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瑄的这番话慷慨激昂,封常清等人听了不由有些失望,但李豫等人却是松了一口气。
李豫立即起身抱拳朗声道,“大帅高风亮节心胸宽广,小王钦佩之至!”
封常清等人无奈,也起身抱拳施礼朗声道,“大帅英明!”
张瑄淡然一笑,摆了摆手道,“诸位不必如此,本帅今日与诸位坦诚相待,无非是告诉诸位,张瑄之心,始终与万民一体,始终视国家利益至上——目前大敌当前,我等当上下一心,共同抗敌,若是此刻军心紊乱,祸及的还是家国天下!”
张瑄说到这里,似是因为情绪激动,猛烈地咳嗽起来。
他抚着胸口叹息道,“然,本帅虽有拳拳报国之心,但此刻却是病体沉重,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本帅已经奏请陛下,辞官回京养病,请朝廷另选贤才为帅,与叛军相抗。”
张瑄表了好半天的“决心”和“信心”,突然又一下子提出了“辞官隐退”,这种剧烈的反差和跳跃,一时间让众人反应不及。
这等于是说,张某人绝对不会效仿安禄山起兵反叛,绝不会为了个人野心而置天下万民于战乱水火之中,但决心归决心、风度归风度,此刻张某人心灰意冷兼之有病在身,不准备给你皇帝卖命了——撂挑子了。
封常清和郭子仪等人非常意外,有些吃惊地望着张瑄,一句话也说不出口来。
而南霁云和雷万春则焦急不安地凝视着张瑄,如果不是众人都在,两人肯定起身当面进谏——如此辞官退隐,岂不是正中皇帝的下怀?若是由此失去了权力,将来……
回纥王子葛勒一直坐在一旁默然旁观。直到张瑄提出“辞官养病”,他才陡然一震,欲言又止。
此时此刻,大概只有建宁王李倓猜测张瑄是故作姿态而已,怎么可能真心隐退?以李倓对张瑄的了解,张瑄不是这种冲动之人。他做任何事都是谋而后动、想好退路、放眼长远。李倓无论如何也不相信,张瑄会在李亨暴露出诛灭功臣的苗头时,放弃兵权主动下野。
李豫和霍长青在震惊之余,却有些窃喜。不管张瑄是不是故作姿态,只要张瑄真的上奏朝廷,提出辞官隐退,皇帝大可以顺水推舟夺了张瑄的兵权。
“张某的奏表已经在三日前发出。在朝廷另行委派新帅之前,就由封大人暂代统帅之职。待新帅抵达潼关,张某当离开潼关回长安养病。”
张瑄淡然一笑,似是长出了一口气。
封常清和郭子仪等人面面相觑,一起起身拜了下去,“大帅不可!大帅身体康健,略有小恙不日即愈,何必放在心上?……三军将士离不开大帅统率,安禄山叛军当前,若是大帅辞官隐退,后果不堪设想!请大帅三思,收回成命!”
“诸位请起。张某决心已定,诸位不必再劝了。”张瑄缓缓起身虚虚一扶,“有诸位将军在,张某相信,叛军必败无疑。张某与诸位数年相处,肝胆相照,他日诸位平叛功成,张某必在长安摆酒设宴,为诸位将军庆功!”
张瑄的话非常真诚,封常清等人听了心有戚戚焉,再次一起高呼道,“大帅三思啊!请大帅收回成命!”
张瑄长叹一声,“诸位不必如此了。张某不是那种不知进退、不识时务之人,如今张某功成身退,或许将来还能保全身家性命,若是犹自执掌兵权,将来……”
张瑄说到这里,不再往下说。
诸将默然,神色复杂。
张瑄的意思,谁还能不明白?而事实上,基本上就是这么一个局面,李亨此刻就已经迫不及待地要向张瑄下手了,若是等安禄山叛乱平息,哪里还有张瑄的好日子?
除非张瑄举兵造反,自立为帝。可张瑄却表态说,并无异心。
雷万春神色激动得起身来跪倒在张瑄面前,粗声粗气地慨然道,“陇朔大军无大帅不可成军,若是没有大帅在,吾等将士焉能出战!请大帅收回成命,若是有人敢对大帅不利,三军将士绝不答应!”
“大帅累次有盖世功勋于朝廷,若没有大帅,陇朔早就陷于吐蕃之手,而安禄山叛乱当头,若不是大帅率军勤王,想必此刻长安也会落于叛军之手,亡国灭族指日可待!可朝廷如此对待大帅,逼迫大帅辞官隐退,让吾等将士如何心服?如何让天下人心服?”南霁云也走了出来,拜倒在地。
郭子仪沉吟了片刻,也起身拜倒朗声呼道,“大帅不可意气用事!叛军当前,若无大帅运筹帷幄,我军难胜。还请大帅以大局为重,收回成命!”
封常清叹息一声,抱拳毅然道,“若是大帅就此退隐,封某也愿意随大帅而去!”
诸将呼呼啦啦跪倒了一地。
李倓面色凝重地抱拳道,“大帅昔日曾教导小王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人者当激流勇进,不可退缩!可如今大敌当前,稍遇挫折,大帅便心生退意,令人心寒啊。”
第381章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永宁王年富力强,正是为朝廷效力的大好年华,以小王看来,父皇必不会准许永宁王辞官隐退!我军与叛军作战在即,还请永宁王以大局为重!”
