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论兵力,那更是不用说——汉室民二千二百余万口,户足三百万!
若是不惜一切代价,发动国内全部可动用的武装力量,五百万不敢说,光是年龄20…35岁之间,且经受过军事训练的适龄战卒,汉室就能发动二百万以上!①
反观匈奴,在国书中一直吹嘘的,也就是‘控弦四十万’。
而这四十万兵力,却时间匈奴本部,以及楼烦、折兰这样的别部,乃至于一些塞种奴隶部落的兵力加在一起,才凑出的上限。
战斗力稳占上风,兵力更是远超匈奴,军械的先进水平,就更不用说了。
——匈奴能成为草原霸主,还是占了秦长城军团慌乱撤回,丢下物资辎重的便宜!
即便是现在,那些前秦时期的爷爷剑、爸爸弓,都还被匈奴各部头人视若珍宝,非精锐亲信不给用!
至于汉室?
——前秦时期的武器军械,早在惠帝时期,就已经被堆在了各地方政府管辖的武库之内,给青壮冬训用来练手了!
少府更是具备将二十万人,当天武装到牙齿的军械储存,以及每天十万支箭矢、五千柄弓、剑、戟、矛的潜力。
可以说,除了在战斗力方面,汉室对匈奴只有微小的优势之外,在兵力、军械等方面,汉室都是无压力碾压匈奴!
而汉室在这种情况下,依旧无法占据对匈战略进攻权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一:内部诸侯割据势力庞大,使得中央不敢将太多精力用在对外战争。
二:匈奴骑兵集群,对汉室重步兵集群的兵种克制,使汉室的战斗方式受到了极大程度的局限性。
第三,就是匈奴人‘打到哪,抢到那’,几乎没有后勤压力;而汉室却要在战时,承担‘战斗部队每人每月二石的粮食’,以及其他格式武器、军械的后勤压力。
简单来说,就是一旦打仗,匈奴人唯一可能出现的损失,就只是死人。
哪怕是战士牺牲,匈奴也没有‘抚恤孤寡、赏赐有功将士’的压力。
——牺牲将士,有的是人争先恐后抢回其尸首,继承其所有财产;有功将士,也有的是机会烧杀抢掠。
战后单于庭非但不用下发抚恤、赏赐,反而还能得到部队上交部分掠夺物资!
说白了:只要仗打起来,那无论输赢,单于庭永远不亏!
——反正打输了,也能骑马跑回草原嘛!
反观汉室,却是无论输赢,都要在承担战斗人员阵亡的损失之外,还要承担战时后勤、战后重建,以及阵亡、负伤将士抚恤,有功将士赏赐等支出。
而如此庞大的支出,就是汉室无法具备战略进攻权最主要的原因。
——不是不敢打,也不是不能打,而是无法承担打起来之后,所带来的负担。
而现在,内部诸侯割据势力,已经逐渐失去对中央的威胁能力。
匈奴骑兵集群对汉室步兵集群的兵种克制,也能通过‘短期内研发新战术、长期养马,建立骑兵部队’来解决。
仅剩的一个,也是最为关键,最难结局的‘后勤压力’问题,也将在冬小麦为汉室带来‘粮产翻倍’的效果之后,而得到解决。
光这一点考虑,就足够张苍撇开所有的顾虑,全面支持冬小麦的推广了!
在刘弘推行冬小麦之初,张苍之所以没有跳出来表示支持,并非是看不到这些可能性,而是冬小麦的推广,还有最后一个难点。
——难吃!
当‘只求温饱’的底层百姓,都不愿意将冬小麦当做口粮的时候,很难要求消耗更大,对营养、口感要求更高的军卒,把冬小麦当做军粮了。
所以在年初,刘弘提倡关中全面补种冬小麦时,张苍只是把刘弘此举,理解为了‘为解决粮食贫乏,而做出的补救手段’。
至于将冬小麦纳入粮食保护价政策,张苍则只当刘弘太年轻,从粟米上吃到了甜头,就想当然的将冬小麦,放到了和粟米同样的重要地位。
可现在,张苍不这么想了。
在研磨成粉,变成‘面食’之后,冬小麦对汉室而言,已经足以成为和粟米一样的‘通行口粮’。
既然是通行口粮,那冬小麦和粟米一样,也同样具备对社会秩序的影响,以及‘国家战略储备’的影响。
所以在张苍看来,全面推广冬小麦的意义,就可以简单的理解为:致力于在短时间内,让汉室的粮食产量翻倍!
更重要的是,这么做非但不会让国家受到损失,反而还可以通过粮食保护价政策,大幅改善中央的财政状况!
何乐而不为呢?
至于张苍最后,以麦面的价格提出询问,则是张苍的最后一点忧虑:刘弘究竟是和自己一样,把冬小麦当成了‘强大汉室国力’的利器,还是只当成了敛财的工具?
不能怪张苍想象力丰富,实在是过去的历史上,稍有些成就,就开始沉迷享受的掌权者,太多太多了···
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励精图治,得以灭越;但越灭亡之后的不过几年时间,夫差就已经堕落到了‘不问朝政’的地步!
