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战力。
当然了,虽说我还可以赶在下雪之前,再加一把力完全将这个后百济国赶尽杀绝;但是这么做固然是痛快一时了,但却并不符合淮镇在后续的利益诉求;一旦没有了外部的威胁和由头,淮镇这次出兵的价值和意义,也将很快不复存在了。
毕竟,我可不是兴师动众派兵跨海过来,纯粹为了发扬风格善事和履行国际主义义务的。有一致敌人的存在,才有妥协和团结的继续基础。
剩下的就是后续战果和权益的瓜分,以及各种善后处置的交涉与谈判了,比如对于新获得地盘中所属人民的编管和屯垦安置。
由于战后的利益划分当中,与京畿道为首实力相对完好北方诸侯的矛盾和压力下,让南方那些邀约和追随过淮军作战的残余诸侯们,本能的进行了抱团。
由此赵隆为首的东征将官,也获得了一个比原本全罗道藩家联盟规模更大的,继续由淮军负责协调和裁断,并提供相应武力保障和威慑下的,所谓新罗南五道残存的二十六家诸侯,所组成的互助同盟。
当然了说是互助同盟,其实还是在淮镇的主导下,维持一支择选各家藩兵中的精干健儿组成,由淮镇派遣军官和士官为骨干进行训练和装备,上万规模的常备武装作为日常机动和应急的力量;
而按照盟约,所属诸侯们将各自领地内的收益,拿出两三成到五成不等,以金钱或是实物收成乃至特产的形式,来提供给同盟作为维持所费,也等于是向淮镇输款纳贡而换取保护的代价。
因为经过了后百济国之乱后,大多数幸存下来的地方诸侯领下,可谓是相当贫弱和空虚,就算他们通过淮军地武力仲裁和分配酬功,瓜分和吞并不少那些家系断绝或是卷入叛乱的“无主之地”,而获得更多的地盘和人口,但也是急待休养生息和解除军役来获得更多劳动人口。
而淮镇也在新罗南方诸道,通过土地置换和有目的的强制人口迁移,得到了从全罗道、庆尚道道江原道,沿海的连成一片的平原地带,大概十五个小郡的地盘。
目前被按照地理走势和城邑分布,在全罗道以外暂时划成四个权设的大州,进行直接管理和屯垦。这时候,通过击败后百济国,所俘获的弥勒教信众和解放的大量被裹挟人口,就得以派上用场了;
再加上,后来报复和惩罚性得从北方诸侯的领地上,以通敌和协从叛乱为由所挟带回来的大批青壮年,其中也有很大一部分通过交易和土地置换,落到了东征军的支配下。
因此,这权设的四州之地并不缺乏人口和劳力,剩下的问题就是如何保证他们大多数人,能够活着度过这个冬天了。
因此,为了降低新占地盘内的压力,除了追加一笔六万石粮食和其他物资过去之外;这些新罗人其中很大一部分都将分批渡海,送到相对温暖一些的淮东境内充作官奴,再按照惯例编配在各个屯垦区内进行编管劳役和日常改造。日后再择捡表现好的重新填充回去。
但是令人出乎意料的是,这些形形色色的新罗人在接下来的编派和安置当中,大都表现的很是顺服和耐受的态度,根本就没有多少国内那些流民中,常见狗皮倒灶的是非和争端。
显然,作为愚昧盲信难教化著称的新罗土人,他们显然很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在亲眼目睹一惯坚信的弥勒教及其神乎其神的光环,被枪炮从精神和肉体上碾为扉粉之后,就迅速转变成对使用火器的淮军,各种无限的膜拜和由衷的服从意识了。
因此,维持他们生存下去的消耗和需求,甚至比中原大地上的流民还要少一些。也多少造成了那些新来流民的压力和竞争意识,这就是后话了。
但是不管怎么说,第二批南下的船团已经在最短的时间内编组完成了;二十条各式功能的千料海船;包括海兵队、骠骑、猎骑、车军等加强过的三个主战营。
与此同时,我也可以考虑见上一见来自岭外的某个人了。
第998章 跌宕(三)
原野之中的秋操声还在轰然继续着。
而我却不得不有些百无聊赖的,听着自称是新朝通政司左使的来人站在我面前,声色俱全的痛陈厉害。
他约莫四十多出头,生的是一副精明干练外貌而老于城府的气度,说起话语来也是颇为煽动性和感染力的。
“如今正是天大的机缘和变局啊……”
“国朝的人怨都归于幕府,而天子始终品德无暇……”
“因此只要能大政夺还之后,自然是重聚人心。而励精图治了。”
“这对大帅亦是天大的好处……”
“不但可以光复家名,洗刷启年公当年的……”
“还能为宗藩之表率……”
“……”
虽然对方还在口如悬河的夸夸其谈,说实话,我已经很有些失望和不屑了。
阿萌的兄长之死实在太不值得了,就因为这些猪队友一般的存在,反衬出来的只有黯淡无光的前景和未来……
而这些读作正定党人,实为保皇派沿袭下来的这些残余力量都是什么货色啊,眼里只有夺取政权之后的各种好处和便利。
