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考古队张博远队长的安排下,大家伙立马行动起来,拿起了考古专用的挖掘工具,开始小心翼翼地挖掘起来。
林逸也出来了,他将自己修复古籍的重大发现告之了张博远,张博远感觉真的是一个惊喜接着一个惊喜。他没想到林逸真的把那沤成稀泥的古籍都能修复出来,这是修复神技呀。对于林逸这个年轻人,他只有崇拜的份了。
当然,相对于林逸这种古书藏家,作为考古人员张博远张队长他们看重的并不是这部手抄本的金钱价值,虽然听林逸说这是大书法家兼南宋著名道士什么南宗五祖白玉蟾的真迹,他们更加看重的则是这手抄本的文物价值,以及对于这座古墓主人的研究价值。
既然已经能够通过这手抄本断定这座古墓是南宋中原富人“张举善”的阴宅,那么接下来就要通过各种手段,把这位张大富人的祖宗十八代挖掘出来,尤其能够这么狠心殉葬十几人的人,绝对不能轻易放过。
张队长和林逸忙碌着研究那本被修复的手抄本时,那些考古队员已经动手开始挖掘这座古墓的下面。
考古不是请客吃饭,不是纺棉绣花,但是在挖掘的速度上,绝对能够和绣花相比,一个字慢,两个字很慢。
一直挖掘了差不多五六个小时,天都快黑了,这才把整个墓中墓的轮廓挖了出来。
所有人惊喜了,仿佛看到了报刊杂志报道这件事儿,所有人登上封面的大新闻。
荣誉,鲜花,还有掌声!
令人陶醉!
考古的,也有今天!
美啊,幸福!
可是张队长一句话,就把大家伙惊醒,“挖,快些继续挖!”
是啊,现在还不是陶醉做美梦的时候,应该继续努力,把整个墓中墓挖出来。
原本已经疲惫不堪的考古队成员们,像是打了鸡血一样,再次浑身充满了力量。
……
不像很多人想象那样,整个考古工作全都是乒乒乓乓,相反,整个工作都是默不出声,从外面看根本就看不出是在考古,而像是在上演一出哑剧。
他们的动作是那么的小心翼翼,生怕发生一丁点意外,他们的神情是那么庄重,像是在做一件无比神圣的事情。
是啊,因为他们知道,新的历史即将在他们手下诞生,新的古墓将从他们手中发掘。
……
时间慢慢过去了,终于在这座古墓下面,新的古墓露出了原形,那是一座规模小了很多,只有大古墓三分之一的小古墓。这座古墓就埋葬在大古墓的右侧地下,如果不是有林逸的情报,因为埋得很深,根本就发现不了。从出土的土质来看,这座古墓的年代要比那座南宋时期的晚一些,也就是说,这座小古墓是在那座大古墓的基础上,进行开挖后,再掩埋的。
至于原因,可能就是为了防止盗墓,当然在玄学中也有吸收旧古墓风水之说。
话说古代人们对风水都很迷信的,或者说笃信。有很多有钱人家,或者大门大户,在先人去世之后,就会请当地有名的风水师帮忙看阴宅,以便选中一块风水宝地,能够让子孙后代顺风顺水。
不过风水宝地毕竟是少的,就算找到了,很多也已经被前人所占据,为此,很多在风水上面更加厉害的高手就设计出这种“墓中墓”,将新的墓穴葬在这种风水好的古墓中,以便吸纳这座古墓的风水,成为真正的主人。
当然,这些全部都是猜测,很多事情因为时间太长,已经没有佐证。
不过眼前这座小型古墓从规格和造型上来看,很明显属于明代时期的。仿佛为了验证考古队的这些猜测,在古墓的周边发掘和出土了一些明代的明器,包括明代的花瓶,玉器,还有明代的大批铜钱等等。
这些明器文物做工都很精美,绝对属于明代中晚期的大户人家才能持有,并且舍得陪葬。尤其出土的文物中,竟然有很多明朝宫内御制字样,比如说一只灯尊,座底下就有“万历”字样,从这方面可以判断,这座古墓很可能是大明朝万历时期埋葬的,而被埋葬的主人也很可能与宫廷有关,再不济也是从宫廷出来的人家,所以才会有宫内用品陪着下葬。
有了这样的重大发现,大家伙全都欣喜若狂。对于林逸来说却沉闷了许多,因为在这么多陪葬品中,竟然没有一本古书!
对于古书藏家来说,林逸是很渴求或者说渴望能够在这样的古墓中发现一些明代古籍的,虽然比起之前的南宋古书,可能明代古籍在价值方面稍逊,不过有总好过无,但让林逸无语的是,整个古墓周围陪葬品那么多,什么瓦瓦罐罐,金石玉器,却没有半个纸片。
就在林逸苦闷叹息的时候,张博远张队长眼看周围的文物已经挖掘的差不多了,看看时间,差多已经是凌晨三点,本来打算先让大家回去休息一下,明天再做最后一项重要的工作开棺挖掘。
不过大家全都精神奕奕,很明显就是让他们回去估计也睡不着,作为整个考古过程中最神秘的“开棺”挖掘,无论对谁都是具有莫大吸引力的。
古墓棺材里面有什么?
