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从他还未登基之前起,他就开始用尽一切力量去守护自己的权力,一旦权力宝座被人夺走,也就同时意味着他生命的终结。因为皇帝这种稀缺产品在一个统一的时代有且只能有一个,另一个上台的话,如今的自己就会彻底的被抹杀掉。
朱允炆开始意识到,自己最大的错误在于太过天真。因为朱棣从起兵靖难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决定了两个人的命运,不只是背负着反贼名声的朱棣没有回头路,其实自己也没有了,因为自古以来权力斗争都只能有一个获胜者,绝没有握手言和这种可能。
朱允炆颓然的坐在龙椅上,朱棣已经兵临城下,自己再无退路,只能听天由命了。
朱棣在回绝了朱允炆的求和后,发动了最后的进攻。他陈兵浦子口,准备从这里渡江攻击京城,而他没有料到的是,在这眼看着胜利的时刻竟然遇到了顽强的抵抗。
前来阻拦朱棣的是徐辉祖,他率领防守京城一带的南军做出了殊死的抵抗,并且他的抵抗确实为朱允炆挡住了朱棣的脚步。
徐辉祖确实不愧是徐达的儿子,他在最后关头也没有放弃希望,而是选择了顽强的抵抗下去。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忠诚,可以说无愧于自己中山王徐达后人的身份。
徐辉祖的抵抗为朱允炆带来了最后的希望,因为北军确实也已经到了强弩之末,虽然一路打过来他们是胜利者,但此时也已经是精疲力尽了。
朱棣虽然很想一口气攻下京城,但却好像事与愿违。徐辉祖率领着准备背水一战的南军做出了最顽强的抵抗,自己若是不能再加强一些兵力的话,恐怕就会是一场恶战。
关键时刻,叶羽提出在浦子口休整,然后和朱棣合计着调兵支援的事情。
与此同时,朱棣借着这个空档写了一封信,飞鸽传书到了山东济南陌石山庄中。
夜殇接到飞鸽传书后,就叫来了楚信和杨清商量事情,商议一番之后,三人决定准备一下立刻启程。
夜殇的行李是墨瑶亲自收拾的,在房中看着忙前忙后的墨瑶,夜殇说道:“不用太麻烦,而且,恐怕很快我们就都要搬到京城去了。”
墨瑶手中的动作停滞了一下,她没有回头,轻声问:“要搬去京城么?我觉得这里挺好的。风景又好,又远离那些烦人的事情……京城的话……总觉得……”
墨瑶对京城有着难以言喻的抵触情绪,夜殇是知道这点的。
“虽说已经基本成功了一半了,但距离我的目标还差很多。”夜殇只是这样解释道。
墨瑶沉默了,因为她心里清楚,夜殇的最终目的是为蓝家平反,辅佐朱棣登上皇位只是达到这个目的的一个手段罢了。墨瑶无法阻拦夜殇,也不会阻拦他,因为她自己心里十分清楚,夜殇的这个愿望也是他们所有人的愿望。
“等到蓝家平反之后,我们再回这里吧,如果你喜欢的话。”夜殇这样对墨瑶说着。
墨瑶回头看向她,似乎是想确认她话中的真实性。
夜殇笑了笑,说:“我也很喜欢这里,大哥清弟还有何兄他们,似乎都很喜欢这里,所以等京城的事情都解决后,我们再回来吧。”
墨瑶露出开心的笑,冲她点了点头,似乎是正式许下了这个承诺一般。
夜殇最近心情似乎很好,至少不会像从前一样动不动就露出疲惫的神情,大概是因为靖难的结局已经显而易见了吧。
燕王朱棣屯兵浦子口,随时准备渡江,攻下京城也是指日可待的事情。此时夜殇接到燕王的来信,怕是有什么秘密任务要交给她去办了。这次不同每次,墨瑶能够感觉的出来,因为去执行任务的人,是楚信、杨清以及夜殇本人。由此可见,这一定不会是普通的事情。
在一切准备妥当之后,夜殇带着楚信杨清踏上了去京城的路。
已经过了几年了?夜殇几乎已经不记得自己有几年没有进过京城了。那个地方,对她来说的意义太不寻常,她曾在那里得到过一切,也在那里失去了所有,那里曾经是她热爱的家,也是她敬爱的父亲身首异处的地方。
夜殇说不清自己对于京城的想法,也许没有墨瑶那样厌恶,但这种复杂难言的感情也足以让她在入京之前从心底生出许多忐忑之意。
第二百九十六章 破城之时()
徐辉祖依然在同朱棣做着最后的抵抗,他的抵抗也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朱棣的军队经过长期的征战也总算到达了极点,士兵们十分疲劳。
眼前就是岌岌可危的京城,再咬牙坚持坚持胜利就是属于自己的,所以朱棣没有选择退兵,只是在浦子口一带屯兵休整。反正他现在粮草军需充足的很,不怕跟徐辉祖耗下去。
朱棣虽然按兵不动,但他可不是真的干耗时间,他一刻都没闲着的为攻破京城做着周密的准备工作。