却从来不谈也说不出来,如何进行政权和组织上的建设,如何平稳的过渡权力和保证中枢的权威,更别说解决眼下一连串社会问题和矛盾的决心或是腹案。
连个长远规划都莫有,只有模糊的憧憬和理想而已,以及一厢情愿的干劲和莫名其妙的信心。
好像推翻了幕府的管领之后,就可以将国超内外积累下来的一切问题迎刃而解了,这种天真和幼稚,我建制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难怪幕府一直以来并不把他们当回事。而始终将其针对的重要性,也一只排在那些朝野非法势力和反对派的最末。
“此乃天子亲封的敕书……”
“无论是东海社的船运,汇源号在岭外的专营……”
“也无需贵部如何动作,只消做出声援朝庭的态势就好……”
“将来无论是列土封疆,诸侯一邦,或又是叙功论赏,登阁拜相,自当是贵不可言呼……”
好吧,我终于听到了有点实质性的东西,稍稍打起精神来做出一副有点感兴趣的样子。至少,我还要和他虚以委蛇几天时间,直到我南下的船团有所消息回复,才能决定如何处置他。
然后作为两手准备,设统调和马统调也在背后深挖,他这一路过来的背景被线索;
毕竟,虽然在南边已经乱成了一片,但是能够穿过名义上还在江宁方面控制下的势力范围,而及时出现在我的面前,显然是处心积虑的事先准备好的手段了。
而这个线索,现在又再次隐隐指向了东海社,这真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啊,怎么什么事情都能牵扯到这个庞大的半官方组织的身影呢。
“夷州也生变了……”
第二天,我就得到另一个意外的消息,却是第二批南下的加强船团,到了外海半途突然紧急反馈回来的。
原因是他们在南下为数不多的,几个可以视为淮军实质控制下可靠据点和安全区,的港口驻泊地和中转点之一,夷州桃山港进行整备和补给的时候,却遇到了当地驻留粮台大使郑艇的求援和通告。
就在多日之前,有一只规模不等却装备精良的人马,在夷州南端登岸后一路攻城掠地,而迅速在里应外合的配合下,镇压和控制了当地的数家分藩;而他们打出来的旗号居然是四大公室之一的澄海公家。
因此,夷州地方上一片哗然大惊,澄海家虽然一度是东海三藩的总管领,也是如今夷州藩名分上的宗藩上家,但是实际上管领夷州已经好几十年前的事情;因此,在地方上也是反响不一的。
再加上海峡对岸的闽地已经大都沦陷,一时半会主持东南的江宁行在和相应的水师,也是一时半会没法顾及的上这里了。
但是相对已经是各种牵扯自顾无暇的江宁方面,由此受到影响和波及更大的则是我控制下的淮镇。
要知道,夷州一直都是淮镇所经营的,南北海域大三角贸易的重要节点和中转地;而夷州本地相对丰富而稳定的产出和资源,也是一贯被当作大后方来经营和渗透的重要理由。
同样的,淮镇的老兵安置地和荣军疗养所在,也是部分预期规划在夷州地方上。更糟糕的是南北之间的航线和传讯往来,还有派往岭外先遣部队的后路,也由此被截断的风险;
因此,这一乱起来那就不免牵连甚广了。但正所谓风险之中也蕴含着机遇和变数;
这显然也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如果对应的当并且能够及时掌握事态的话;就可以成为全面插手和武力介入夷州藩五府十六州,而将其大部纳入实际控制当中的理由和借口。
毕竟,我也是国朝亲封的副管领兼善后处置事宜大使,拥有与之对抗的身份和地位;
而作为承平日久的夷州各藩,领下藩兵,或又是那些地方上乡勇、团结兵的战斗力,除了用来监管和镇压藩奴之外,其他方面简直可以忽略不计了;倒是那些形形色色长短期受雇于各藩,而相对经验丰富的东海义从们,或许还有些棘手和麻烦。
因此以现今淮军的体量,全面压制和介入夷州藩从来就不是问题,缺乏的只是大义和名分上的理由。现在,显然这个理由自己送到了我的面前。
只是前后几次分兵之后,我手中可以运用的实际军力,也变得紧巴巴起来;虽然境内还有五只军序约八万多名军额,但是经过北伐之后的损耗之后,实际的在编率大概只剩下差不多六万左右;
其中守捉军大部随赵隆东征去了新罗之地,模范后军和前军都缺损的厉害,现有编制以补充的新兵居多,实在不敢放心用在一些特殊用途上。
剩下两个军序的部队一方面要支持对河北的压制,对海对面那几片飞地经营和维持,另一方面要聚集在沿淮,以对应南方的变局。
而我直属部队的衙前兵和左右虞侯军,也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