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狼骑-第34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施大勇能够给他500幅棉甲很是不错了,别看八旗这几年日子过得滋润,但偏在棉甲这方面十分的短缺,以前每次战后各旗都要派人在战场上回收尸体身上的甲具的,不论敌我双方,可见棉甲对金军有多么重要,就是现在,各旗也有很多不披甲的旗丁随军征战,若是能抢到披甲,那就是披甲战兵一员,仅次于各旗旗主亲兵摆牙喇的存在。

    莽古尔泰也不是不懂事的人,眼下双方合作要去攻打沈阳,自然不会小家子气,为这500幅棉甲和明军发生什么不快,当下也没有二话,命令额必伦和催达等人立即去征组旗丁,准备明日随明军出发。

    莽古尔泰要率部随大军攻打沈阳,这辽阳城的防务自然就由明军接管了,根据鞍山条约规定,大勇允许辽阳城内愿意随莽古尔泰归民的旗人迁往辽南,大明可将辽南任意一城暂拨给莽古尔泰驻守。等到莽古尔泰觐见过大明天子之后再由朝廷决定他们的驻守之地。'

    莽古尔泰对这任意一城的选择没有出大勇意外,他选的是金州,在他说出地点前,大勇曾点出可将沈阳或者辽阳交还给莽古尔泰,但不管是莽古尔泰还是他的部下们,都不约而同的拒绝了这两座城。

    他们心中如何想,大勇也能猜出,非是知道明军就是拿下沈阳也不可能固守住,毕竟明军此次来犯虽是声势浩大,但却从来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更没有和八旗主力交战过,完全就是一场偷袭式的战争。明军急不可耐要打下沈阳更多的是政治意义,而非军事意义。莽古尔泰认定明军拿下沈阳后只会将沈阳付之一炬,然后火速撤退至辽南,绝不会真傻到要长久驻守。若明军真这样做了,洪太回师的八旗主力可以轻而易举的将他们撕碎,就算他们有沈阳坚城依靠,在断绝粮道和援军的情况下,下场就和困守大凌河城的祖大寿一样凄惨。

    八旗野战敌的这一神话,至今仍还没有被任何一支军队打破。去年的锦州之战完全是一场拿己方之短去碰己方之长的战斗,并不能代表八旗军的真实战力。莽古尔泰好不容易从沈阳逃出性命来,又怎肯将性命寄存在一座注定守不住的孤城里。

    莽古尔泰坚持要金州,大勇自然也不会反对,当下笑着答应下来,要莽古尔泰立即安排部众南迁,他则要准备北上事宜。

    出征前,莽古尔泰提出要由施大勇杀白马盟誓,大勇不加思索应了,盟誓之后,点起兵马便向沈阳进发。莽古尔泰和他新收纳的1600旗兵走在大军的最前面,打出的旗帜赫然也是“金”,只不过颜色却是他的本旗正蓝旗色。

第四百一十二章 辽阳迁移() 
辽阳城的汉人不少,人数比旗人多得多,有近四万多人生活在城中,其中一大半被旗人充为阿哈奴才,并没有明军降卒出身,也没有从关内掳来的汉人,而是辽东本生本长的汉民。其中原辽阳城汉民占了一半,另外一些则是各地相继迁移过来的汉民。这些汉民除了极少数在旗人府上充奴外,大部分都是在辽阳周围的旗庄堡子种地,这便使得辽阳城的粮食产量位居辽南之首,金军每次大举出征前,从辽阳城调粮是必演一幕。

    济尔哈朗为人也不甚残暴,对旗下汉民还算照顾,故而辽阳城的汉民日子过得也算不错,有不少汉人在为主子服务了十多年后被抬举入汉军旗,对金国的认同也比其他地方要强得多,若不是明军不许汉人北上,怕那北逃的队伍人数要多上一大批来。

    另外,和其他地方不同,辽阳城还有相当数量的汉人从事着商贸生意,城中的商铺开了不少,但一例外,每家商号的背后都站着八旗的一个权贵。

    这些商号存在的最大意义便是为金人赚取足够的钱粮及取得他们所需要的战略物资,除此之外,也经营着一些旗人所需的生活必备品乃至一些奢侈品。货物种类五花八门,甚至还有江南的货物,让人有种以为此地非敌境而是大明境内的错觉。

    这些个商人是如何和大明商人联系,又通过何种方式将大明严禁的盐铁军备等物资运到金国,大勇没有兴趣知道,也不想知道。这些人按照“九品汉奸制”的规定都是属七品的汉奸,不仅要抄家,直系血亲中的男丁更是要被斩断一臂。

    保守估计,这等忘祖背宗的商人加上那些为旗人效命的汉军旗军官、笔贴式、庄头、文书等等足有一千之数,再算上和他们的家属,屠刀一旦挥下,至少要有五千人头落地。

    对这些个败类,大勇是很想立即清洗掉的,但他没有立即痛下杀手,因为在没有夺取沈阳前,他需要一个稳定的辽阳,况且按鞍山条约规定,明军不能在辽阳城内进行屠杀,所以大勇就是再想将那些汉人败类杀掉,也不能不暂时咽下这口恶气。

    因鞍山条约,辽阳城中不论旗人还是汉人,只要是愿意跟随莽古尔泰的,明军都不得干涉他们,所以在没有拿下沈阳前,大勇老实的执行条约,给自己树立了一个重诺守信的形象。至于拿下沈阳后,这些人会是什么样的命运,大抵参见宋庆在盖州所为便可一目了然了。

