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厂里待了几天,确定工人都安排妥当,娟子的驻外联络点也准备好之后,冉江就准备去沙县参观考察去了。
他继续带着马得宝和麦苗,店里的装修就只能暂时请娟子帮忙盯着了,好在装修工人也是厂里的老熟人,不会因为这点小业务就坏了自己的名声。
从莆田到沙县二百多公里地,汽车从海边开往内陆,很快就进入了南岭山区,一路上,专门从沙县过来接他的当地干部张万安介绍道,“我们沙县地处山区,土地贫瘠,留在当地很难有什么出路,所以大家都只能外出闯荡!”
“可就算是外出闯荡,那也需要找到合适的行业,我们沙县人不像义乌人那么会做生意,不过好在有自己的手艺!”
“我们的小吃做得非常好,沙县小吃始于汉晋,经过1600多年的传承,已有米、面、豆、肉四大系列,240多个品种,其中有39种被中国烹饪协会评为‘中华名小吃’。”
“最早是一些老百姓自发地在外面开小吃店,然后带动自家的亲朋好友一起出去开店,慢慢地,外出开小吃店就成了沙县的热门行业!”
冉江听着不时点头,这种一个县专门从事一门小生意的案例,在全国其实还有很多。
比如湖南的新化县就垄断了全国百分之八十五的文印市场,全国各地街头的打印店,十有八九都是新化人开的。
再比如快递之乡桐庐,三通一达都是从桐庐走出来的。
羽绒服之乡常熟,波司登、雪中飞、雅鹿、康博、雪韵飘、千仞岗……百分之八十的国产羽绒服名牌都出自这里。
至于宇宙的中心曹县那就更不用说了,多少人放弃了美国绿卡、放弃了北上广户口想去曹县安家都没资格啊。
这些地方深耕一个领域,利用集群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了非常有利的地位,也带动了全县人脱贫致富。
一路走一路介绍,等到了沙县,在冉江的坚持下,张万安没有带他去宾馆休息,而是直接去了有着“沙县小吃第一村”美称的俞邦村。
“来,我给你们介绍下,这位是俞邦村的村主任俞广清,俞主任91年就开始组织村民去福州等地开办小吃店,在这方面,他的经验最为丰富!这位是宁夏来学习经验的马得福同志!”
冉江马上上前握手问好,他并不知道,这位可是他先后获得过福建省致富带头人、三明市劳动模范、全国种粮大户、福建省劳动模范、三明最美乡村干部等多个荣誉称号的基层模范干部。
“东西部协作、闽宁合作是国家、省里的大政方针,我们虽然不如莆田那些沿海城市那么有钱,但只要是我们能做到的,我们就一定会做!”俞主任是老党员了,觉悟没得说。
把他们带到村委会,亲手为他们倒好茶水之后,俞主任就开始介绍经验了,“其实最早,我只是想给妻弟找个事情做,刚好福州那边有些老熟人,说有合适的店面,不如让他来福州开店吧!”
“于是我就帮忙出了些钱,让他在福州开店,开店之初我就说了,我们这个生意赚得都是辛苦钱、本分钱,所以价格一定要实惠、菜品一定要安全!”
“他也听了我的话,把价格定得很低,一元钱就能进店,两元钱就能吃饱,五元钱就能吃好!”
“原本想着能养活自己就很好了,可是没想到,就这样的小店,一块钱、两块钱的小生意,一天下来竟然能赚两三百元!”
要是换成其他人,搞不好就丢下村主任的工作去跟小舅子开店去了,当村主任一个月才几个钱?还没小吃店一天赚得多呢?
可俞广清依旧记着自己的责任,他没有藏私,而是组织俞邦村的党员、村组长去福州,到他妻弟的店里学习、分析总结经验。
之后,越来越多的俞邦村农民走出大山经营沙县小吃,看到“沙县小吃第一村”俞邦村村民挣到了钱,附近琅口等乡镇的农民也纷纷效仿。
“然后县里也在为如何增加农民收入的问题而头疼,看到俞主任的成绩,就生出了把沙县小吃做大的想法!”张万安补充道。
第68章 取经(落叶情思89盟主嫁给/10)
沙县从俞邦村的经验得到启发并形成共识,提出要把沙县小吃作为重点产业来抓,而且他们不只是喊口号,而是实打实的来解决这个问题。
县里面成立了小吃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组建了小吃同业公会,制订了小吃发展方向和战略规划。
让更多沙县农民走出去并非易事,随后,县里作出一个大胆决定,鼓励乡镇科级干部留薪留职带头外出做小吃。
一位乡里的副书记到深圳福田区用4万元盘下了一家店,当年挣了10多万元,老百姓顿时放心了,“干部都出去做小吃了,我们还担心什么?”