见众人都在苦劝,李豫也站出来表明自己的态度。
他的话半是真心半是虚伪。
众将苦劝,张瑄都默然不语,不肯撒口。
雷万春见张瑄如此,顿时就想起皇帝做过的事情来,认为张瑄定然是受了皇帝的巨大压力,才不得不主动辞官以图保全。雷万春愤怒地挥了挥手,在后面暴跳如雷道,“干脆反他娘的!朝廷容不下功臣,让某家怎么敢在为他效命?”
张瑄眸中寒光一闪,暴喝道,“雷万春,放肆!休得无礼!你若再敢口出狂言,定将你推出去斩了!”
雷万春不敢再说,忿忿地垂下头去。
张瑄凝视众人,长出了一口气,淡然道,“诸位好意,张某心领了。只是张某心意已决,再无更改。临别之际,张某将近日所做一歌,送于诸位共勉之。”
张瑄向左右示意,两个护军赶紧上前将早已准备好的一幅字悬挂起来。而这个时候,张瑄向众人抱拳拱手,扬长而去。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郭子仪朗声吟诵着,眸子里却是闪烁着一丝异样的光彩。
而诸将包括李豫和李倓在内,都目不转睛地望着这幅字,沉吟不语。
张瑄这是何意?看这歌令的意思,似乎是……似乎在影射和暗示什么?李豫暗暗思量着。
其实,没有人能悟通张瑄这幅字的真正含义,哪怕是封常清郭子仪这些文武兼备之人,也是莫名所以,只能从字面意义上猜测几分。
李豫和李倓缓步走出帅堂,见左右无人,李豫突然停下脚步向李倓轻声道,“三弟,你与张瑄过从甚密,可知他今日到底是唱得哪出戏?难道,真的放权辞官归隐?”
李倓嘴角一抽,淡淡道,“皇兄可以想想,父皇此刻就已流露出削藩夺权之意,张瑄是何等聪明之人,焉能不知进退?只是我担心,若是没有张瑄,朝廷兵马能与安禄山叛军相抗吗?”
李豫轻轻一笑,“我大唐朝廷猛将如云,离了张瑄,一样平叛。以本宫看,李光弼就是难得一见之帅才,堪比张瑄,足以取而代之。”
李倓冷冷一笑,再无多言,抱了抱拳,大步离去。
李豫望着李倓远去的背影,嘴角的冷厉越重。同时,又有几分跃跃欲试的振奋。
在李豫看来,张瑄上表辞官,李亨肯定会即刻恩准。这样一来,潼关大军的兵权很有可能要落在他的手上。
……
……
张瑄独自一人坐在书房,神色平静。
李亨已经露出了狰狞的面目,将张瑄往悬崖边上逼去。在这种时候,张瑄愤而起兵取大唐天下而代之,已经成了张瑄保全自己的最佳之策。而此刻,也正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可张瑄更加清楚,若是自己起兵叛唐,手下诸将大半都相从,掌控军队没有问题。问题的关键在于,此时起兵必定有损他的清誉,甚至会留下千古骂名,他将成为与安禄山差不多的角色。
所以,张瑄纵然要反、要“逼上梁山”,也必须要以退为进。最起码,要营造出一种合适的氛围来。而现在,时机暂时还不够成熟。
“大帅,葛勒王子求见。”南霁云没有离开帅府,他担心张瑄的安危,亲率数百神策军护卫在帅府之中,寸步不离。
“让他进来。”张瑄笑了笑道,起身迎接葛勒。
“大帅!”葛勒神色复杂地草草拱手,然后望着张瑄。
“葛勒王兄请坐。”张瑄摆了摆手道,“坐下说话,稍安勿躁。”
葛勒这才坐下,犹豫了片刻才压低声音道,“你当真要辞官退隐?你可要想清楚,若是你丢了兵权,皇帝要向你下手,可就容易多了。”
“现在机会难得,何不……”葛勒奋力挥了挥手,“既然皇帝不仁,你又何必如此忠诚于他?”
“以王兄之见,我应该怎么做呢?现在就号令三军宣布起兵反唐?或者,与安禄山同流合污,祸乱天下?”
“这个时候,我若是与朝廷决裂,必为安禄山所乘。到了那个时候,我两面受敌,也难成气候。”张瑄轻轻道。
葛勒皱了皱眉,又道,“纵然时机不成熟,也不必上表辞官吧?你这样一来,正中了人家的下怀,我看大唐皇帝肯定会顺水推舟,夺了你的兵权!”
张瑄微微一笑,笑而不语。
葛勒深深望着张瑄,突然眼前一亮,“难道,你不过是虚张声势?”
张瑄还是笑而不语。
正如葛勒所猜测的那样,张瑄虽然说是上表奏请辞官,但其实他并没有真正上表,他想做的,不过是营造舆论氛围,同时借此进行试探。
试探封常清、郭子仪等大将的态度,同时察视三军将士的军心所向。
正在这时,帅府之外传来轰轰烈烈的嘈杂声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