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注释】
①邹与鲁哄:邹,国名,其地在今山东省西南,国都在邹(今邹县),后为楚所灭。鲁,国名,其地在今山东省西南部,国都在曲阜,前256 年为楚所灭。哄(hò;ng),斗。②几:将近,几乎。③曾子:即曾参,字子舆,孔子弟子。
(十三)滕文公①问曰:“滕,小国也,间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
滕文公问道:“滕国是个小国,夹在齐国和楚国的中间,侍奉齐国呢,还是侍奉楚国呢?”孟子对曰:“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
孟子回答道:“谋划这个问题不是我力所能及的。一定要我说,就只有一个办法:深挖护城河,筑牢城墙,与百姓共同守卫,百姓宁可献出生命也不逃离,这样就好办了。”
【注释】
①滕文公:战国时滕国国君。滕立国于西周初,其地在今山东滕县西南。(十四)滕文公问曰:“齐人将筑薛①,吾甚恐,如之何则可?”滕文公问道:“齐国要修筑薛城,我很害怕,怎么办才好呢?”孟子对曰:“昔者大王居邠②,狄人侵之③。去之岐山之下居焉④。非择而取之,不得已也。苟为善,后世子孙必有王者矣。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若夫成功,则天也。君如彼何哉?强为善而已矣。”孟子回答道:“从前,太王居住在邠地,狄人侵犯那里,他便离开,迁到岐山下居住。不是愿意选择那里居住,迫不得已罢了。(一个君主)如果能施行善政,后代子孙中必定会有称王于天下的。君子创立基业,传给后世,是为了可以继承下去。至于能否成功,那就由天决定了。您怎样对付齐国呢?只有努力推行善政罢了。”
【注释】
①薛:国名,其地在今山东滕县东南,战国初期为齐所灭,后成为齐权臣田婴、田文的封邑。②邠(bīn):地名,在今陕西郴县。③狄:即獯鬻,参看本篇第三章注。④岐山:在今陕西省岐山县东北。
(十五)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竭力以事大国,则不得免焉,如之何则可?”
滕文公问道:“滕国是个小国,竭力去侍奉大国,却不能免除威胁,怎么办才好呢?”孟子对曰:“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事之以皮币,不得免焉;事之以犬马,不得免焉;事之以珠玉,不得免焉。乃属其耆老而告之曰:”狄人之所欲者,吾土地也。吾闻之也,君子不以其所以养人者害人。二三子何患乎无君?我将去之。‘去邠,逾梁山,邑于岐山之下居焉。邠人曰:“仁人也,不可失也。’从之者如归市。
孟子回答道:“从前,太王居住在邠地,狄人侵犯那里。(太王)拿皮裘丝绸送给狄人,不能免遭侵犯;拿好狗良马送给狄人,不能免遭侵犯;拿珠宝玉器送给狄人,还是不能免遭侵犯。于是召集邠地的父老,对他们说:”狄人想要的是我们的土地。我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君子不拿用来养活人的东西害人。你们何必担心没有君主?我要离开这里了。‘于是离开邠地,越过梁山,在岐山下建城邑定居下来。邠地的人说:“是个仁人啊,不能失去他啊。’追随他迁居的人,多得像赶集市一般。
“或曰:”世守也,非身之所能为也,效死勿去。‘“也有人说:”(土地)是必须世世代代守护的,不是能自作主张的,拼了命也不能舍弃它。’“君请择于斯二者。”
“请您在这两种办法中选择吧。”
(十六)鲁平公将出①,嬖人臧仓者请曰:“他日君出,则必命有司所之。今乘舆已驾矣,有司未知所之,敢请。”
鲁平公要外出,他所宠幸的近臣臧仓来请示,说道:“往日您外出,总是告诉有关的官员要去的地方。现在车马都已准备好了,官员还不知道您要去哪儿,因此冒昧请示。”公曰:“将见孟子。”
鲁平公说:“要去见孟子。”
曰:“何哉,君所为轻身以先于匹夫者?以为贤乎?礼义由贤者出,而孟子之后丧逾前丧。君无见焉!”
臧仓说:“您降低自己的身份主动去见一个普通人,是为什么呢?是认为他是个贤人吗?礼义的事是由贤人做出来的,然而孟子为母亲办丧事,超过了先前为父亲办丧事。您别去见他!”公曰:“诺。”
鲁平公说:“好吧。”
乐正子入见②,曰:“君奚为不见孟轲也?”
