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陷世-第7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次日,德志跟随郎医生下乡,看看乡村医生跟进的婴孩护理项目的进展。同样,德志在车上睡着了。等醒来后,车已经到了村里。大家下了车,进入一家刚满月的宝宝家里,乡村医生拿出随身带着的称,将孩子称重并做了记录,交代宝宝的母亲要注意的事项。
    到了另一个村庄,是欠债的农户。基金会有一个项目,是小额借贷的,有些农户经营不善,或者天灾,或者认为基金会面善好欺,就故意赖账不还了。没办法,杨志勇和尤清仁他们经常开着吉普下乡讨债。无功而返的居多。实在没办法,拉走苞谷抵债的也有不少,虽说有些残酷,他们说这实在是无奈之举。
    第二个礼拜,由宋浪来讲课。他会画画,通过这种方式讲课,更容易懂。他讲的都是在黄石的综合项目,没有什么新的东西。看来,他并不在项目上用心钻研。会后,德志和宋浪被邀请进入到郎医生夫妻家里。郎医生家有三个儿子,都在中国出生,但拿的是美国的津贴。因为孩子是美国人。郎医生家里有电子琴,偶尔弹一弹,孩子们玩一玩。孩子们都说美语,不会用中文交流,现在正在基金会办的学校里学习汉语。郎医生会烤面包,家里有一台烤面包机,每天的饮食都离不开面包,否则,就像没吃饭一样。
    郎夫人会教孩子们做饼干,做出各种造型的饼干,孩子们动手能力很强,这和中国孩子的依赖性有着天壤之别。郎夫人一边教孩子们做饼干,一边和德志谈,有没有人愿意到西部教书的志愿者?基金会资助的学校急需老师,但是就是找不到老师,荆楚如果有,可以去试试。
    午餐在郎医生家吃的,很简单,但很好吃,中西结合,营养丰富。
    感恩节到了。大原、阳直和平远等项目点的工作人员都集中到阳直,包了一间餐厅,自己准备火鸡等西餐,在那里庆祝美国的感恩节。实际上是自助餐的形式,大家吃得都很开心。特别是孩子们,大多数都是基金会学校的学生,也是工作人员的在中国的子女,老外居多,在这里过感恩节,和在美国过是一样的。大原大超市里卖的东西都还全面。不像以前,要买火鸡,大原没有,只有托朋友从京都买,然后空运到大原,挺麻烦的。
    德志和宋浪在走之前去参观的图书送下乡的项目,通过面包车,将图书送到孩子们手中,再把孩子们看过的书收回来,给其他学校的孩子们看,借此来丰富孩子们的业余生活。德志看到孩子们都喜欢看书,心想,要说成功的项目,这也算其中一个吧。
    说实话,村里的条件真的很差,教室里只有一个蜂窝煤炉子,室内的烟囱,铁皮锈开了,冒烟,呛人,教室里让人呆一会儿都难受,不知道孩子们怎么呆得住?孩子争先恐后地拿了书,回到座位上立马看起来,他们知道,只有流动图书室到学校的那一刻,孩子们最自由,最开心,最释放。老师此时也不怎么管孩子了,明智的很。
    从学校回来,德志和宋浪就要结束这次大原阳直的学习。晚上,种猪基地特地买了大草鱼,知道来自南方的德志和宋浪喜欢吃鱼和米饭,就做了准备。但不会做,宋浪请缨,掌勺做了一顿美味的晚餐。
    临走,烧锅炉的王师傅竟然从家里拿来了一袋葵花籽送给德志,不知道德志哪里讨得了他的喜欢。德志推却不掉,只得收下了。
    次日一早,尤清仁早早地安排他舅舅开车来接,直接送德志和宋浪去大原火车站。尤清仁将二人送上车,等到喇叭催促送亲友的下车时他才走,在这人情往来上,尤清仁确实做得不错。
    列车缓缓开动,德志心里渴望车开得快一点,再快一点,他希望早日到家。德志就这么点出息,想到这,他不由得笑了。
    

第084章 花籽命运
 
    德志和宋浪从不同的地方到太原,但回江城却是一路。临走时王师傅送了一袋葵花籽,推辞不掉,只好收下。在阳曲德志没发现什么特产,加上德志也没什么钱,工资低,钱花多了,家里人吃喝怎么办,一切都得节约点过。
    有一次,德志和宋浪上集市上去,看到卖苹果的,宋浪不要,德志要了,10元钱一袋,还不少,挺划算的,后来,德志将苹果带回基地,发给宋浪还有另外一些人吃,其中就包括王师傅,没想到他们绝大部分都不吃,因为他们那里的苹果太多了,简直就像白菜萝卜一样,最寻常不过的东西,每家每户都有很多。但是,德志诚挚地请大家吃,还是感动了一些人,其中就包括王师傅,所以,他想办法给德志一袋葵花籽,以表感激。
    更重要的是,王师傅感到自己是一个人了,不是奴隶,也不是下贱,只配烧锅炉,而是堂堂正正的人,这一点,从德志宋浪来到基地之后,王师傅才有这个感觉。在他们来之前,王师傅是基地最被人瞧不起的人。
    在世人看为最没用的人恰恰是对基地贡献最大的人。基地在建立初期,找不到合适的地方,要么是太远,要么是地主漫天要价,要么是不愿出租。正着急的时候,当地教会向信徒通报了此事,请大家代祷。王师傅是基督徒,听说了此事,就自愿提供他的承包地,建立种猪场,负责基建的是尤清仁。
    尤清仁看场,当时堆放的材料有很多,周围都是村庄,不放心,就安排尤清仁驻地看管材料。尤清仁搭了了帐篷,睡在场地,白天监督施工,晚上工人都回去了,施工队是本地的,家住得不远。白天还好,人多热闹,一到晚上,就很寂寞,尤清仁实在忍不住,就打电话约了女朋友来住,于是,一男一女就在帐篷里经常颠鸾倒凤,乐此不疲。
    尤清仁最看不起王师傅,总是让他打扫卫生,王师傅有苦难言。尤清仁和他女朋友的脏东西,都让王师傅收拾,不觉让人感到恶心。开始的时候,王师傅凭着爱心饶恕了他,但后来尤清仁把忍让当成懦弱,反而肆无忌惮了。王师傅一气之下,就不在工地做,回家种地去了。
    杨志勇听说此事,又登门致歉,请王师傅到工地做事,并且勒令尤清仁也登门赔罪,王师傅还是不行,不愿意回工地。没办法,只有请荷兰人出面了。
    荷兰人雷鸣登门,王师傅才缓过劲儿来,答应去工地了,但有一个条件,绝不再做打扫卫生的活儿了。雷鸣听了事情经过,决定不能让家属到工地,要一心将基地建好。要亲热到别处去,怎么能在猪场做呢?
