国家失去坚强的支柱,只剩下徒有其表的光鲜面目。

对于事物本质的探究和洞察,使得曾国藩的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