最终结果,自然是大快人心的‘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就拿距离汉室最近的说:始皇帝嬴政。
——嬴政是怎么从励精图治的明君,沦落为沉迷享受、整日追求长生不老的‘暴君’,张苍可是在咸阳宫亲眼目睹过的!
只不过相比起其他‘前辈’,始皇帝享受归享受,没太丢下正事儿罢了。
即便如此,秦也终是躲不过二世而亡,天下奋起而反秦的下场。
有这样的‘前车之鉴’,再加上刘弘不过十六岁的年纪,张苍有这样的疑虑,也就再正常不过了。
但很显然,这一次,刘弘也同样没有让张苍失望!
——麦面一斤一钱,即‘一石宿麦加工后的售价为百钱’。
这样的利润率,和七十五钱收购、九十钱出售的粟米一样,都属于‘以稳定粮价、照顾百姓’为主要目的,并让国家适当获得利润的程度。
与中央只需要储存的粟米相比,需要再加工的冬小麦,价格比粟米贵上十石,也完全在合理范围内。
起码从这个定价之上,张苍还没有从刘弘身上,看出哪怕丝毫‘牟取暴利’的意图。
最大的担忧消失,张苍的顾虑,也就只剩下对实际层面,即金融角度的顾虑了。
“陛下,臣尚有一言,或需陛下思虑?”
得到刘弘默许之后,张苍稍作沉吟,便将自己最后的顾虑,摆在了刘弘面前。
“陛下既以粮价保护之策,安天下百姓之心,或亦知:有价无市、有市无价者,所指者何?”
见张苍要继续解释,刘弘淡笑着摆了摆手,示意张苍不必再说。
张苍话里的意思,刘弘自然是懂得:供需关系嘛!
供不应求,会导致物价暴涨;供大于求,就会让物价暴跌。
而从国家层面,供大于求,就会导致物资剩余,无处消耗。
对此,刘弘自然也是早就有安排了。
“北平侯之虑,同朕想到了一处啊~”
毫不吝啬的赞赏一番,刘弘便将自己应对‘粮食产量过剩’的方法,大致告诉了张苍。
“今天下民二千二百万余,以人年粮二十四石,需粮五万万三千余万石。”
“往日,关中产量近四万万石,关东不足万万;天下米粮堪足民食。”
“今岁,关中得粟米三万万石、宿麦四万万石,便足天下百姓民之用;若加以关东所产之粮,余粮或至三万万石之巨!”
将自己大致推算的数据摆出,以证明自己确实‘考虑到了这个问题’,刘弘便继续道:“然实况,却并非如此。”
“北平侯当知,今吾汉家战卒几何?年须军粮几许?”
没等张苍开口,刘弘便将已经得到的准确数据,摆在了张苍面前。
“光北墙长城一线,汉卒便逾二十万!”
“若加以长安、关中诸军,及地方郡县兵,吾汉家兵卒,几逾五十万之巨!”
“年须军粮,足千二百万石!”
说到这里,刘弘目光一狠,语气中,也带上了一丝意味深长。
“朕以为,若欲击匈奴于河南地,少府当存粮米万万石,以备战!”
这个数字,也不是刘弘随意推测。
——一万万石粮食,恰恰是足够四十至五十万士卒,食用十年的军粮!
只有具备了这个级别的战略储存,汉室才能在战争来临时,不被物资短缺而掣肘。
除此之外,还有一点因素,是必须要考虑到的。
“且往日,民一岁一种,田亩尚有失肥之虞;今一岁两种,田亩尚有粟米四石、宿麦三石之产?”
稍反问一句,刘弘摇了摇头,便淡笑着望向张苍。
“朕以为,今岁春耕,关中粟米,恐亩产不过三石。”
“待明岁,关中田亩失肥大半,恐宿麦、粟米加之,亦不过亩产五石···”
言罢,刘弘便缓缓起身,来到同样站起的张苍身边,满是感叹着拍了拍张苍的肩膀。
“待明岁,关中大兴水利之时,怕是吾汉家君臣,终不得一日安眠啊~”
稍提一嘴‘明年在关中大兴水利’的计划,刘弘便疲惫的揉了揉酸涩的脖颈。
听闻此言,张苍终于是放下了‘谷贱害农’的忧虑,满是敬佩的一拜。
“陛下慧眼如炬,明见万里;得圣君在位,臣等,大幸!”
刘弘却是顾不上沾沾自喜,随意的摆了摆手,最后补充了一句:“另,朕意加汉官俸禄,厚养其廉。”
“拟今之秩禄不变,然禄之粟,换为麦面。”
“然此事尚不急迫,待出宫,北平侯可与丞相及九卿诸公商议,于明日常朝,奏明此策之利弊。”
第0331章 五德终始
给官僚涨工资,也算是刘弘很早就想做的事了。
没办法——作为封建时期的特权阶级,汉官的俸禄,实在是低的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