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原住民的棍棒等武器,虽然也能打伤东军的人或马,却不能将他们直接杀死。
在骑兵的冲击下,原住民联军陷入混乱,不少人被战马撞击骨断筋折,哀嚎着栽倒在地,随后被身后的骑兵大军踩成了肉酱。
还有的土著在混乱中彼此踩压,许多人窒息而死。
面对这些弱小的敌人,东军的骑兵只需要一次冲锋就足够了!
看着眼前无力反击的土著们,洪承畴竟然有一种惺惺相惜的感觉。
曾几何时,汉军旗在大明军队面前也是如此不堪。
曾几何时,他们也被人如此压制过,这种感觉真让人感同身受啊!
但洪承畴没有丝毫的心慈手软,他下令继续冲杀!
平西王吴三桂手持战刀,在上百名亲卫铁骑的护卫,直接冲进了原住民联军的中军,那些大酋长们所在的位置。
他想亲自抓住这些大酋长,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他平西王吴三桂的传说!
吴三桂冲到风河部落大酋长的肩舆旁边,挥着战刀斩杀了几个抬着肩舆的部落领主,但马上又有几个人跑过来扛起肩舆,准备跑路。
眼见敌人杀来,这些大酋长们一边招呼手下阻拦,一边匆忙命人抬着自己跑路。
原住民士兵向吴三桂的骑兵发出猛烈的攻击,大部分却被对方身上的甲胄和铁盔挡下了。
反而只穿布衣的原住民士兵无法抵抗东军士兵手中的长枪和刀剑,被杀的不要不要的。
在骑兵的马刀面前,他们隐藏的“盔甲”和黑曜石刀根本不值一提!
在几名骑兵的冲锋下,风河部落大酋长的肩舆被撞翻,在地上滚了几圈的大酋长就这样被活捉了。
没有了大酋长的指挥,数万原著名联军嚎叫跑走,生怕晚一步就会被身后可怕的四蹄怪物追上。
不同文明之间的碰撞,必然是落后的一方被碾压。
只有五千的东军人马,轻松的击溃了人数十倍的敌人,交战的山谷中全是联军的哀嚎声。
东军人马继续追杀逃跑中的原住民联军,一支骑兵专门追击溃逃的酋长们。
这一战,有近万名原住民联军被东军骑兵击杀,若不是洪承畴因夜幕降临下令收兵,恐怕这四五万联军就会全军覆没了!
根据后来大明官方公布的资料显示,此次的东胜神洲一战,东军以五千人马击溃五万五千人的原住民联军,斩杀原住民高达一万三千人,俘虏了七位大酋长,以及几十名领主,东军的损失仅有数十人。。。。。。。
此战是大东国踏足海外的第一次大规模出兵,辉煌的战果奠定了大东国在东胜神洲的无上地位。
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哪怕东国只出动了数十名骑兵作战,也能把一些原住民士兵吓得胆战心惊,弃械逃亡。
不少部落选择了投靠大东国,成为他们开疆拓土的急先锋。
此后,大东国以极快的速度,将势力拓展了数千里,一直到了欧洲殖民者的殖民地周围,并与列强爆发了多次争端与交战,直到大明的军队踏上这片土地。。。。。。
第858章 新的时代
天武八年,上百名满清王公大臣于南京太平门被斩首示众,清末帝福临吊死煤山。
国民心心念叨的大清完了,一切都结束了。
在举国欢喜之际,六月中旬,内阁大臣、财政部尚书程国祥作古。
程国祥,崇祯、天武两朝尚书,执掌大明全国钱粮。
崇祯十年时,朱慈烺第一次领军南下,狮子大开口朝户部要钱粮,时任户部尚书的程国祥当众怒斥,还发脾气辞职不干了。
第二年,在老家赋闲的程国祥就投奔了朱太子,执掌太子党的财权,这一干就是十几年,君臣感情非同一般。
程国祥身居高位,掌管着大明所有的税务,每年过账的银两足有上亿两,他为人却是极其谦恭低调,清廉自守。
程国祥在数年前就已经身患重病,辞去了官职在家休养,由左侍郎黄宗羲代为处理财政部政务。
他一直吊着一口气,等着大明灭清。
如今,清廷被灭,连小皇帝都吊死了,程国祥终于可以安详的走了,以七十三岁的高龄谢世。
朱慈烺亲临程国祥的追悼会,赐冢茔地,上等棺木,并追赠官职,给其家属赏赐丝绸三千匹。
半个月后,内阁大臣、礼部尚书朱继柞同样作古。
这位精于书法,善与人交的老臣,既有才能,又有德行,虽提过几次祖训,却对朱慈烺一向恭顺,没使过绊子。
这样的重臣,哪个皇帝不喜欢呢?朱慈烺同样亲临追悼会,赐冢茔地,上等棺木,与程国祥规格相同。
两位尚书的空缺,没有任何悬念,朱慈烺任命左侍郎黄宗羲为财政部尚书,陈贞慧为礼部尚书,二人皆入阁。
曾经的“金陵四公子”,除了被英年早逝的侯方域,余者三人都在天武朝做了高官。
他们已不是当年那个喜欢逛青楼的年轻才子了,如今一个个变成了中年大叔,最大的陈贞慧已经五十岁了,最小的方以智也四十出头了,黄宗羲虚长方以智一岁。
。。。。。。。
七月下旬,平寇有功的西军都督府左都督任珍,因家法私杀妻妾多人,被军法部革职查办,朱慈烺御笔削其子爵世职。
然而任珍在家中口中怨言,言称“我朝定天下,皆军武之力也,某不过小错尔,天子何故除我爵位?”
