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 ※
〔1〕 本篇连同日本上野阳一作《社会教育与趣味》的译文,最初发表于一九一三年十一月北洋政府教育部《编纂处月刊》第十期,未署名。译文分两次发表于该刊第九期(十月)和第十期。
〔2〕 学说 指《编纂处月刊》“学说”栏。
。。
《近代捷克文学概观》译者附记〔1〕
《近代捷克文学概观》译者附记〔1〕
捷克人在斯拉夫民族〔2〕中是最古的人民,ěq也有着最富的文学。但在二十年代〔3〕,几乎很少见一本波希米亚文〔4〕的书,后来出了j.kollár〔5〕以及和他相先后的文人,文学才有新生命,到前世纪末,他们已有三千以上的文学家了!
这丰饶的捷克文学界里,最显著的三大明星是:纳卢达(1834—91),捷克(1846—),符尔赫列支奇〔6〕(1853—1912)。现在译取凯拉绥克(josef karásek)《斯拉夫文学史》第二册第十一十二两节与十九节的一部分,便正可见当时的大概;至于最近的文学,却还未详。此外尚有符尔赫列支奇的同人与支派如ad.ckerny,j.s.machar,anton sova〔7〕;以及散文家如k.rais,k.klostermann,mrsktik兄弟,m.skimáckek,alois jirásek〔8〕等,也都有名,惜现在也不及详说了。
二一年九月五日附记。
※ ※ ※
〔1〕 本篇连同《近代捷克文学概观》的译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一年十月《小说月报》第十二卷第十号“被损害民族的文学号”,署名唐俟。凯拉绥克,通译卡拉塞克。
〔2〕 斯拉夫民族 欧洲最大的民族共同体,分为东斯拉夫人、西斯拉夫人、南斯拉夫人。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都属于西斯拉夫人。
〔3〕 二十年代 指十九世纪二十年代。
〔4〕 波希米亚文 即捷克文。波希米亚在捷克西部,原为捷克民族聚居地区。
〔5〕 j.kollár 扬·柯拉尔(1793—1852),捷克诗人。他以民族语言写作,为捷克文学最早缔造者之一。主要作品有诗集《斯拉夫的女儿》等。
〔6〕 纳卢达(j.neruda) 现译聂鲁达,捷克诗人、政论家,捷克现实主义文学创始人之一。他的诗歌继承民歌传统,富有反抗社会不平和民族压迫的精神。主要作品有诗集《墓地的花朵》、《宇宙之歌》,小说《小城故事》等。捷克(s.ckech,1846—1908),通译捷赫,捷克诗人、小说家,曾积极参加民族独立运动。他的作品多反映捷克人民遭受民族压迫和社会压迫的痛苦。主要作品有诗集《黎明之歌》、《奴隶之歌》等和长篇讽刺小说《勃鲁契克先生第一次月球旅行记》等。
符尔赫列支奇(j.vrchlicky),本名弗利达(e.frida),捷克诗人、剧作家及翻译家,主要作品有《叙事诗集》、《世界的精神》、《神话集》等诗集。
〔7〕 ad.ckerny 阿多尔夫·契尔尼(adolf ckerny,1864—?)捷克作家。j.s.machar,马察尔(1864—1942),捷克诗人,评论家。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因参加祖国独立运动被捕入狱。主要作品有《萨蒂利之死》、《马格达伦》等。anton sova,安东宁·索瓦(antonin sova,1864—1928),捷克诗人。他信仰空想社会主义,作品受有法国象征派的影响。主要作品有《受挫折的心》、《过去的烦恼》等。
〔8〕 k.rais 莱斯(1859—1926),捷克作家,他的小说多反映农民和山地居民的痛苦,并同情工人争取美好生活的斗争。k.klos-termann,克罗斯退曼(1848—1923),生于德国的捷克作家,他的作品主要描写西南波希米亚地区的现实生活。mrsktik兄弟,莫尔什蒂克兄弟,兄名阿洛伊思(alois mrsktik,1861—1924),捷克作家,著有《在乡村的一年》等;弟名威廉(vilém mrsktik,1863—1912),著有《五月的故事》及长篇《圣塔卢齐亚》等。m.skimckek,什马切克(1860—1913),捷克作家,曾在甜菜糖厂工作。著有《在切割机旁》、《工厂的灵魂》等。alois jiráek,阿洛伊思·伊拉塞克(1851—1930),捷克作家。他的作品充满对祖国独立和自由的向往。著有长篇小说《斯卡拉奇》、《在激流中》、《在我们国土上》及剧本《扬·日什卡》、《扬·胡斯》等。
。。
《小俄罗斯文学略说》译者附记〔1〕
^生。网
《小俄罗斯文学略说》译者附记〔1〕
右一篇〔2〕从g.karpeles〔3〕的《文学通史》中译出,是一个从发生到十九世纪末的小俄罗斯文学的大略。但他们近代实在还有铮铮的作家,我们须得知道那些名姓的是:欧罗巴近世精神潮流的精通者michael dragomarov〔4〕,进向新轨道的著作者ivan franko(1856—)与vasyl stefanyk〔5〕;
至于女人,则有女权的战士olga kobylanska(1865—)以及女子运动的首领natalie kobrynska〔6〕(1855—)。