乐正子入朝见鲁平公,问道:“您为什么不去见见孟轲呢?”
曰:“或告寡人曰:”孟子之后丧逾前丧‘,是以不往见也。“鲁平公说:”有人告诉我说:“孟子为母亲办丧事超过了为父亲办丧事’,所以我不去见他。”
曰:“何哉,君所谓逾者?前以士,后以大夫;前以三鼎,而后以五鼎与?”
乐正子说:“您所说的超过,是指什么呢?是指先前为父亲办丧事用士礼,后来为母亲办丧事用大夫之礼;先前办丧事用三个鼎,后来用五个鼎吗?”
曰:“否,谓棺椁衣衾之美也③”
鲁平公说:“不是的,是指棺椁衣物的华美。”
曰:“非所谓逾也,贫富不同也。”
乐正子说:“这不叫超过,是前后贫富不同的缘故。”
乐正子见孟子,曰:“克告于君,君为来见也。嬖人有臧仓者沮君,君是以不果来也。”
乐正子去见孟子,说:“我告诉过国君,他打算来见您的,宠臣中有个叫臧仓的阻止他,所以国君最终没有来。”
曰:“行,或使之;止,或尼之④。行止,非人所能也。吾之不遇鲁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
孟子说:“(道,)行得通,有某种力量促使它;行不通,有某种力量阻挠它。行和不行,不是人力所能决定的。我不能被鲁君信用,是天意啊。姓臧的小子怎能使我不被鲁君信用呢?”
【注释】
①鲁平公:战国对鲁国国君姬叔,前316 年—前297 年在位。②乐正子:即乐正克,孟子弟子,当时在鲁国做官。③椁:外棺。衣衾(qīn):这里指死者入殓时所用的衣服被褥。④尼(nì;):阻止。
。。
公孙丑上
…小……说。网
(一)公孙丑问曰①:“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②,可复许乎?”
公孙丑问道:“如果您在齐国掌权,管仲、晏子那样的功业,能再次建立起来吗?”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问乎曾西曰③:”吾子与子路孰贤④?‘曾西蹴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孟子说:“你真是个齐国人啊,只知道管仲、晏子罢了。有人问曾西说:”你和子路相比,谁贤?‘曾西不安地说:“子路是我的先人所敬畏的人。’那人又问:”那么你和管仲相比谁贤?‘曾西顿时很不高兴地说:“你为什么竟拿我同管仲相比?管仲得到齐桓公的信任是那样专一,执掌国政是那样长久,而功业却是那样卑微。你为什么竟拿我同这个人相比?’”(孟子接着)说:“管仲那样的人是曾西不愿做的,而你以为我会愿意吗?”
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公孙丑说:“管仲使他的君主称霸,晏子使他的君主扬名,管仲、晏子还不值得效仿吗?”曰:“以齐王,由反手也。”
孟子说:“凭齐国的条件称王天下,真是易如反掌。”
曰:“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⑤,然后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
公孙丑说:“如果是这样,我这个学生就更糊涂了。凭文王的德行,寿近百岁才去世,尚且没能(使仁政)遍及天下;武王、周公继承他的事业,这才(使仁政)遍及到天下。现在您说起称王天下,似乎很容易的样子,那么文王也不值得效法了吗?”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于武丁⑥,贤圣之君六七作,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⑦,皆贤人也,相与辅相之,故久而后失之也。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
孟子说:“哪可以同文王相比呢。从商汤到武丁,贤圣的君主出了六七个,天下归顺殷朝很久了,久了就难改变了。武丁使诸侯来朝拜,统治天下,就像将它放在手掌中转动一样容易。商纣距武丁的时代不算长,(武丁时代)勋旧世家遗留的习俗,及当时流行的良好风气和仁惠的政教措施,还有留存下来的,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这些都是贤臣,一起辅佐他,所以过了很长的时间才失掉天下。(那时,)没有一尺土地不是他的疆土,没有一个人不是他的臣民,然而文王还是在百里见方的地方兴起,所以是很困难的。”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⑧,不如待时。‘今时则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⑨。’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齐国人有俗谚说:”虽然有智慧,不如趁形势;虽然有锄头,不如等农时。‘现在(要称王天下)却是很容易的。夏、殷、周三朝兴盛时,土地没有超过纵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