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世富贵-第57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无可榨,才会向周边的不毛之地去扩张。没有什么原因,只因为这样才可以获得最大的利润,而付出的成本最小。
  月亮不等太阳落山就已经探出了头,这个时候已经到半天了,洒下如水的月光笼罩着大地,遮掩住了满天的星光。
  一边做针线的秀秀偶尔抬起头,看徐平看着窗外怔怔地出神,一动也不动。
  把针线放下,秀秀轻声道:“官人,你在想什么呢?愣愣的样子有些吓人。”
  徐平回过神来,把手里的书信放下,对秀秀道:“瞎想,不是瞎想,怎么能够想得如此出神?对了,秀秀,朝廷已经有敕命下来,敕封刘小妹为灵显夫人,圣上还手书了庙额,要送到邕州去呢。”
  “刘小妹姐姐是个苦命的人,活了一世,都是想着别人,从没享过福。她若是成为神明,护佑一方,必然是个好神明,邕州那里的人有福气。”
  徐平笑道:“我听邕州的人说,她每次显灵,都有一个丫头跟在后边,庙里一样有金身,一样受香火供奉。人人都说,那个小丫头就是你。”
  秀秀自己也笑:“都是乡下人瞎附会罢了,我一个牛羊司牧子的女儿,也就是跟在官人身边几年,又没有什么见识,怎么就能受香火了?”
  “刘小妹的出身,又比你高到哪里去?如果真地有天庭,如果真地会封神,必然是最不讲究出身的。唉——”
  “官人怎么叹气?神明就是神明,怎么会讲究出身。”
  “正是因为如此,又不讲究出身,还专门找好人来封神,简直完美。这样完美的事情哪里会存在天地间?所以啊,天庭终究是不存在,只是人的美好愿望罢了。”
  徐平叹了口气,是啊,以自己经历,没有资格怀疑神明的存在。但是,如果神明都是如此完美,那怎么可能存在呢?世间,只有不完美的才能永恒。
  秀秀笑着摇头,又拿起了针线,口中道:“官人总是跟我说这些听不懂的话,你明明知道我见识有限。邕州的人附会我,还不是我因为我随在官人身边?官人是朝廷里的大臣,没人敢随便乱议论,只好攀到我的身上了。”
  徐平看着秀秀,脸上带着微笑:“你若是见识有限,面对这种事,又怎么会有一笑置之的气度?若是如此,我倒是希望世间的人都像你这样见识有限了。”
  秀秀带着笑,只是摇头,她早过了不懂事的年纪,真地能淡然处之了。
  见秀秀又开始做针线,徐平道:“你也不用一天到晚忙个不休,这是我生病,你到府里来帮忙的,做与不做,也没哪个敢说你,也没哪个有资格说你。”
  秀秀把针线又放下,看着徐平,过了一会,嫣然一笑:“我不做点活计,闲着又能做什么呢?以前在官人身边,年纪小,不懂事,只是玩,这就当补回来了。”
  此时的秀秀是自由身,这次到徐平身边是念主仆旧情,过来帮忙的。虽然徐家一样给她算着工钱,而且跟徐昌一样是拿的最高一档,但终究不是雇她来。不管她做什么,无论张三娘和林素娘,都说不了一句重话。
  很久很久,徐平都没有与秀秀这样说过话了。离开邕州,秀秀就变得不怎么爱说话,总是心事重重的样子。在家里住了一年,性格才又开朗了一些。
  徐平看着秀秀,问她:“秀秀,你说邕州那里的百姓,真地会感激我吗?”
  “那是当然,就是在邕州的时候,平常出去,百姓们也当官人神明一般。”
  徐平不以为然地摇了摇头:“那时候我在那里为官,多少人的身家性命都在我的手里握着呢,他们怕还不及,怎么敢说我的坏话?”
  秀秀“噗嗤”一笑:“官人这是装傻了?朝廷立国六十多年,你听说哪个官员离任的时候,百姓冒雨挑着灯笼给照路的?几百年来,只怕也只有官人一个。以前听说哪个官员走的时候,乡里父老拦着不让离开,就是了不得的好官了。像官人这样,离开得匆忙,拦不住又来不及,雨夜送你走的——”
  说到这里,秀秀想起当年的往事,不由有些出神。
  官声好到一定地步了,离任的时候会有乡里父老拦住不让离去,一般来说,朝廷会照顾多留一任。张士逊就曾经有这样的经历,是仕途上极重要的履历。


第145章 三不朽
  这一世,如果说还有一件事足以让徐平自傲,觉得不枉一生,便是自己离开邕州的时候,那一个雨夜。数十里山路,连绵的灯笼照亮了他的归途,是对他在邕州六年辛苦的最好回报。世间最难得的是人心,得了人心,还有什么能够比得上?
