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同时,与军方的合作相当关键,影片里面的战争场面非常多,也是有史以来军方和好莱坞在动作片中最大规模的合作,五角大楼方面提供的赞助,让剧组节省出大笔的开支,从而使得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后期制作当中。
除去花在准备上的几个月时间,电影全部实地拍摄只用了75天,部分镜头还使用了IMAX3D摄像机。
《变形金刚》的制作过程规模可谓非常之大。
虽然拍摄完成,后期制作进展顺利,但杜克没有丝毫的放松,对这样一部电影来说,任何的疏忽都可能会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
为了在后期制作中协调各个部门间的工作,他在计算机共享区放了一个文件夹,起名叫“剪辑试样”,所有参与制作的同事都可以自由浏览。
杜克很清楚,电影是团队合作的产物,如果不亲自尝试,那么永远无法获得理想的画面。
影片剪辑完全忠于杜克要求的风格,精剪完成的片段中,数不清的动作场面,不计其数的出场人物,台词妙语连珠,一个接一个的视觉特效,当然还有无数飞速旋过的镜头画面,几乎让人喘不过气来。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不管是剪辑还是特效制作,必须要千锤百炼,杜克才能通过配合默契的团队,把脑海中的画面制成成品。
特效制作部门用到了6台视频工作站,两个海量存储器,专门用来存储所有的镜头画面及对应预览效果草图,为了让工业光魔公司和杜克相互发送日常工作结果畅通无碍,还专门搭建了一个多媒体网络。
《变形金刚》规模非常大,剪辑师麦克·道森极富经验和技巧,也能充分理解杜克的想法,总能把快节奏的搏斗场面、复杂无比的特效、还有恰到好处的小幽默编织成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
除去初剪出的超过六个小时的版本,杜克手里还有数十个小时的素材,这些都是影片的备选镜头。
一部电影,无论怎么拍,都不可能是复制和黏贴,何况杜克做了如此多的改动,从他进入这个行业开始起,哪次拍摄的镜头数量不是最终剪辑的十几倍乃至二十倍之多。
从筹备期到拍摄结束,杜克准备了大量的素材,进入后期制作后,有时候剧组工作的唯一目的似乎就是找些选而不用的镜头,因为他也会对剪辑结果不满意,把它们统统毙掉。
除去休假日,杜克每天都会到工作间,细心揣摩想要的画面,然后描述给其他人听。
他有时也希望先看到剪辑师们的成果,让他们先剪出自己的作品,然后再对着它研究审看一到两个小时,他不需要拼凑起来的死物,要的是一组组镜头流畅自然。
在这种情况下,电影的动作场面经历了反复的剪辑,杜克一天往往要处理八十到一百组组镜头,每一个镜头都必须认真对待,它们都是这部电影的重要组成。
为了高效完成工作,包括麦克·道森在内,杜克总共使用了六位剪辑师,只是其他五个人以麦克·道森为主。
规模大和节奏快是《变形金刚》最大的特点,必须有一个能干的剪辑团队,来不断提出有用的新想法。
即使这样,很多时候剧组也会出现面面相觑、束手无策的状况,像这么大成本大制作的电影,想要保质保量的处理拍摄完毕的镜头,需要多名剪辑人员合作无间。
为了寻找感觉,杜克在闲暇时间反复观看过1984年动画片的前几集,但他不打算受到过多的影响,毕竟电影与动画剧集是截然不同的作品。
而且包括麦克·道森在内的几个剪辑师中,也没有变形金刚的狂热粉丝,虽然这样容易删掉某些对变形金刚粉丝来说可能是很重要的片段,但另一方面这也让剪辑效果更容易为普罗大众接受,避免电影太过粉丝向。
这部电影规模非常宏伟,原动画连续剧里的内容根本不适宜移植到电影里,麦克·道森甚至没看过先前的变形金刚动画剧集以及动画大电影,因为他认为这对于制作一部“杜克·罗森伯格式的电影”毫无帮助。
第六百六十六章 艺术的精髓
一部电影长片的剪辑,往往比拍摄还要耗费时间,也从来都不是简单的工作。
电影节奏符合导演意图么?人物是否活灵活现?故事是否清晰明了?情节是否有暗线?如果没有,剪辑是否能创造一条出来?