不久,任珍被家婢告发,此事传到御前。
朱慈烺大怒,下旨以言动狂悖诸罪状,将任珍下三法司审讯,论处斩立决,家籍充公!
“任珍案”的出现,让所有武将清醒了三分。
天武帝虽偏爱武人,却也并非一味容忍,在军纪国法下,谁都难逃审判!
原本因内阁大臣不断离世,而造成的文官集团势力大减,一些高级武将颇有趁机力压文官的局势,然而在这起案件后,一个个也变得老老实实的。
大明朝堂上刚刚兴起的“首崇武将”的观念也遭到了沉重的打击。
朱慈烺“首崇武将”,并不是专崇武将,否则武将的观念就会极度膨胀,进而甚至危害国家一统。
当皇帝后的朱慈烺,每天都很忙,不仅要忙着全国军政大事,还得防着朝廷上的争权夺利。
历史上的明朝党争,带来的危害是巨大的,也是毁灭性的。
如今的天武朝,文官之间的党争反而被遏制了,特别是未来,文官的党争只会越来越少。
因为在明年,也就是天武九年,大明第一届全程接受新式教育的孩子们,就要大学毕业了!
他们是从崇祯十四年,五六岁便进入小学启蒙,又升上中学,再到大学,经过十二年的新式教育。
新式教育彻底断了士绅的根,没有了族学的支持,大地主集团的勾结,党争的目的性就会被大大削弱。(教育革新的目的性,具体看第448章)
剩下的无非就是争权,只要皇帝稍加引导,便会将文官彻底掌控在手中。
现在朱慈烺最担心的,反而是武将们了,因时局的需要,他以往一直偏向武将。
如今天下大定,大明的国土面积,在历朝历代中,也只是仅次于元朝,谁都会有些膨胀。
没事的武将们肯定会出现乱子,特别是地方上的,打了那么多年仗,什么人都杀过,一个个心都野了。
比如那个西军都督府的左都督任珍,什么玩意,连自己的妻妾都杀,还一副我没错的态度,都敢质疑朕的处置了!
对于武将们,朱慈烺已经考虑清楚,不能让他们闲着,必须给他们找点事做做!
天武八年九月,朱慈烺诏令五军都督府,三大都护府主官,入京于武英殿议事。
朱慈烺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无数人的心,圣旨下达后,各将都觉得又有大事发生了,一个个公侯武将不敢耽搁,快马入京。
大明国土辽阔,等大家都赶到京城,已经是年底了。
寒冬腊月,天气寒冷,武英殿内却是人声喧哗,气氛热烈。
来自东南西北的各将聚在一起,三五成群,各人轻声交谈,或者高声议论,互相说着这些年在地方的见闻。
黄得功的嗓门依旧是那么大,在殿外都能听到他在殿中传出的大嗓门。
大家议论的,皆是离不开今日的主题,听闻天子要对各大军进行换防。
众人围着首席军机大臣孙应元,想要询问自己会被调去哪里,不过孙应元却是笑着摇头,不动声色的岔开了话题。
黄得功觉得老孙无趣,又走到一边与李廷表交谈,余者各将也笑呵呵的寻找自己多年不见的老战友,嬉笑着插科打诨。
只有军法部的顾威独自坐在一旁,身为军法的监督者、执行者,他注定是孤独的。
“陛下驾到!”
忽然,一声大喝声自偏殿传来,却是多年不曾听闻的熟悉声音。
在座的都是从龙之功的老将了,一听便知是徐盛这家伙在扯嗓门。
众将连忙起身站好,个个安静如兔,肃穆等待,像是上课等待的乖学生们。
片刻后,杂乱的脚步声响起,神采奕奕的朱慈烺手牵着半人高的太子朱和陛步入武英殿,身旁跟着吴忠和徐盛。
第859章 换防、军旗
朱慈烺对太子非常重视,从小就带在身边悉心培养。
起点越高,成就更大,无论是见武将还是文臣,都让太子从小接受政治熏陶。
朱慈烺希望将太子培养成新一代的英明之主,继承自己的志向,带领大明再创辉煌!
好在太子朱和陛资质优异,小小年纪就表现出诸多不凡,出阁读书后也很勤奋。
朱慈烺常常在人前称赞:“吾儿和陛有圣主之资。。。。。。。”
看着天子和太子神采奕奕而来,众将一起施礼高呼:“臣参见陛下,吾皇万岁万万岁,太子殿下千岁千千岁!”
有了妖孽般的天武帝强势崛起,众将对新一代皇太子不敢小觑,一个个正儿八经的将其当成大明的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