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化大革命”期间对苏联的攻击同样激烈。最后,整个1979年,随着美中之间贸易关系、学者交流和文化交流的正规化和不断拓展,这种关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此外,1979年,中国邀请美国国防部长哈罗德·布朗访问北京,由此开始了美中军事关系的发展。
……
1978年底,邓小平不仅建立了外交政策方面的权力地位,而且成了反对华国锋领导和同意清除激进派影响的温和派政治家们的领袖。由于华国锋暴露出不会管理经济的弱点,邓小平又取得了一个胜利。
1978年11月,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党接受了邓小平提出的“实事求是”作为制定政策的原则。
682
取得胜利之后,邓小平领导地位的第三个阶段开始了。
反华国锋阵线出现了裂缝,抵制邓小平的势力也有了发展。曾支持过邓小平复出的保守派和“文化大革命”中曾受到过清洗的领导人不再全力支持他的路线和政策。这种情况下,邓小平的亲美立场处于下风。从卡罗尔·哈莫林对邓小平的采访已能看出,邓小平不愿意重新制定一个偏离反苏方向的政策,但来自其他政治家的压力越来越大,他们说中国对美国太友好了,而对苏联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要求改变这种状况。……因而,邓小平在集中精力抓国内建设的同时,也改变了中国明显的亲美立场,并执行较为温和的对苏政策。这一出乎意料的变化使华盛顿处于难堪的境地,它要求结成反苏统一战线的请求被搁在一边。
但是,邓小平的后退并没有使中国像以前那样对美帝国主义口诛笔伐,而是对双边冲突,特别是在台湾问题上的冲突作低调处理,以集中力量反对苏联“霸权主义”。相反,不是出于国内政治的需要,而是因为北京对美台关系的忍耐超过了限度,一个根本的政策转变出现了。
1980年,这种转变的第一个迹象出现。里根政府前期,由于总统就美台关系发表了引起争议的讲话,这一转变进一步发展。
1981年中国就美国向台湾出售武器向美国提出强烈抗议,甚至威胁说,如果华盛顿不同意中国的要求,就要降低两国外交关系的级别。
……
1982年8月17日的美中公报虽然正式解决了在台湾问题上的争吵,但作为“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一部分,中国继续公开与美国拉开距离。
782
〔日〕竹内实:
邓小平是中国历史上的第四号人物
竹内实是日本著名的学者,被誉为“毛泽东研究权威”
,中国现代文学和现代政治研究家,京都大学名誉教授,立命馆大学教授。
1923年生于中国山东省。
1949年京都大学文学部中国文学科毕业。
1951年赴中国。
1954年与新岛淳良一起进行“中国群众文艺活动”的专题调查。
1955年在中国研究所工作。
1955年至1958年,他参加《世界大百科事典》(33卷本,平凡社刊)的编写工作。
1960年6月21日,作为日本文学代表团成员访华时,在上海受到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接见。
1967年至1968年任东京大学文学部中国文学讲师,1968年任东京都立大学人文学部副教授,1973年转入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东方部任副教授,1975年任教授。
进入80年代以来,曾多次访问中国。由于他在鲁迅研究和毛泽东研究上的贡献,1992年9月荣获“福冈亚洲文化奖”。主要著作有:《实践论、矛盾论》、《毛泽东其诗与人生》、《鲁迅与现代》、《人民公社史》、《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文化大革命》、《毛泽东谈哲学问题》、《毛泽东笔记》、《毛泽东》,并主编《毛泽东集》(10卷本)
,和《毛泽东集补卷》(10卷本)等。
1978年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竹内实教授十分关注邓小平推行的改革开放政策,对邓小平的理论与实践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与研究。他在1992年11月号《外交论坛》杂志上发表文章指出:邓小平
882
是继秦始皇、孔子、毛泽东之后中国历史上的第4号人物。此前,他曾就这一观点进行过多次阐述。
他的这种大视角、高起点的研究成果,恐怕在国内外的邓小平研究中是不多见的。竹内实教授指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人应选秦始皇,因为他统一了天下,在世界这块辽阔的大地上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国家——“秦国”。