比如,写密旨给陌石山庄的夜殇,让她火速进行最后的行动。
比如,立刻传令给在附近的待机部队前来汇合准备向京城发起最后的冲击。
再比如,叶羽又在关键时刻给他出了个主意,让他修书一封送到京城里,交给那个人,一定会在此战最后关键的时刻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于是,在经过了半个多月的准备后,朱棣再次列阵待发,准备开始他向京城的最后一次冲击。
徐辉祖在浦子口摆下阵型迎击朱棣的大军,他觉得仅仅只是休整了一段时间而已,朱棣的军队应该还没有完全恢复战力才对。
但是,徐辉祖料错了,北军已经恢复了最佳的状态他们这次渡江,是抱着不成功便成仁的决心的。
要问为什么北军突然有了这么强的战斗力,那是因为朱棣半月前写信调来的部队赶到了。
带兵赶过来支援的人,是燕王次子朱高煦。
由于朱高炽身为世子,被朱棣委任了固守大本营北平的任务,所以能够最快赶过来的人只剩朱高煦。
朱高煦自有喜欢舞刀弄枪,性情颇有些像他的父亲朱棣,所以朱棣对他本就极是疼爱和信任,这次看到他第一个赶到支援自己,自然更是开心。
朱高煦的及时赶到使得北军如虎添翼,终于将状态调整到最好的时候。
朱棣看着身后的军队,一股激动的感情自心底升起,他再次询问率部的众将是否一切准备就绪。
此时,自靖难起跟随在朱棣身边的将领还剩下丘福、朱能、岚琴等人,他们全都集中在朱棣身边,等待着最后冲击的命令。
朱棣带领着最佳状态的北军开始渡江,向对岸的徐辉祖发起了进攻,新加入的生力军朱高煦部表现的十分积极,而作为燕王次子的朱高煦本人也是极其卖命,因为眼看江山就要打下来了,而自己即将从燕王之子升级为皇子,而且还是极有可能成为未来江山之主的皇子。
朱棣的儿子不多,活下来序齿的只有世子朱高炽,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而这其中军功最大的人要算朱高煦了,所以他十分有信心,未来自己可以成为皇位的有力竞争者。
所以这次渡江战役中,朱高煦表现的极其优秀,而他身先士卒的表现也确实给他的父亲留下了极佳的印象。
为此,北军大破徐辉祖的南军时,朱棣十分高兴的表扬了朱高煦,并且拍着朱高煦的肩膀说:“北平有世子防守,而你伴随我身边攻陷京城,你们兄弟二人表现的很好。这次攻破南军有你跟在我身边,也让我觉得安心多了。”
事实上,朱棣说这话纯粹只是想表扬一下自己这个儿子,也是趁着大战取得胜利表达了自己开心的情绪。然而,却让朱高煦误会了。
朱高煦从朱棣的这句话里,听出了将储位传给自己的错误信息,这直接导致,未来的朱高煦事事以夺取皇位为最优先选择。
当然,这都是后话了,总之目前形势还是一片大好,北军顺利击溃徐辉祖的军队,击溃了南军最后一道防线,屯兵京城之下。
北军刚刚到达京城,朱棣便下达了将京城团团围住的命令,他并不准备立刻展开攻击,因为虽然只剩这最后一步,但却没有想象中的容易。此时的京城城墙是明朝最坚固的城墙,而且城内还有几万禁军,若要真的攻下京城并非易事。
而皇城内的朱允炆则彻底绝望了,他颓然坐在龙椅上,一言不发。
留在他身边的,只剩下一个方孝孺而已。
朱允炆在最后关头拒绝了南逃的提议,选择听从方孝孺的意见留在京城。
“方爱卿,若是连京城也守不住了,朕该怎么办?”
方孝孺虽然是个书生,但他却十分有气节,还是个硬汉。于是当他面对皇帝提出的这个问题后,一字一字坚定的说道:“即使守不住城池,皇帝陛下为江山社稷而死,也是理所应当之事。”
朱允炆怔怔看着站在殿中的这唯一一位臣子,方孝孺虽然是书生,一生未经历过战场的烽火,但濒死之际却有这样铮铮傲骨,确实是让人打从心底生出许多敬佩之意。
朱允炆闭上眼睛,靠坐在龙椅上,听天由命吧。
事到如今,除了听天由命,还能做什么呢?
方孝孺却依然有些信心,他坚信着凭京城的坚固,再加上禁军的守卫,朱棣一定不会轻易攻下城池,而到时就有可能等到勤王的援军。
方孝孺的算盘打得不错,不过他还是太天真了。他不了解朱棣,更不了解跟在朱棣身边的叶羽。如果他了解他们,就不会有这样天真的想法了。
因为作为北军军师的叶羽给朱棣出了靖难之战中最后一个计策,也是决定性的计策。
“兵临城下之时,殿下不必大张旗鼓的进攻,只需要在城外布阵将京城团团围住即可。剩下的事,殿下那封信自然会起到该起到的作用。”
朱棣明白叶羽的意思,因为那封信正好是他自己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