说到剪辑,不可能拍出的每个镜头都十全十美。
也许镜头里有慷慨陈词,有妙语连珠,有诙谐逗趣,或者冷嘲热讽,或者秋波暗送,或者惊鸿一现。
如果取舍镜头的标准单单只是演员的表演,那剪辑就是相当简单的一项工作了。
但这永远都不可能,在《变形金刚》这部电影里,演员表演只能排在一个相对靠后的位置,杜克和麦克·道森还需要考虑,主角的搭档表现如何?摄像机机位是否适当?灯光是否恰如其分?天气状况是否合乎要求……
在工业光魔制作的特效画面初步完成后,临时对白、音乐和声效都需要被插入到镜头序列中。
电影一步步制作完成,渐渐摆脱了粗糙的模样,但现场拍出的镜头未必和杜克想要的效果一致,一段只有30秒的镜头,加入特效画面后,可能会变成一出两分钟长度的戏。
在杜克看来,这一阶段的工作难题,在于怎么一面仔细选取实景拍摄的镜头,一面在特效生成的画面上令变形金刚大展神威,同时在加入特效效果后,如何让变形金刚和演员协调自然。
在变形金刚工作室,每天的制作在上午由相关负责人验收,精选出满意的结果传给杜克,一旦杜克说通过了,他的几名助理就给影音技术部发去通过的部分,由他们拼装成真正的电影片段。
如果对这样的工作没有兴趣,肯定是非常无聊的过程。
但杜克在后期制作时的每一天都保持着巨大的热情,每个工作日的早晨,他都会把各个部门的负责人召集在一起,用最快的时间和最简练的方式,讨论今天几幕戏的制作。
有一点,杜克几乎隔几天就会强调一次,他要求尽可能控制场面,让变形金刚们有更多出场时间。
随着特效制作不断完成,杜克也越来越忙,别说像奥斯卡提名者午宴时那样坐在一起悠闲的喝咖啡聊天了,各个部门的负责人甚至需要争分夺秒的和他沟通。
“杜克希望看到我们有主见,为了更好的效果不知疲倦的日夜摸索。”
作为奥斯卡最佳剪辑提名者,记者采访的时候,麦克·道森曾经这样说过,“他会坐在系统前,把精选出来的镜头片段按照顺序串起来。一下子,这些零零散散的部分就有了灵气,神光离合。他能记住拍过的每一个镜头,比我们还印象深刻。他有一双精准的眼睛,节奏感非常强。跟他一起工作,我们要尽力追赶他的步伐。杜克的作风说一不二,不过他也希望大家能提供好主意。”
毫无疑问,《变形金刚》的成片会创下运用特效镜头之最。
在华纳兄弟追加投资后,影片会用到超过2000个特效镜头,这些都是由工业光魔负责完成,他们的技术优势在环境、灯光、物理特效模拟以及CG人物和真实环境画面的合成中,也大量体现了出来。
所有特效镜头中最难处理的部分,是擎天柱、爵士、铁皮和救护车集体变形的一幕,杜克采用了两台摄像机分别从不同方向拍摄素材,再由工业光魔通过CGI画面合成。
出色的特效画面,还需要同样出色的音效来搭配。
一开始,杜克只是打算反复修改电影片段,并不用5。1声道生成音效效果。
变形金刚工作室有一套5。1声道设备,不过一直争分夺秒在修改画面,没时间管音轨的事。
但如果音轨方面出了纰漏再回头修改,无疑将增加很大的工作量,所以杜克想了个折衷的办法。
剧组把24音轨的声音文件提取分割出来,做成左声道、右声道、环绕混音文件,或是存成音质较为粗糙的低频文件,然后将画面以及它们对应的音效文件分门别类存在一起。
当需要在5。1声道系统里播放的时候,再找出画面对应音效文件的原文件,把他们和画面合成起来。
这个办法实施起来的效果堪称天衣无缝。
此外,军方也有代表驻扎在华纳制片厂,及时了解和反馈《变形金刚》的进度。
这也从侧面突显出了杜克影片的影响力,全美只要有点头脑的人,都清楚杜克拍摄的是真正可以广为流传的大众影片,能通过大银幕、互联网、DVD以及电视机等影响到全世界无数的人,五角大楼既然赞助了他的影片,理所当然的需要美军的正面形象。
在这方面,杜克一向信誉良好,他与五角大楼合作多年,不会脑袋进水到以为五角大楼里面都是一群白痴。
即便是在北美,坦克或是战斗机也不是随随便便能借到的东西,想在电影里用这些,必须和军队联系。
后期制作中,杜克也确保美国军方在电影中形象高大正面。
无论是战斗场面,对白还是制服,都体现了当今美国军方的价值观。比如,电影中的军人将变形金刚机器人称为“非生物外星生命体”,体现了军队措辞喜欢咬文嚼字使用奇怪的科技字眼的习惯。
大概是对剧组非常满意,在二月份纽约的一个动漫展上,五角大楼方面也派人参与了《变形金刚》的几场宣传活动。
“罗森伯格导演负责电影的好莱坞一面,我们管里面的军事部分,我们的合作非常顺利。”
来自五角大楼公共关系办公室的保罗·希勒上校还专门接受了CNN的采访,“军队和娱乐业的合作,能让军队看起来更人性化。我们不只是在保护国家,虽然这是我们的首要工作。这部电影会让公众明白,军队也有人性化的一面,什么地方需要保护,需要帮助,我们就会出现在哪里。”
虽然这位上校的话大美利坚主义十足,但这本就是针对北美的宣传。
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