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慎子》:“昔周室之衰也、厉王扰乱天下,诸侯力政,人欲独行以相兼。”《史记·周本纪》:“大夫芮良夫谏厉王曰:‘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载也,而有专之,其害多矣。’”还可见《竹书纪年》。
《史记·周本纪》:“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甫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於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填阴也。阳失而在阴,原必塞;原塞,国必亡。夫水土演而民用也。土无所演,民乏财用,不亡何待!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今周德若二代之季矣,其川原又塞,塞必竭。夫国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国之徵也。川竭必山崩。若国亡不过十年,数之纪也。天之所弃,不过其纪。’是岁也,三川竭,岐山崩。”“幽王以虢石父为卿,用事,国人皆怨。石父为人佞巧善谀好利,王用之。又废申后,去太子也。申侯怒,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举烽火徵兵,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下,虏襃姒,尽取周赂而去。於是诸侯乃即申侯而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是为平王,以奉周祀。”
《左传·昭公》:秋,郯子来朝,公与之宴。昭子问焉,曰:“少皞氏鸟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大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玄鸟氏,司分者也;伯赵氏,司至者也;青鸟氏,司启者也;丹鸟氏,司闭者也。祝鸠氏,司徒也;鴡鸠氏,司马也;鸠氏,司空也;爽鸠氏,司寇也;鹘鸠氏,司事也。五鸠,鸠民者也。五雉,为五工正,利器用、正度量,夷民者也。九扈为九农正,扈民无淫者也。自颛顼以来,不能纪远,乃纪于近,为民师而命以民事,则不能故也。”仲尼闻之,见于郯子而学之。既而告人曰:“吾闻之:‘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犹信。”郯子为史官单姓后人。
还有老子出关入秦的故事,即周朝衰落快破产时,在西周向东搬家时各家都从皇室藏书中纷纷拿走了一部分,王室衰落,许多古籍被大家分了,由官学散为私学。
后代整理发展散落为百家,其核心也是《易经》《道德经》等文献。春秋战国时期反又纷纷出笼,各执己见。由于失落了整体,后人误会重重,如果能把百家思想和为整体,则会一目了然,看个清楚。百家争鸣的误会焦点是各自知道一点而相互攻击,彼此缺乏整体上的联系。现在是我们应该将这些散失的文件集中在一起进行整合的时候了,中华民族的源头文化就会大白于天下。
虽然有些书籍已经失传,但并不妨碍我们对中华民族主流文化的思考。例如太极图,《洛书》,《河图》,《易纬》,《三坟》等都是官方藏书失传,散落到民间,经后人整理重现天下。《三坟》书并非讹传,而是缺乏事实上的证据。《周易参同契》里面有很多天文内容,五行指五星,还有冶炼技术。根据文章特点是很古代,或竹简时代的书,是汉朝魏伯阳根据祖上流传下来的资料整理改编而成,不是自己所写。其实《黄帝内经》并不是黄帝所为,而是神农氏或以前的人所为,如《神农本草》《灵枢》《素问》,即是经过黄帝时期的某些人整理编撰而成的。可见《淮南子·修务训》。
正本清源万派归宗
千头万绪还得从头理起,正本必须清源,刨根问底才能还其历史之清白。中国古代自从伏羲创建八卦文字以来,结束了口传心授的时代,就开始使用文字进行记载各种大量的历史事物。
中国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的百家原本都是源于一家,即史官家族一家,因为在古时不是史官家族是接触不到史料的。由于西周地震等原因官学失守,又因为政变致使周朝王室文字典籍大量流失,周朝王室的史料被内部大家各自平分,然后又在家族内传承,后代人有了原始的史料进行发挥,才又会重新成为百家中的一家。
诸子百家皆历代史官家族之后人,并拥有一定部分的文字典籍,由于官学失守和旁支异流,大量文字典籍散落民间。万家同宗,《易》为宗主,犹如大树主干,各家犹如枝节根须,散为万家,众归一家,诸子百家众归史家。万法归宗万派归宗,先秦诸子百家只是历史长河中的支流,伏羲八卦《易》才是中国历史开始的真正源头。本来儒、道、法家都是同宗同源,儒道本是从一《易》家分流出来的,实为异教同宗,却非要独立门派。同宗异教各修法门,既各有专长又各有弱点,诸教合流,道家智慧,儒家风范,墨家工艺,名家善辩等。俱是同根同源,安为异家为派?
