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本固犹豫了下,摇头道:“随园未必会落井下石,但必然不会允许税银始终维系这么低的水准你们若不声势小点,只怕”
“是是是,末将必然告知兄长。”
董一元出了府衙,擦了擦头上的冷汗,心里暗骂,这厮废物一个,收了那么多银子现在要我董家收手?
就算刚才,也没见你拒绝我许诺的厚礼啊!
反正咱们是西北将门,在东南多赚点,说不定哪一日就调回去了,到时候
还在发呆的王本固在心里哀叹,如果自己入浙没有选董家,如果没有收董家厚贿
但这可能吗?
钱渊刻意留下董家这只偷油的硕鼠,就是为了徐阶或者高拱伸进浙江的手即使没有钱塘纵火一事,钱渊也会找机会让王本固和董家搅合在一起。
第九百四十一章 区别
仅仅一日,度日如年的王本固就从洪厚手里接过那份奏折和密信。
小心的查看火漆,拆看验看,王本固终于放下心了,信和奏折能回来,很大程度上意味着随园不会落井下石,看来自己这个浙江巡按还能做下去。
但与此同时,王本固也在心里大骂孙铤这个王八羔子,扯谎扯的都没边了!
什么到了嘉兴,什么说不定到了苏州王本固都懒得去问看起来神色疲倦的亲随,一天就送来了,这说明信和奏折压根就没离开镇海!
“收拾东西,即刻启程回杭州。”王本固向亲随交代了一句,又提笔写了一封信,让人送入京中。
已经很长时间没有送信入京了,唐顺之三日前病重,宁波知府出缺,这样的消息必须立即告知徐阶自从张居正事件后,徐阶的疑心病一日比一日重。
至于镇海事,倒是要用些春秋笔法反正侯汝谅也不敢去告状。
午后,王本固坐着马车离开了府衙,离开了镇海县城,在新城外的客船码头上登上了官船。
回头看去,不过十日光景,从刚开始的踌躇满志,接手后的意气风发,到后来的丧魂落魄,再到今日的黯然离去,王本固心里感慨万分,同时也立下誓言。
今日之仇,来日必报!
一场让人瞠目结舌的变动以外人难以探究内情的方式落下帷幕,金鸡山上的汪直看着官船缓缓向西而去,转头笑道:“方先生,还是你看得准,虽然不知内情,但必是随园后手所至。”
钱锐也有点懵懂,这次是真心不知情,到现在还没和张三碰头呢,只干笑着附和几句。
汪直突然道:“也不知道唐荆川是不是真的病重”
“天晓得真假”钱锐也狐疑起来,唐顺之名扬天下数十年,世间大儒,六艺皆通,更是品行高洁,但毕竟和儿子厮混了几年,也不知道会不会近墨者黑
杭州府钱塘县衙后院。
靠在床头的唐顺之艰难的抬手执笔,可惜手腕颤颤巍巍,始终无法落笔。
一声轻叹后,唐顺之丢开了笔,努力探出胳膊,用手指在砚台上沾了些墨汁,思虑良久后落在了床榻边的白纸上。
“唐爷爷。”门口有女童的小声呼喊声,“喝药好不好?”
“太苦了。”唐顺之笑着招手,“来来来,帮爷爷一个忙。”
女童犹犹豫豫的走进来,放下手中的药碗,小心翼翼的从袖子里掏出一个旧荷包,取出一块蔗糖,“甜的”
“哈哈哈,好孩子。”唐顺之大笑着中带着咳嗽声,“咳咳,来,把这张纸叠起来对对,这样,翻过去,叠起来。”
“桌上那个信封,对对,塞进去,好好,好孩子”
唐顺之接过小小信封,目光中夹杂着复杂的情绪,努力半扭着身躯将信封塞到枕头下。
“荆川公,巡抚来访。”进门的是海瑞,脚下踩着布鞋,鞋边都是黑泥,额上满是汗珠,显然刚才正在下田。
唐顺之微微颔首,靠在床头,目送海瑞带着女儿出去,再看着缓步而来的侯汝谅,“子民畏缩退却?”
“是。”侯汝谅苦笑道:“当年在京曾见识过中麓公的妙手,不意荆川公也下的一手好棋。”
中麓公即嘉靖八年进士李开先,与唐顺之志同道合并列为“嘉靖八子”,象棋、围棋都是国手。
“伯华兄算得上国手,老夫远远不及。”唐顺之轻笑道:“此番也不是老夫筹谋设计。”
短暂的停顿后,唐顺之咳嗽两声,“病重将死,难道有假?”
侯汝谅垂下头去,来之前他已经找过为唐顺之诊治的杭州名医,再次确定奄奄一息,随时都可能撒手人寰。
“再多的事,也管不了。”唐顺之缓缓说:“说是钱展才设计挖坑,但若非王子民太贪,也不至于进退维谷。”
侯汝谅小声辩解道:“董家”
“是啊,董家大肆走私。”唐顺之摇头道:“王子民赴镇海前一日,老夫才得郑开阳实情相告。”
“老夫是真心诚意欲托付子民,展才、和均不以海贸敛财,而王子民”
“可惜了,若王子民清廉如水,无惧无畏,一心为公,此番说不定能抵定大局,将通商事收归朝中。”
“开国近两百载,豪族大户兼并田地从未停止,若不开海,朝中举步维艰,董家大肆走私,致使税银锐减,为此而坏通商事,此国贼也。”
唐顺之喘了几口粗气,笑吟吟看着侯汝谅,“以中丞所见,老夫可需上书朝中?”
