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这个时代里,一个人的人品怎么样,心胸怎么样,才华怎么样,完全可以从他的字迹之中看出来!
崇祯看到孔子的字之后,就对孔子更加喜爱了。尤其是孔子在书写过程中出现的标点符号,尽管崇祯此前没有见过这些标点符号,可聪明如他,还是很快就理解了这些标点符号的用处,并很快体验到了标点符号的好处。
阅览之后,便也拿起了毛笔,蘸了蘸墨水,开始书写。
这种方式,虽然慢了一些,但是却足够保密,即使隔墙有耳,也不可能看到纸张之上的具体内容。
在介绍完了京城的现状之后,孔子又在白纸上书写了起来:“陛下,王诩让我给你带个话。”
“他说所有的坏事都是魏忠贤欺上瞒下所致,他会在临走之前杀死魏忠贤,并将魏忠贤的人头留在京城之中。”
看到这里,崇祯神色复杂的看了京城一眼,把所有的锅都甩给已经死去的魏忠贤,这是崇祯此前所没有想过的骚操作。
若是此前还是信王的时候,他是无论如何也不会答应如此荒谬之事。可自从知晓了文官们没有节操,不是好人之后,崇祯就有种天塌了的感觉。
在那之前,他是真的以为文官们绝大多数都是好人,只有一小撮是坏人。只要登基之后,作为亲贤臣、远小人就可以做到天下大治。
可是在那之后,一切都变了。
之前有多么信任文官,有多么崇敬文官,此后就有多么怨恨文官,就有多么不信任文官。
再加上那一夜之后,崇祯就离开了京城,亲自穿着铠甲骑着战马往洛阳而来,一路之上,崇祯亲眼见证了普通百姓的生活,终于明白了底层百姓的生活有多苦,有多累。
他也明白了一个道理:高层大人物们身上的一道尘埃,落到底层百姓的身上,都是不可承受之重。
这些亲眼所见的事情,又一次粉碎了崇祯自幼养成的三观!
短时间内,连续粉碎了两次三观,崇祯还能理性的坐在这里,而不是立即对文官展开清算、立刻报复文官群体,已经是崇祯很有修养的结果了。
想了想,他在白纸上写到:“朕知矣!”
在感叹号上,崇祯直接停笔,以至于留下了一个大大的墨滴。
“权阉欺上瞒下,罪在不赦,王卿和孙卿不过是受贼所累,本是朝廷忠臣,至于今日的局面,不过是造化弄人!”
孔子接着写到:“王指挥使说,他手里有一份先帝临终之前的遗诏,上面说吾弟可为尧舜。”
看到这里,崇祯内心是比较激动的,有了这份圣旨,他的合法性就更加充足,也不用通过和文官妥协的方式来成为天子了。
于是他迅速的书写道:“王卿虽然和朕之间有些许误会,以至于不得不远去海外,但他仍然是大明的忠臣。此去天高路远,此生都未必有再见之日,所以朕想敕封王卿为大明朝征夷大将军,有开府之权,全权负责一切征夷之事!”
看到这里,孔子就知道,王诩的谋划,又要成功了!
这个家伙,在阴谋诡计、谋算人心之上,总是那么的厉害!虽然此道不可长久,非是正道,但短期内确实见效极快。
想了想,孔子接着写道:“王指挥使说,他想要以东宁岛为基业,替陛下管理天下海外之事,还想要获取一个东宁伯的称号,东宁岛就是东番岛。”
第三十九章 镇海公
写到这里,孔子就开始写王诩给的好处了,只不过这一次王诩给的好处,实在是有些见不得人。
倒不是说这些好处不够,而是这些好处,是有违仁义道德,有违仁君之义的。所以书写之前,孔子先左右看了看:“王指挥使愿意在京城的某个地方,埋藏一千万两白银。此外,京城之中,陛下若有看不顺眼的人,他可以代劳。此外,以后每年可以给陛下上供一百万两银子,只求东宁岛之人,可以上岸自由活动。”
写完之后,只过了几个呼吸,孔子就把这份白纸给扔进了面前的火盆之中,此举实在是有违仁义道德,君不君,臣不臣。
看到一千万两银子的时候,崇祯的呼吸都变的有些急促了。
一千万两啊!
那可是一千万两啊!
一百两银子,可以面见县令!
一千两银子,能让知府替你办事!
一万两银子,就能让巡抚、督抚这样的封疆大吏帮你办事!
十万两银子,哪怕是内阁首辅,见到你了都乐呵呵的。
而一千万两银子,崇祯觉的,自己的脸皮都没有这么值钱!所以,为了赚取这一千万两银子,他是真的不打算要脸了!
“王卿实乃国之栋梁,朕登基之前就久闻其名,本打算登基之后重用之,奈何权阉欺上瞒下,造化弄人,以至于君臣之间产生误会,实在是大大的不该。”
“既然王卿想要东宁岛为基业,那朕就敕封其为镇海公,加九锡、赐尚方宝剑、王命旗牌,许其以便宜行事之权。从今往后,但凡海上之事,皆可管辖。”
写到这里,崇祯提笔接着道:“朕听闻海贸利益巨大,所以每年要上缴二百万两银子!”