  与离开的那一夜相比,什么平定叛乱,开疆拓土,反而不重要了。
  如果没有那一夜的经历,徐平回到京城之后或许就不会如此小心,做什么事情都有一种战战兢兢的感觉。生怕自己一不小心,一个失误给百姓造成无数苦难。
  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说,“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
  徐平在邕州,平定了治下诸蛮叛乱,消除了广源州的隐患,破交趾,擒敌酋,献于君王前,算是立功。只是交趾小国,当时祸患不显,算不得大功。而在治下括土为丁,广施教化,变化外之地如中原,可算立德。只是局限于邕州之地,虽然这德是公德不是私德,依然影响有限。
  但这一州一地之功德,给徐平带来的,是对自己这一生的清醒认识。
  却外敌,平内乱,在边蛮之地,有这种功勋的人并不少,比如丁谓。丁谓在夔州路五年,因为做得太好,没有人可以代替,满朝都觉得对不住他,让他举人自代。丁谓也不客气,举荐能吏薛颜代替自己,回京之后从此一飞冲天。徐平超越丁谓的,恰恰就是离开的时候,满州百姓雨夜相送。他比丁谓强的,就是得人心。
  想起丁谓,徐平就不由苦笑。外边的人说自己什么,多多少少总会传到徐平的耳朵里。说的最多的,只怕就是拿着徐平跟丁谓比了。
  讲良心,徐平怎么能够比得了丁谓?丁谓淳化三年进士,当时排在第四名,他觉得屈才,老大不愿意。太宗说,甲乙丙丁,你姓丁排在第四不是正合适?丁谓这才委委屈屈地谢恩。授官做大理评事,饶州通判,一年多就招回京城,加直史馆。仅仅三年多,就做到了福建路转运使。中进士的第五个年头,就做到了三司判官。
  那个时候转运使不讲究资序,只要被上面看对了眼,再小的官再浅的资历也都可以去做。抛开这一点不讲,徐平可是在邕州做满了两任六年,立下了无数功勋,才有机会回朝。加直史馆还是因为李用和的关系,三司判官也脱不开这个原因。
  跟丁谓比起来,徐平的仕途可以说是坎坷了。拿自己去跟丁谓比,那不是寒碜人家丁谓吗?丁谓坏名声,是很晚的时候了,他做权相也就两年多。在这之前,丁谓一直是能吏的代表,而且诗文也是天下一时之选,徐平什么也都比不上啊!
  淡黄色的灯光洒满屋子,照在一边认真做着针线的秀秀脸上,透着温暖。
  徐平靠在桌子上,看着秀秀,想着自己的心事。
  自己的事情自己知道,别人都看着徐平这一年来升迁飞速,想着要不了多少年就要做三司使,就要进两府任执政了。徐平自己却知道,三司使那个位置,哪怕就是带上个“权”字,离着自己也非常遥远。
  三司总管财政,真正从制度上确定下来,始自寇准任三司使时。而到徐平的这个年代,功绩最突出、任职时间最长的三司使,则是丁谓。
  这两个天才人物,影响实在太大了,生于这个时代,徐平只能活在他们的阴影里。
  寇准耿直任性,刚愎自用,争强好胜,虚荣心强,好许愿,对人施恩还一定要让人家领情,而且还被挚友张咏评价为不学无术。张咏自己都是好气任侠的人物了,他说是不学无术,可见寇准在当时人眼里的形象。可以说,读书人所认为的毛病,寇准满身都是。做官还专权跋扈,不但是同僚受不了,无限信任他的皇帝都受不了。
  范仲淹曾经这样说寇准,“左右天子,天下谓之大忠。”皇帝他都要管着,事事听自己的,别说别人了。跟他一起做宰执的,那官当得是个啥滋味,也就可以想了。
  丁谓完全是另一个风格,简单说就是罔上欺下,贪权弄权,排斥异己。别看对人和和气气,朝廷里完全容不下跟自己作对的人。关键是心辣手黑,动不动就要夺人的出身,甚至置人于死地,从精神到肉体彻底消灭你。
  吕夷简弄权,好多人看不顺眼,但跟这两个人比起来,就是个和和气气的老好人。
  人年轻,官升得快了,肯定就会有人拿着去跟这两个人比。一比就坏了,满朝文武官员,是再也不想跟这么样两个人同殿为臣了。别看现在范仲淹等人一说起寇莱公来,都要称赞一声忠臣,保国家社稷,有大功于国,让他们跟寇准一块做官试试?
  无论寇准还是丁谓,做宰相之前的踏板都是三司使,这是徐平面前的一座大山。
  只要朝里的老臣不去,徐平要想接近权力中枢的阻力就是无限大,特别是三司使那个位置。三司掌管国家财政,有大权,殿上又排得有常班奏事,碰上个强硬的,宰相都压不住。吕夷简和王曾,哪个放心让徐平坐到那个位子上去?
  与其想三司使,还不如去想知制诰呢。知制诰掌外制,做上一段时间转翰林学士掌内制,也到权力中枢了。两制词臣,一是宰执的影响小,皇帝的权威大,而且不接触直接权力,别人也容得下。但词臣这个行当,徐平是真做不来啊,有什么办法?
  徐平心里暗暗叹了口气,去年一上任就重修三司条例,现在想想,实在是有些莽撞了。前些日子注重农事,还想着编农事条例,幸亏没有动手。
  丁谓任三司使的当年,只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分别上了《三司新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