“荆川公”侯汝谅登时坐立难安,他自然听得懂这几句话。
董家的确不是什么好东西,但却是徐阶的门人,如果不能将戚继美、侯继高等人调出浙江,董一奎是对抗他们的关键棋子。
最重要的是,董一奎落马,八成得带出王本固,那徐阶伸向东南的手几乎就要全都被斩断了更关键的是,侯汝谅不敢赌王本固会不会带出自己。
“算了,老夫将死,留给展才处置吧。”唐顺之对此也不在乎,只提醒道:“如此毒瘤,早日下手割除,若等展才出手,只怕下场堪忧,更是牵连甚广。”
侯汝谅苦笑着没做任何表示,他入浙一年多了,虽然遭官场隐隐排斥,但也不是瞎子聋子,早就知道和董一奎兄弟勾结的那些人的来历,真不是自己能下手割除的。
又闲聊了几句,侯汝谅见唐顺之已神情疲惫,起身告辞。
“老夫亦知,汝此番赴镇海,意欲何为”唐顺之最后轻声道:“留待来日吧。”
侯汝谅愣了下,上前两步,“荆川公指的是钱龙泉?”
唐顺之闭上了眼睛不再说话,侯汝谅等候良久才默然离去。
侯汝谅是这么多年唯一正式上书朝中提议行海运的官员,唐顺之自然知道他去镇海是为了什么。
海运,的确于国有益,但问题在于,不能完全取代漕运这一点上,唐顺之和钱渊、高拱、张居正等保持着同样的观点。
但不同的是,他们对海运的态度有着根本的区别。
第九百四十二章 驾鹤
早在东南设市通商之前,钱渊就和当时还算密友的张居正商议过海运,后回京后也曾经和高拱商议过,并且高拱也将海运视为日后执政的一部分。
不可使海运完全取代漕运,这是他们的共知。
高拱、张居正等人考虑的是海运取代漕运,会导致数以十万计的漕丁生活无着,发生动乱。
钱渊考虑的是,南北运河是沟通南北的大动脉,南北货物转运多赖运河,海贸之外的商业活动,海运是无法承担的,至少有百分之五十需要南北运河来承担。
即使是海贸,如果没有流畅的运河,南京的货物运输到镇海就非常麻烦,总不能只在崇明岛设海关吧?
更何况,钱渊也曾经询问过东南擅海战的将领董邦政,崇明岛虽然设县,但这个时代还真不合适扬帆出海。
总的来说,高拱、张居正考虑的是稳定,而钱渊考虑的是商业通道。
而唐顺之考虑的是另一个问题,如果海运取代漕运,如果东南事一直掌控在随园手中,那将来钱展才的势力会不会膨胀到让朝中上下都不安的地步。
会掌控在随园手中吗?
唐顺之有至少五六成的把握,若行海运事,很难绕的过汪直,毕竟从镇海出海往北的海域,汪直拥有不小的影响力,更何况那些大海船,也只有汪直有。
而唐顺之能确定,钱渊和汪直之间,除了谭七指之外还有着其他的隐秘联系。
绕不过汪直,就很难绕的过随园,这也意味着绕不过钱渊。
唐顺之闭着眼靠在床头处,朝中诸公欲夺通商事,此次不成还有下次,终归会成功的,但海运事呢?
若是操持在随园手中,若再以海运取代漕运……从本质上来说,唐顺之依旧摆脱不了这个时代士大夫的思维模式,忠君爱国。
为什么漕运这么重要?
大量的粮食都是以漕运输到北方,近如北京、天津、通州,远如西北边塞,再至蓟门、辽东一代。
大量的粮食囤积在运河两岸的德州、沧州、临清、济宁等地,那些商人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粮价的高低,但这同时也受到政府的管控。
而如果海运完全由随园掌控,这意味着随园能随时掐住朝廷的命脉……唐顺之甚至可以如此推测。
海运试行,但不罢漕运,之后十年不变,二十年不变,北方粮米多赖海运,漕运在不知不觉中被渐渐削弱。
而天下粮米多出于湖广、东南,若是二十年后,海运突停,朝廷有能力短时间内恢复大规模的漕运,保持北方的稳定吗?
朝中有人曾经隐隐指责钱渊割据宁绍台三府,如果二十年真的如此,那割据只怕会成为现实。
如果以海运取代漕运,如果随园掌控,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对明政府都不是好事……特别是天津距离北京那么近。
唐顺之的疑虑这么多,这么多,究其根本,是因为他看不懂,看不清钱渊到底想做什么?
仅仅如候汝谅那样留名青史?
仅仅如高拱、张居正那样执掌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