    后来,王师傅到底还是没有做卫生工作,只是管管猪圈,烧烧锅炉,打扫卫生的活儿另外请了一位住在附近村庄的村民来做,每月给她开点工资。
    基地的房子建好之后,引进了公猪和母猪,开始是自然交配,后来才统一成人工授精。尤清仁虽说在基建的时候,不带女友同住,但后来还是破了戒,他利用他在基地值班的机会,又约了他女友送货上门,好好过过瘾。这下子可好,猪圈里公猪母猪交配,猪圈外是尤清仁和他女友交合,都不耽误,似乎这样下去挺好的。
    可惜,后果总是来得太迟。知道德志和宋浪学习了给母猪接生,德志才明白过来,只有认真负责才会获得更多的猪宝宝。
    德志听说猪要生了,就被通知到母猪舍里守候。宋浪嫌脏,不去。德志看到母猪静静地躺在地上,半天都没动静。再等,还是啥都没有。再等,再等,德志准备走了,才发现从母猪屁股下出来一些水,接着滑出一只小白猪来,德志赶紧配合尤清仁拿剪刀剪断脐带,用线绑扎,用高锰酸钾溶液清洗了之后,将小猪放入保温箱,接着是第二只第三只,再等,等第四只的时候,还是漫长的等待,母猪有时候还轻轻哼两声,可能已经产过了猪仔,有经验了,不爱声张。
    再等了一会儿,第四只猪仔出来了。将猪仔都清洗放入箱内,等了约半小时,再也没有了。尤清仁说:“这次怎么这么少?”
    其实,他心里最清楚,这叫明知故问。
    如果尤清仁把心思从他女朋友那用十分之一用在母猪身上,就不是这么个结果。将记录卡在开会时宣读时,大家都感到很遗憾,对外说是种猪基地,连农户家的母猪生的四分之一都达不到,养猪户的母猪一般每次都能生16只以上。
    尤清仁对待农业和养殖好像兴趣都不大,倒是对女人和当官感兴趣,没准儿基地就是他的跳板,将来翅膀硬了好从这里飞走。从那天,即尤清仁打电话让他舅舅来送德志和宋浪开始,德志就看出了尤清仁的野心。不过也好,尤清仁不在基地做,也许对基地更好。
    在火车上,德志和宋浪没有买什么吃的,尤清仁送的东西都不少,一路上是吃不完的了。车到石家市,再经过正州,再到信阴市。过了信阴后,进入荆楚省境内,德志眼睛一亮,看到了久违的绿色了,真的清爽极了。北方的冬天显得毫无生机,到处都静悄悄的,惟有白雪是最好的装扮,到了荆楚,德志生长的地方,就感到特别地亲。
    车到了江城,德志和宋浪下车,出了火车站,就打车往宿舍方向走。刚好齐老师和刘小姐都在办公室,德志和宋浪向两位领导汇报了学习的情况,然后,德志拿出葵花籽给领导,齐老师说:“山西的葵花籽不知道好不好吃。她抓起一把,磕了两个,嘴里说::“嗯,还行。那就留下吧,给大家留着,等闲的时候再磕。”
    德志本来都不想要那瓜籽,说实话,那瓜籽并不饱满,也不好吃,领导说好吃,可能口味儿不同。刘小姐不吃,也不评价,只是笑了笑。
    刘小姐问:“你们在太原学习期间,没打架吧?”
    宋浪说:“没有。”
    德志说:“以前和宋浪只是开会才说得到话,通过这二十几天的学习,我们的关系比较融洽。”
    德志心想,这不是融洽是什么?宋浪一天到晚都爱睡觉,哪有时间和德志玩呢。再说,德志也有忙不完的事,比如摘抄养猪知识,写文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