一九二一年九月九日,译者记。
※ ※ ※
〔1〕 本篇连同《小俄罗斯文学略说》的译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一年十月《小说月报》第十二卷第十号“被损害民族的文学号”,署名唐俟。
小俄罗斯,即乌克兰。乌克兰民族形成于十四、十五世纪,几个世纪以来迭受波兰、土耳其、奥地利、匈牙利以及帝俄的压迫。十月革命后成为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之一。
〔2〕 右一篇 即前一篇。过去我国的出版物一般都自右至左直排,故习惯上有此说法。
〔3〕 g.karpeles 凯尔沛来斯(1848—1909),奥地利文学史家。著有《犹太文学史》两卷以及关于海涅的评论集等。
〔4〕 michael dragomarov 米哈尔·德拉戈玛罗夫(m. hn^btmnutj,1841—1895),乌克兰历史学家、政论家、文学评论家。他宣传十九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和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一八七五年在基辅大学任教时,因抨击沙皇制度被解聘,次年起即流寓国外。
〔5〕 ivan franko 伊凡·弗兰柯(c.k.'hnf't,1856—1916),乌克兰作家、社会活动家。他一生为乌克兰民族解放而斗争,一八七七年至一八九○年间,因出版刊物反对奥地利统治,曾三次被捕入狱。主要作品有诗集《高峰和低地》、长诗《摩西》及中短篇小说集。vasyl stefanyk 华西里·斯杰法尼克(b.c.dyionfp',1871—1936),乌克兰作家、社会活动家。大学时代曾参加过一些进步组织的活动。所著中短篇小说多反映西乌克兰农村贫困痛苦的生活。
〔6〕 olga kobylanska 奥尔加·科贝梁斯卡娅(o.g.gtsr^ubfx'nb,1863—1942),乌克兰女作家。她的作品表达了为争取妇女的社会权利而斗争的思想。一九四一年曾发表痛斥德国法西斯占领者的文章,因病亡始免遭迫害。主要作品有《人》、《他和她》等。natalie kobrynska,娜达丽亚·卡布连斯卡娅(h.c.gtshrfx'nb,1855—1920),乌克兰女作家,加里西亚妇女运动的创始人和组织者。曾写过许多反映资本主义社会的农村妇女痛苦的短篇小说,以及《亚夏和卡特鲁霞》、《谋生》、《复选代表》等中短篇小说。
。。
《罗曼罗兰的真勇主义》译者附记〔1〕
。
《罗曼罗兰的真勇主义》译者附记〔1〕
这是《近代思想十六讲》〔2〕的末一篇,一九一五年出版,所以于欧战以来的作品都不提及。但因为叙述很简明,就将它译出了。二六年三月十六日,译者记。
※ ※ ※
〔1〕 本篇连同《罗曼罗兰的真勇主义》的译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六年四月二十五曰《莽原》半月刊第七、八期合刊“罗曼罗兰专号”。“真勇主义”,又译“英雄主义”。
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1866—1944),法国作家、社会活动家。著有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传记《贝多芬传》、《托尔斯泰传》等。
〔2〕 《近代思想十六讲》 日本评论家中泽临川、生田长江合著的文艺评论集,一九一五年十二月出版。
。。
《关于绥蒙诺夫及其代表作〈饥饿〉》译者附记〔1〕
小!说
《关于绥蒙诺夫及其代表作〈饥饿〉》译者附记〔1〕
《饥饿》这一部书,中国已有两种译本,一由北新书局〔2〕印行,一载《东方杂志》。并且《小说月报》上又还有很长的批评〔3〕了。这一篇是见于日本《新兴文学全集》附录第五号里的,虽然字数不多,却简洁明白,这才可以知道一点要领,恰有余暇,便译以饷曾见《饥饿》的读者们。
十月二日,译者识。
※ ※ ※
〔1〕 本篇连同日本黑田辰男《关于绥蒙诺夫及其代表作〈饥饿〉》的译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八年十月十六日《北新》半月刊第二卷第二十三期。
绥蒙诺夫(c.a.dimfftj,1893—1943),苏联作家。《饥饿》,日记体小说,出版于一九二二年。有张采真译本,一九二八年三月上海北新书局印行;另有傅东华译本,载《东方杂志》第二十五卷第一至第四期。黑田辰男,日本的俄国文学研究者及翻译家。
〔2〕 北新书局 一九二五年成立于北京,翌年迁设上海,曾发行《语丝》、《北新》、《奔流》等期刊,曾出版鲁迅的著译多种。
〔3〕 很长的批评 指钱杏邨所写的《饥饿》一文,载于一九二八年九月《小说月报》第十九卷第九期。
。。
《新时代的预感》译者附记〔1〕
_
《新时代的预感》译者附记〔1〕
这一篇,还是一九二四年一月里做的,后来收在《文学评论》中。原不过很简单浅近的文章,我译了出来的意思,是只在文中所举的三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