第二人要称孔子,由于他的存在,中华世界才具有“中华文明”的“面貌”。他没有权力却至今不朽。如果把秦始皇作为政治权力方面的代表,把孔子看作是精神权威方面的代表,那么毛泽东就是使这两个人合为一体的第三人,他把自己塑造成了既拥有权力又拥有思想的这类人物,他结束了中国近代以来军阀混战、四分五裂的状态。抹杀毛泽东的名字,也就没有了中国革命的历史。
竹内实认为,中国历史的第四人是邓小平。
他说:“邓小平在第三次复出后,面临的问题堆积如山。毛泽东时代建立起来的各项政治制度以及不成文的规定和思维方式,明显地而且牢固地存在着。要想突破这些框框,需要极大的勇气和努力。人们虽然厌恶这些东西,但是惰性和懦弱却在蔓延,而且从这些框框中的受益者和阶层并不希望发生变化。
“邓小平让‘文化大革命’中丧失地位的人复出了,给已僵化的中国社会带来一股新风。
“说句公道话,我觉得不能无视毛泽东逝世后邓小平在政治上的业绩。积极推进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当然是邓小平。虽然周恩来提出过‘四个现代化’的目标,但是在周逝世后为了改变政治潮流而一步步地采取措施朝着这个目标前进的,是邓小平。现在中国的经济很有生气,商店里食品、服装等琳琅满目,电视普及,近年来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在提高,这都是邓小平新政策带来的结果。
982
“如果说毛泽东发动的‘文化大革命’,在国家这部车子前进的道路上挖开了一个大坑,而且他就那样地离开了人间的话,那么填埋这个大坑使车子和人们能够顺利通过的是邓小平,不仅如此,他让中国这部车子跑起来了。这部车子不是沿着锁国的方向,而是沿着开国的方向疾驰着。可以说邓小平是在干前无古人的事业。”
1978年10月22日至29日,邓小平对日本进行了为期8天的访问,会见了日本天皇、皇后,日本首相福田纠夫,日本政界元老、前首相田中角荣等人,与日方交换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批准书,在中日关系史上,写下了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一页。邓小平访日,受到了日本朝野举国一致的热烈欢迎,在日本掀起了一股“邓台风”。
竹内实教授以学人的敏锐眼光,对邓小平访日期间的谈话进行了认真的研究,认为邓小平的访问获得了成功,这次访问证明邓小平“不是虚无主义者,而是精力充沛的、勤奋的现实主义者”。
竹内实教授在1980年出版的《友好易、理解难》一书中,披露了邓小平访日期间会见日本天皇、皇后,会见企业界代表,会见记者们时谈话的细节,并对邓的谈话作了认真的分析。下面的文字是从竹内实教授《友好易、理解难》一书中摘译的。
邓小平在日本掀起“邓旋风”
宛如台风经过一样,邓小平副总理访问了日本,日程安排显示了他的精力十分充沛。
台风过后,我们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仰望那爽朗、万里无云的晴空,品味出秋天到了。这场邓台风,究竟给我们日本人留下了什么呢?
092
正如一家周刊杂志在归纳邓小平八日行(1978年10月22日至29日)
的文章里使用的标题《尽管没有信口讲》那样,虽然不是期望的那种“信口讲”
,但是他发表了甚至可以称得上是“邓小平语录”的坦率谈话,使我们感触到中国的一些真实情况。
访日期间,邓小平反复讲“四个现代化”
,从这种不寻常的热心来看,他并非说说而已。
由于中国没有“近代”
,自然需要“近代化”。可是,中国的努力目标是“现代”世界的先进国水平,所以,与其故意拿出大家不大熟悉的“近代”
,不如用“现代”在语感上更为贴切。我想这就是中国使用“现代化”这一用语的理由。
“日本早有蓬莱国之称,听说有长生不老药。这次访日,也是为了得到它。或许没有长生不老药,但是我想把日本发展科学技术的先进经验作为礼物带回去。”
(10月24日,邓小平在日本众参两院议长举行欢迎宴会前,同在野党首脑们的谈话)
“参观了现代化的工厂后,我知道了现代化是什么。
我们中国制定了自己的现代化目标,希望日本产业界的诸位给予协助。“
(24日,邓小平同神奈川县日产汽车制造工厂干部的谈话)
“中国制定了自己的目标,要在本世纪末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更确切地说,就是指接近那个时候的水平。
“世界在迅猛前进。
那个时候的水平,我想贵国也不是现在的水平。我们到那个时候达到现在的日本、欧洲、美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