顺着加强示范带动这个思路,沙县提出“一乡一城一组织”,即每个乡镇负责在沙县小吃相对集中的城市设立联络点,后又升格为联络处,以更好地提供各种服务。
在政府的推动下,沙县小吃店迅速辐射至全国各地,实现了“凡有井水处,皆有沙县小吃”。
日后沙县小吃的名声传遍全国,连一号都来他们这里参观,看的村民们盖好的新楼后,一号风趣地评价,“你们这个新房子,馄饨就是砖头、面条就是钢筋!”
这些政策里有已经开始着手实施的,还有眼下还没有启动的,俞主任给他们介绍着当下的政策,“县里安排我们这些老人手为沙县的老百姓提供免费培训。”
“他们可以来我们俞邦村学,只要过来的,我们都包教包会!要是没有时间,或者不方便走远,我们还会定时去各个乡镇进行巡回培训,务必要保证,只要是想学的,都有机会学到!”
冉江一边在笔记本上记录着,一边打量着俞主任的样子,他肤色黝黑、满脸风霜,一看就是经常奔波劳累的,估计把时间全用在了巡回培训上。
“以前呢,大家都不敢出去开小吃店,那么我就带头出去开!等现在出去的人越来越多了,我就回来做田保姆,一边种地,一边继续教大家做小吃!”
张万安指着门外的田地插话道,“现在俞主任把村里出去的老百姓的土地全都承包下来了,成立了农业合作社,正在开展规模化种植的实验。”
“这地里种的都是什么?”其实刚才路过的时候,冉江就挺好奇的,这地里的幼苗明显不像常见的粮食啊!
“都是些沙县小吃的配料,有菌类,也有中药材,比如党参乌鸡汤里面的党参,当归牛肉汤里面的当归!”俞主任指着墙上的小吃图片说道。
“我们自己种这些中药材,一来可以降低成本,二来也可以保证质量,免得从外面采购的配料质量不一,败坏我们的名声。”
“呦,这里面还有枸杞啊?我们宁夏的枸杞是全国最好的,你们要是有这方面的需求,或许我们可以合作!”看到汤罐里的红色颗粒,冉江找到了机会。
“那当然好啦!党参、当归这些我们这里还可以自己种,枸杞就不行了,要是有稳定的、质优价廉的货源,我们肯定欢迎!”
“这回我还真带了些。”冉江出门的时候,就准备了一些枸杞之类的特产,好感谢人家的帮助,这回可是派上用场了。
从马得宝手里接过包,取出几袋枸杞,先硬塞给俞广清和张万安两袋,然后又打开一袋请他们当场品尝。
俞广清先看了看颜色,“嗯,你们的枸杞不像市面上卖的那些那么红、那么亮,一看就是实实在在的好东西!”
张万安就有点不理解了,“俞主任,难道不应该是颜色鲜艳一些的更好么?”
“这你就不懂了,如今好多人坏了良心,只为了让枸杞的颜色鲜艳一些,好卖,就用硫磺来熏,这硫磺是什么东西?你不会不清楚吧?熏出来的枸杞,人经常吃的话是会出问题的!”
俞广清钻研沙县小吃多年,不仅精通各种小吃的做法,对各种材料的选择也是非常熟悉。
“喏,看到没有,枸杞顶上的小白点还在,这就是没有被硫磺熏过的。”俞广清捏着枸杞展示给他们看!
冉江默默点头,用硫磺熏枸杞的事儿电视剧里也说过,他赶紧说道,“额们玉泉营的人都老实本分,干不出这种昧良心的事儿!”
“这枸杞确实不错,要是价格合适,而且质量也能和现在的保持一致,这项合作可以做!”然后俞主任就掏出了笔记本,“对了,如何辨别枸杞的办法,也可以加到咱们的培训教材里!”
记完之后,俞主任继续传授经验,“自己种配料和中药材的好处我已经说了,接下来继续说培训的事情。”
“我们最早只培训怎么做小吃,后来发现这些还不够,于是又增加了食品安全、经营管理和政策法规的培训。”
“要是一个城市开设的沙县小吃店数量多了,我们就成立专门的联络处,让联络处帮忙解决他们开店的问题,从店面选址、签署合同到统一采购等等,都能发挥不小的作用。”
“有了这些,我们沙县小吃的经营管理,就比其他零散的小吃店要规范许多、成本也要低不少,这样我们在竞争中就能占据有利地位。”
俞主任毫不吝惜地给冉江他们传授着自己辛苦多年摸索出来的经验,一点儿都没有敝帚自珍的意思。
冉江、马得宝、麦苗等人也学得非常认真,一边在本子上记录,一边就某些问题提出疑问。
整整说了一个下午,今天的培训才算是告一段落,在结束之前,俞广清习惯地问道,“你们觉得我们的方法里面,还有什么不足没有?”
这几乎是他每次培训都要问的问题,然后汇集各方的意见,不断进行调整修改,这才有了日后遍布全国的沙县小吃。
张万安倒是没怎么在意,他觉得马得福这种西北封闭地区出来的干部,又能提出什么有用的意见呢?估计客气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