埋葬的是谁?
是男是女?
是什么模样?
他(她)是怎么去世的?
里面又会有什么陪葬品?
……
这一系列的疑问都会像蚂蚁一样噬咬考古队员们的心。
因此,张博远也就不再犹豫了,说:“既然大家不愿意休息,那么我们就彻夜奋战吧。”停顿了一下,然后才庄严地说,“下面我们所要做的事儿,就是开棺!”
“准备好了吗?”他大声问。
所有人一起大喊:“好了!”
声音在古墓内回荡。
林逸从未见过如此动员会议,不禁觉得有趣。
而后就听那张队长下命令道:“上香,祭拜后准备开棺!”(未完待续。)
第五百零六章。三棺一椁
林逸从未见过考古中开棺的情景,不,准确地说他看到过,不过是在电视上面,某个王侯的陵墓被找到了,然后挖掘开棺,整个过程都被电视直播报道,在国内引起过轰动。
不过那毕竟是看电视,和看电影差不多的感受,总有一种不太真实的感觉,哪像现在,基本上看到眼前景象,再置身在古墓当中,那种感觉绝对是迥然不同的。
不要说林逸了,其实此刻连那些考古队的成员们也都非常的紧张。没错,作为考古人员,他们是接触过这种古墓挖掘,也曾经开过古代的棺木,但是每一次的感觉都会不一样。有时候那些棺木是已经被破坏掉的,有时候那些棺木怎么看都不太起眼,哪像眼前这座,绝对的吸引人。
古代棺木又叫棺椁,很有讲究。不同于现在的,就那么一副,而是两副合在一起,一个棺材,一个套棺。准确来说,棺指的是装殓尸体的器具,椁,指套在棺外的外棺,就是棺材外面套的大棺材。《易系辞下》:“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
另外古代因为逝去的人身份不同,下葬时的棺椁也不同,分为四重,三重,二重,以及大棺等。总之,重数越多,身份就越高。
除此之外,就是棺椁的质地问题,有木头,石头,玉石,甚至还有铜棺之类的,可以说五花八门,花样繁多。
林逸曾经细读《红楼梦》,其中就有关于这方面的介绍。
在红楼梦十三回“可巧薛蟠来吊问,因见贾珍寻好板,便说道:“我们木店里有一副板,叫作什么樯木,出在潢海铁网山上,作了棺材,万年不坏。这还是当年先父带来,原系义忠亲王老千岁要的,因他坏了事,就不曾拿去。现在还封在店内,也没有人出价敢买。你若要,就抬来使罢。“贾珍听说,喜之不尽,即命人抬来。大家看时,只见帮底皆厚八寸,纹若槟榔,味若檀麝,以手扣之,玎如金玉,大家都奇异称赞。贾珍笑问:“价值几何?“薛蟠笑道:“拿一千两银子来,只怕也没处买去。什么价不价,赏他们几两工钱就是了。“贾珍听说,忙谢不尽”。
在这段文字中,写到“厚八寸”可见这是天子等级的棺椁!这也证明忠亲王起码是个准天子,也就是将来即位的皇太子。这里说他坏了事,也就是说被废了。在一个也看出秦可卿不是一般的人,能用天子级别的棺椁!起码可以说明她和废太子有什么关系才能用这个棺椁!
再看考古队现在准备开棺的这个棺椁用巨大的木板制成,置于墓底正中。椁室上下四周塞满木炭和白膏泥,上面层层填土夯实。
话说张博远张队长是考古队的老人了,具有丰富的考古经验,因此他一看到这么巨大的棺材,第一念头就是,这最少也是一个二重棺。要不然不会这么大。
而能够使用二重棺下葬的人,也绝对不会是什么平头老百姓,至少也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人;而这与大家一开始的猜测正好吻合,就是此墓主人身份不简单。
此刻考过人员已经把棺椁周围的木炭和白膏泥清理干净,将整个棺椁呈现出来。
棺椁外面整体刷着黑漆,雕刻着黑白两种图案,林逸仔细甄别,却是道教唱词中“九重天”的故事。
九重天是道教一直推崇的飞升大道,说人要是在世的时候好好修道,或者好好做人,就能够在死去的时候受到九重天仙女的接引,飞升九霄,到达极乐世界。
而此刻那图案讲的就是人死后飞升九重天,第一幅图是一个身材纤细的人去世了,一群人跪着在伤心地哭。第二幅图是,有人给去世的人换上衣服,置办各种陪葬品。第三幅图是,人们敲锣打鼓,穿衣戴白,将去世的人下葬在一处山水之间的风水宝地。第四幅图是,死去的人灵魂悠悠出窍,在古墓周围徘徊。第五幅图是,有一个从天上下来的仙女,变成美丽的凤凰,指引着这一缕魂魄向天上飞升。第六幅图是,飞升到天上以后,到处都是美妙的景物。第七幅图是,那死去的人待在了天上,听着仙乐,享受着美食。第八幅图是,每到祭祀的时候,人世间家人们给她(他)摆好祭品,她(他)却在天上俯视地下。
欣赏外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