    不是不想杀,而是暂时腾不出手来而已。'

    为了安抚这数万汉人,明军甚至没有将那些商人的货物充公,只是让他们尽快收拾好,随愿意跟随莽古尔泰的旗人往金州迁移。辽阳守将步兵左营千户宋金刚对迁移令执行得很积极也很彻底,大军刚刚出发,他就着手开始迁移了。为了迁移能够顺利,莽古尔泰也留下崔达配合宋金刚,现在不管是旗人还是汉人,只要是愿意跟随自己的,都是将来东山再起的力量,故而对这几万汉人是否能及时迁到金州,莽古尔泰比施大勇要着急得多。

    并不是每个汉人都甘愿继续充当金人的奴隶的,在迁移令下发后,有不少汉人便要求自愿归明,直接提出他们不想去金州,而是愿意回大明境内。这个要求,宋金刚暂时不能满足他们,但也没把话说死,只说等到了金州上面自会安排他们。

    也有一些汉人不愿离开辽阳,对他们来说,明军也好,金军也好,总是要人种地的,他们不可能只要一座空城,因此留在这里,明军胜也罢,金军胜也好,总是用得着他们的。

    一些汉人更是以为他们只要坚持留在辽阳,那么等金军再来时会对他们更加善待。毕竟,那位嗜好屠杀汉人,不拿汉人当人看的老汗已经死了,现在的大金可汗对汉人可好得很。如果他们能够不畏明军逼迫留在辽阳,说不得大金从此就将他们视为真正的大金子民,给他们抬旗了。

    这等不切实际的想法在宋金刚才露出一点獠牙的时候便消失得影踪,三百多颗人头让这些心向金国的汉民意识到,出现在他们面前的明军可不是什么讲究仁义之道的王师,而是一支杀人杀出性子的凶神恶煞。在脑袋落地的那刻,他们才想到先前在城中广为传播的有关明军吃人的传说。

    愚蠢的汉人找死,崔达自然不会为他们出头,对这些心向洪太的汉人,崔达也是巴不得他们统统死光,为此,他还特意派人协助宋金刚,为的就是能让盟军对他们高看一眼。

    屠刀的效果实在是太好,很快,整个辽阳城便都动了起来,大车小车开始往南边奔去。迁移令来得快,各项准备都没有到位,一路上冻饿死不少人,好在鞍山和复州、盖州方面的明军很快做出反应,沿途设置了不少粮食供应点,也尽可能的提供缴获到的棉衣等御寒物资,这才保证大部汉人在历经两个月的大迁移中存活下来

    出征那日天气不错,除了冷之外,倒也没什么风。莽古尔泰特意找辽阳城的老旗人问过,数日之内当不会有雪落下,这个消息让大勇心安不少,传令后续赶到辽阳的两个炮兵千户,补充粮草后休整一日后便即刻北上与主力会合,沿途不得耽搁。

    北上明军连同莽古尔泰部近一万人,从辽阳出发起便是旌旗招展,连绵十余里地,声势浩大,让辽阳城的旗人十分咋舌。大勇对外号称此次北征大军有十万雄师,除了九边精兵更有天子亲军,誓捣黄龙,收复沈阳。

    渡海以来的连战连捷让明军上下士气都高昂到极点,恨不得一夜之间就能出现在沈阳城前,然后一鼓作气打下这座金人的都城。受明军士气感染,莽古尔泰部下那1600旗兵也都摩拳擦掌要为大贝勒一报大仇。

    士气高昂,大勇乐于见到,莽古尔泰也是高兴,沈阳不过一座空城,他不信代善能守得住,为了赶在洪太回师之前一举攻占沈阳,莽古尔泰主动提出加快行军速度,并由他亲领所部先行出发,明军只要随后赶上就行。

    这个要求,大勇自然答应下来,他不怕莽古尔泰会一跑不复还,更不信莽古尔泰还会反戈倒投沈阳,笑话,你连辽阳城都献了,这会还有什么后路吗!

    大勇正要答应莽古尔泰率部先走,前面却传来旗兵们的骚动,莽古尔泰见了不由皱眉,派了两个摆牙喇去看看前面发生何事,很快,摆牙喇便来报,说是前面的河滩边发现数以千计的旗人尸体,看模样似乎是从辽阳北返沈阳的旗人

    求红票,求订阅,可爱的读者们,求你们支持骨头。

第四百一十三章 嫁祸他人() 
此处河滩乃太子河一条分流处,不远十里有一处原明军的驿站,当地人称为虎皮驿。努尔哈赤屠杀辽东汉人以前,因这太子河灌溉,虎皮驿周围可是一片良田,现在却是荒芜一片。

    不知是不是当年死在这太子河边的汉人太多,老天爷也发起怒来,使得太子河隔三岔五就要发一次水,将原先的良田淹成荒地,人畜不居。现如今,这河滩上到处都是芦苇枯草,只偶有几只没有渡冬的飞鸟如惊鸿一瞥飞向空中,若是看得仔细,依稀能见到那芦苇荡中竟然还有几只鸟窝。

    莽古尔泰赶到后便看到一片惨状,河滩上倒伏着数的尸体,有男有女、有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