老子从论气之道开始时就预定了人道的指向,知人且不可不知自然,即气物与天地。天下只有老子“不敢为天下先”,生存的意义才是最重要的,张扬,进能治国安邦为国为民,保守,退能安身立命独善其身,一一俱应无所不能。余者皆自立为派,尽皆伪说惑众,欺世盗名哗众取宠以争天下之功名。唯有《易》道兼容包罗万象,研究物与人之关系,天文、地理、医药、养生等。《易》言天道亦言人之德行,如法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亦即天人合一,不乱世无主以争天下,应普天之下万物归宗共济共生。人类不应该只是斗争或竞争关系,而应该是走共同发展提高的道路。
清·章学诚《文史通义·内篇》:“古人之言,所以为公也,未尝矜於文辞,而私据为己有也。志期於道,言以明志,文以足言。其道果明於天下,而所志无不申,不必其言之果为我有也。《虞书》曰:‘敷奏以言,明试以功。’此以言语观人之始也。必於试功而庸服,则所贵不在言辞也。誓诰之体,言之成文者也。苟足立政而敷治,君臣未尝分居立言之功也。周公曰:‘王若曰多方。’诰四国之文也。”“呜呼!世教之衰也,道不足而争於文,则言可得而私矣;实不充而争於名,则文可得而矜矣。言可得而私,文可得而矜,则争心起而道术裂矣。古人之言,欲以喻世;而后人之言,欲以欺世。”
焚书坑儒及汉朝尊儒的历史论证
焚书坑儒及汉朝尊儒的历史论证
本文为网友提供,出处不明,自己也在研究拜读中
孔子叹曰:“智者过之,愚者不及也。”然而他自己却也不完全理解《老子》和《易》的真正内容,否则也就不会干傻事了。孔子开设私学普及教育之先河企图帮助人们提高水平,确有改变且片面夸大了学习的作用,但也失其自然本真,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然而那时学习的本义有时是指学习礼仪,礼仪古时指祭祀婚丧嫁娶等内容过程的形式,为作伪以满足社会需要。孔子接触到的东西只不过是以《礼仪》内容为主要方面的,孔子的学而时习之的本义不是现在的学习技术知识,而是“克己复礼”。孔子所说的学习也就是学其中礼仪内容,效仿固定的礼节反复练习而已,不能促进社会发展。
孔子学说在当时历史时期并不受欢迎,因为当时新兴的势力力量在争夺或巩固以取得到的地位,孔子学说在当时并不适用,所以没人接受孔子学说。孔子原本打算凭借他的说教能够说服某个君主,并在那里谋个一官半职好混碗饭吃,努力的结果是碰了一鼻子灰,只好靠讲学为生。孔子所提倡的学习不是自然知识,而是培养御用文人的仁义礼智信。可是他的弟子们却没有他那么好运,非但不用,这群书呆子们被秦始皇统统一网打尽,来了个历史上有名的惨不忍睹的焚书坑儒的事件。
《史记·秦始皇本纪》:“丞相李斯曰:‘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今陛下创大业,建万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且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异时诸侯并争,厚招游学。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辟禁。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制曰:‘可’。”恐其惑乱。
《孟子·万章下》:“诸侯恶其害己也,而皆去其籍。”因为秦朝早已得到部分周朝的官学史料典籍。谁得真传谁得天下,如秦兴于史而又憎惧于史。(传说老子从函古关出关到秦国。《史记·封禅书》:“后四十八年,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秦始与周合,合而离,五百岁当复合,合十七年而霸王出焉。’栎阳雨金,秦献公自以为得金瑞,故作畦畤栎阳而祀白帝。其后百二十岁而秦灭周,周之九鼎入于秦。或曰宋太丘社亡,而鼎没于泗水彭城下。其后百一十五年而秦并天下。”)焚毁历史文献典籍并非秦始皇一人,导致中国远古辉煌文化失传。因此可见历代亦皆有忌讳也,在政治上不符合他们的口味要求,所以在《尚书·尧典》以前的典籍一律废止或销毁破坏。
春秋时代是封建的世袭制,与春秋时代不同的是战国时是英雄辈出或展现能力的时代,只要有才就会朝为布衣暮为卿相,也是秦兴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