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高建国、李明和王和等人,与根据地的万余名流民一起欣赏了将近三个小时的演出。根据地歌舞团表演了一个个精心排练的短剧小品、合唱舞蹈、哑剧戏曲等节目。当然,也有山西当地的传统曲艺和民歌,但都经过改编和加工,内容也加入了新的东西。
这些节目的内容,都是根据地政工小组,精心研究和制定的。主要包括两个中心主题,一个是反应这个时代的黑暗社会现象,再就是反应只有远东公司,才能让广大流民在这个人吃人的社会,过上好日子。
所有节目采用的都是活生生的社会题材,比如崇祯大旱遍地饿殍,流民们举家逃荒,最后被远东公司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在根据地过上了幸福生活。还有反应大明各地的土豪劣绅鱼肉乡里,欺凌弱小,贫苦的农民,被当地的士绅地主逼迫的卖房卖地,卖儿卖女,生活陷入了极度的困境。
虽然根据地歌舞团的演员们都没有什么艺术天赋,表演的这些节目也不精彩,演出的过程中错乱不断,漏洞百出。所有的节目都充满了明显的宣传色彩,一点也不精致,道具都很简单。演员大多数是十几岁的少年,而且都是山西的本地人。但是流民们由于全神贯注于剧中的思想,就把这一点完全给忘记了。
这个时代的娱乐节目,都是那些腐朽的传统戏曲,表达的大多是那种没有意义的历史故事。而根据地歌舞团表演的这些节目,都是根据地所有流民亲身经历过的事情,所以流民们看过之后,迅速的被节目代入,也被深深的感染了。
整场演出深受根据地的广大流民的欢迎。各种极其新颖的表演方式,在这个时代流民们看来,却是非常的好看。参加汇报演出的演员们也非常激动,表演起来非常的卖力。
流民们冒着严寒,在露天剧场里兴奋的观看着各种节目,整个露天剧场里不时发出一阵阵掌声和喝彩声,其间看得入迷,还爆发处一阵阵的喝骂声,甚至有的流民还被节目触动,嚎啕大哭了起来。
对流民们来说,这场演出不是政治宣传,而是深刻的真理。远东公司迫切的宣传目标,始终是要唤起大明的亿万百姓,同儒道两教的胆小怕事、消极无为、静止不变的思想作斗争。让他们坚信,只有远东公司建立的新社会,才能让他们过上好日子。
在这个时代,可能没有比这种表演形式,更震撼、更有力的宣传武器了。整场演出不断地改换节目,许多政治、经济、社会上的反应的问题,都被改编成了节目的内容。如果单纯的喊口号,流民们是不易轻信的,而根据地歌舞团用流民所容易理解的表演方式表现了出来,瞬间就深深的震撼了在场的所有人。
将近三个小时的演出结束了,观看节目的流民都觉得意犹未尽。大家在凛冽的寒冬里,拼命的鼓掌,掌声持续了十几分钟。所有流民的情绪都极为亢奋,心里也是激动无比。
马庆带领根据地的政工小组,趁此机会,也都纷纷扯着嗓子高声喊道:“打倒土豪劣绅……吕梁山根据地万岁……远东公司万岁……”
情绪一直压抑着的流民们,也终于有了个宣泄的途径,都开始扯着嗓子高声的跟着嘶吼了起来。万余人的嘶吼声震撼天地,这个声音在漆黑的夜空里传播,很远的地方都听得见。
考察组在根据地考察了一天,对根据地的新面貌都印象深刻。在条件如此艰苦,人员和物资如此紧张的情况下,能把吕梁山根据地搞成这样的程度,说明李明他们做了很多的工作。
高建国回过头,对身后的众人笑道:“我们这回算是开眼界了,这里是穷山恶水啊。能在这样的环境,把吕梁山根据地建设成今天这个样子,看来他们付出了很多啊。”
王和也点了点头,笑着说道:“尤其是根据地广大流民的精神面貌都非常好,这说明根据地的思想教育工作做到了实处。我能感觉到,根据地的广大流民对我们远东有着深深的归属感。吕梁山根据地能在几个月的时间,就做到这一点,确实是一个奇迹。”
他说完就转过头对李明说道:“李明,回公司之前,你要做一个总结报告,把吕梁山根据地的情况详细的归纳一番。你么很多工作方法,非常值得公司借鉴。”
旁边的石明峰感慨地说道:“昨天的根据地的汇报演出,我看了以后非常的震撼。你们根据地的歌舞团,在条件如此艰苦的情况下,能奉献出一场如此精彩的演出,真是让我们汗颜啊。”
第814章 李山河
李三娃和李庆奎叔侄俩,因为参军早,又都参加了山西游击支队的所有战斗。如今他们都已经是支队的士官班长了。
尤其是李三娃,因为曾经跟村子里的秀才念过几天私塾,而且人还聪明,所以他在扫盲班的表现极为突出。后来还成为了排里的文化教员。