写到这里,崇祯感觉自己好像有些过分,所以就给王诩增加了一些好处:“从今往后,镇海公可效仿云南沐家故事,可年年入京,镇海公麾下之人,也都是我大明之人,可自由前往大明。”
“此外,镇海公拥有建制之权,为大明海外藩国!”
建制才是关键!
十日后,孔子再次到来。
这一次崇祯就开心的多,而围绕在崇祯身边的文官们,也失望的多。虽然他们不知道十天前孔子和崇祯到底说了什么,但是却能从这十日来相关的情报中得出结论:陛下和王诩那个不当人子的家伙,竟然达成了某种不可言说的默契!
这一次孔子依然拿出了白纸,开始书写:“陛下,王指挥使让我给你带个话。他说自己非常感谢陛下的信任,奈何造化弄人,才导致了今日之局面。不过临走之前,他愿意白送陛下一些好处。”
看到这里,崇祯就认真了起来。
上一次的合作之后,京城之中某个地方就有了足足一千万两银子等着自己,以后每年还有二百万两的进项,这一次又会给自己带来何等惊喜呢?
孔子继续书写道:“王指挥使说,他打算好好的利用遗诏,来挑拨文官之间的关系,扩大他们的内部矛盾,让他们分裂成大大小小不同的派系。”
分裂文官?
文官若是分裂了,那好处自然不用多说。因为是那个时候,文官们就会忙着内斗,而不是团结一致的去压制皇帝。
也只有文官们派系众多的时候,他们才会越发的尊重皇帝。那个时候,皇帝的话才会一言九鼎。
可是怎么分裂?
这恐怕很难做到吧?
文官们又不是傻子!
爷爷(万历)当年曾经使用扶持福王为太子的方法,人为的把文官分裂为两个团体:太子团体、福王团体。
可是谁知文官们却技高一筹,他们高举祖制、礼法的大旗,团结一致,联合在了一起,坚决反对福王成为太子。
文官又不是傻子,怎么会那么容易就分裂呢?
感受着崇祯的好奇,孔子内心中又一次感慨起来,这些玩弄人心的,实在是太脏了!以后要是自己碰到这种人,有机会一定要在第一时间杀掉,万万不可给他们开口说话的机会!
少正卯:???
“王指挥使说,先帝遗诏的内容将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吾弟可为尧舜,也就是陛下的登基诏书。第二个部分,是敕封他自己为镇海公、征夷大将军、可开府建制的敕封诏书。”
“而第三个部分,则是敕封文官为公侯伯子男的封赏诏书。在这部分诏书之中,先帝将感念文官治国之德,敕封部分已经死去的文官为公侯伯,敕封部分活着的对国有功的文官为子、男。”
虽然大明朝只有公侯伯,而没有子男这两个级别的爵位,但既然天子有需要,那就在增加回来呗,不过是一封遗诏的事儿。
至于此事违背祖制,那要看此举对文官们是否有好处了。祖制对于文官而言,就是块抹布而已,用得着的时候才是祖制,用不着的时候,就是废物。
顿了顿,孔子便将之前写满了的纸张给烧了,拿起一张新的白纸接着书写道:张太岳因改革之功,被敕封为江陵郡公;徐子升有保扶先帝登基之功,被敕封为华亭县伯;于少保拯救大明于危难之际,被敕封为吴国公;阳明先生有平定宁王造反之功,被敕封为绍兴郡公……
慢慢的,崇祯就品味出了其中的关键。
真正的为大明立下功劳的,基本上都是公侯。没有为大明立下大功,但只是曾经一度很有影响力,或者官至内阁大学士乃至内阁首辅的,就是伯子男。
其中,六部尚书致仕之后是男爵。内阁大学士致仕之后,是子爵,内阁首辅致仕之后是伯爵。
小小的一份遗诏,直接把文官分为了三个群体:公侯、伯子男、啥也不是。
或许在一开始的时候,文官们还是会团结一致的压制他这位皇帝。可是数年之后呢?数年之后,那些因为祖先被敕封为公侯的,他们真的还能继续站在文官那边?
屁股决定脑袋,这句话虽然很粗俗,但却是很有用!
假以时日,那些公侯伯子男的后裔,会自主的拥护他这位君王!
还活着的朝廷六部尚书、内阁大学士们,则是会努力的效忠于他这个君王,因为,当他们致仕之后,决定他们爵位的,不是别人,就是崇祯自己!
六部尚书?你敢不听话?你的男爵没了!
内阁大学士?知道你致仕之后有没有子爵之位吗?
内阁首辅?其实,只要首辅配合朕做出一些大事,那么侯爵之位,也不是不能考虑!
第四十章 割韭菜
看着陷入沉思之中的崇祯,孔子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