根据地的流民大批涌入以后,他还在流民冬训期间,作为流民扫盲班的教员,和其他几名教员一起,为一个大队的流民进行扫盲。
现在李三娃已经再也不是那个懦弱的胆小鬼了,整个人都自信了很多。而且还做过流民冬训的教官。因为工作能力突出,已经被支队教导连列为重点培养对象,未来将会成为支队的基层骨干。
他二叔李庆奎也因为作战勇敢和训练成绩优异,早早的进了支队教导连培训,如今已经开始作为代理副排长,主持排里的日常训练工作。
因为山西游击支队的训练任务很重,支队的基层骨干还要轮流被抽调到各个流民大队,所以他们叔侄俩一个月都难得见上一面。
今天正好两人都赶上了假期,李三娃就来到了二叔的营地,和多日未见的二叔见上一面。对于全家逃荒以来,一路上死死的护着自己的二叔,李三娃一直心存感激。
若是换了个人,真饿极了,为了活命没准能把自己侄子卖给“菜人”贩子。这样事情在山西各地屡见不鲜,连自己的老婆和孩子都能卖掉,何况是自己侄子了。
李三娃进了二叔的军营,一路上和几个二叔的战友打着招呼,然后就走进了二叔的窑洞。可是刚一走进去,他就发现窑洞里的气氛变得不同以往。
二叔和一帮官兵正襟危坐在通铺上,正在和几名首长聊天呢。这几名首长他从来没有见过。一个个的虽然面色温和,但却散发着慑人的气势。
李庆奎看到了他大侄子进了窑洞,一个劲儿的给他打眼色。怎奈李三娃早就被吓蒙了,呆滞的站在那里,不知如何是好了。
窑洞里的几名首长,看到了李三娃自打进了屋,就保持着标准的立正姿势,不由得都笑了起来。为首的那名年岁较大的首长,冲着李三娃招了下手,微笑着说道:“不用那么紧张,来……过来坐……”
李三娃战战兢兢的走了过去,在通铺上搭了半个屁股,也是一副正襟危坐的样子。旁边李庆奎的营长,为几位首长介绍道:“司令员,这是副排长李庆奎的侄子,他们爷俩一起参的军,别看他岁数不大,可也参加了我们游击支队所有的战斗,而且非常的勇敢。训练成绩也不错,在扫盲班表现出色,现在是他们排的文化教员。”
几名首长一听,顿时来了兴致。
“哦……没想到这个半大小子,很不简单吗。哈哈……”为首的那名首长哈哈大笑着说道。
窑洞里的人听了,也都跟着笑了起来。
李三娃听到营长说到司令员的时候,瞬间就懵了。他现在已经知道司令员是什么官,那可是和他们根据地主席一样大的官啊。所以他也越发的紧张了起来,脸色涨红,手脚都不知道往哪里放了。
那名首长看到李三娃紧张的样子,就打趣道:“小子,别紧张,你今年也就十几岁吧,打仗的时候害怕吗?”
李三娃听到首长的问话,一时间不知道怎么回答。直到旁边的一名战士,用手捅了他一下,他才反应过来,马上站了起来,下意识的大声说道:“报告首长,我当时吓坏了……”
对面通铺上坐着的李庆奎听了大侄子的话,差点跳起来一脚踹过去,你特么傻啊。你就不会说你不怕啊,这可好,弄得跟一个窝囊废似的。
李三娃早就懵逼了,说完也后悔了,觉得特丢人。那名首长倒是没有责怪他,而是继续冲他问道:“你那么害怕,打仗的时候,没哭鼻子吧……”
听了首长的话,李三娃总算是好了些,至少没有刚才那么紧张了。他想了下道:“报告首长,二叔说了,这个狗日的世道,不拼命就得饿死。我们一家从老家逃荒出来,我爹我娘,还有我奶奶都饿死了,若不是二叔一路死死的护着我,我也饿死了……”
说到这里,李三娃的眼睛红了,有点哽咽的说不下去了。大家听了他的话,都沉默了。对面坐着的李庆奎眼睛也红了,这一路他们爷俩可遭老了罪了,若不是远东收留了他们,最后也熬不过这个冬天。
李三娃深吸了一口气,又接着说道:“我们跟着一伙流民四处抢粮,二叔他天天宁可饿着肚子,也要把自己的口粮省下来给我吃。后来我们加入了支队,第一仗打围子的那次,我真怕的要命,好几次都想转身跑了。可是我看到二叔上了围子,被几个乡丁围住了,我当时也不知道怎么了,一下子什么也不怕了,只想冲过去和那帮家伙拼命,后来……后来就再也不怕了。”
那名首长满脸沉重的点了点头,然后说道:“李三娃这个名字,虽说是你爹娘给起的,但是你小子以后跟着我们远东,没准能当大官,再叫这个名字,就显得没气势了。我帮你起个名字吧,以后三娃也不用改,就当你的小名。你看怎么样……”
李三娃顿时就愣住了,还没等他说话呢,对面的李庆奎突然站了起来,急着说道:“报告首长,他爹当年给他起的这个名,就为了图个贱名好养活。您为他起名字,是我们老李家几辈子修来的福分,我是他二叔,他爹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