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秦工程兵-第1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也是水军一般都是装备皮甲的原因

    之前沈兵找杨端和卖惨也是希望得到皮甲。

    这一点骑兵的要求也有一样。

    比如:若是穿更重的青铜甲,骑手很难爬上马背。

    又比如:身着青铜甲不适合骑手远程行军。毕竟没有马蹬、马鞍,如果盔甲太重很难长时间在马背上保持平衡,人和马的体力都消耗巨大。

    再比如:骑兵要防的主要是敌人弓弩,这一点皮甲的防御力就足够了,重甲就是浪费。这也是这时代的骑兵基本没有重甲的原因

    在没有马蹬和马鞍的时代,重甲骑兵在战场上基本就是找死。

    既然如此

    为什么不用藤甲?

    说到藤甲沈兵马上就想到三国时的藤甲兵。

    但其实三国时或许还没有藤甲,史书上直到明朝才有藤甲的记载。

    后人分析,或许是因为作者罗贯中是明朝人,所以才将明朝才有藤甲写到三国演义里。

    不管这藤甲出现在哪朝哪代,有这东西就对了。

    而且沈兵恰好还记得它的制法:

    “以赤藤五十斤,石槽内水浸半月,取出晒三日,复入槽添水。”

    “如此浸满一周岁,晒干,照式编穿,共二十副。”

    “其外桐油油之,其甲轻坚,能隔矢刃。利于水火。”

    “又以此藤作笠,临敌作盔,阴则备雨”

    说这么多其实重点就是让藤条纤维化:

    用先浸再晒,再浸再晒,还浸还晒就是要让嫩质的藤皮、藤肉烂掉化为尘埃,剩下的就是坚韧的藤纤维。

    这样反反复复要一年时间才能达到制甲的标准。

    将其编成盔甲后再涂上桐油涂桐油的目的一是防腐,二是减小摩擦力使剑、枪、矢等锋芒劈上后会打滑减少损伤。

    这原材料也就是赤藤肯定有,满山都是。

    就是这浸泡的时间或许不足。

    不过似乎不打紧,因为就像之前所说的,沈兵等人将要面对的是水战,要防的大多是弩箭。

    所以这藤甲只需浸泡几回能防弩箭就差不多了。

    重点是它重量轻非常适合水军、骑军使用,它甚至还能浮在水面上也就是不会游泳的兵士穿上它都不用担心被淹死了。

    想到这里沈兵就不再迟疑,当即朝门外的亲卫叫了声:

    “来啊!”

    仞应声进门。

    沈兵下令:

    “速去采集赤藤五十不,一百斤来!”

    “驾上我的马车!”

    “越快越好!”

 第一百六十三章 设计

    接着沈兵就发现其实一百斤远远不够的。

    原因是他最耗不起的是时间,其它的比如原料及人力其实都无足轻重:原料不要钱,人力全军都可以差使,就是这赤藤的浸泡花时间。

    于是干脆又派出一支车队再去运几批赤藤回来制作。

    制作方法倒是简单,只需要用几个大桶浸泡着时常换换水就行了。

    这其间沈兵还特地去找了下杨端和。

    沈兵拱手道:

    “将军!”

    “我军无盔甲可用,我使人采了些老藤制甲,这该不违法吧?”

    杨端和闻言不由愕然,接着哈哈大笑:

    “不违法。”

    “此乃你等自制自然不违法。”

    “只是这老藤它也能制盔甲么?”

    “它制了盔甲能用于作战么?”

    沈兵顺便又卖下惨:

    “唉,将军有所不知。”

    “有比总比没有强!”

    “我等总不能只着一身褐衣便去与敌作战吧?”

    “用老藤制些盔甲也好摆摆样子壮壮胆!”

    这时候就该装可怜,否则这杨端和明白怎么回事后便大喝一声:

    “居然还有这等好物事?”

    “水军迟些装备,先让步军骑军试试!”

    到时沈兵又到哪诉苦去啊?

    此时杨端和听着沈兵这话也只能回以一声苦笑,然后就当作小事忘了。

    有了杨端和这句话沈兵就放心了。

    他先让人用老藤编了一面藤牌盾

    这老藤是山上现成的,它是枯死后晒了许多已经纤维化,缺点就是没有用水浸泡所以韧性不足,只需用力一折就会“啪”的一声断裂。

    而若是反复用水浸泡再晒干,这样处理后的藤条便很有韧性无法折断。

    沈兵想先试试它是否可以挡箭,于是就且先用老藤试试。

    结果出乎沈兵的意料之外便是用秦军的强弩也很难洞穿这种藤牌盾。

    试射的魏呴这才明白沈兵采集那么多的赤藤是用来做什么的。

    他感叹道:

    “校尉莫不是想要用此藤制盾?”

    “这倒是好主意。”

    “藤盾能挡箭矢重量又轻,的确适合水军使用。”

    这主要是因为这时代的水军大多用小型战船,也就是只能载二十五人的小舟。

    战船小又要求速度,必然就要尽可能减轻重量。

    魏呴又哪里知道沈兵不只是要它来制盾,还会用它制盔甲。

    沈兵想了想,干脆自己动手设计他学的就是这专业,此时一时技痒。

    盾牌一定要大,就像罗马方盾一样。

    这是由于藤牌重量轻,在同样重量要求下盾牌面积越大就意味着它的防护越好。

    另外这盾牌还要做成双层的,中间铺上几层能隔水的棕叶棕丝,四周边缘再往内凹这盾牌就成了一艘可供单人乘坐的小船。

    头盔要做成斗笠形,就像宋朝、明朝流行的笠盔。

    笠盔的特点是帽沿比较长,能应对从空中成角度射下的箭矢对脖子构成的威胁

    古时盔甲在面部及脖子这一块的防护总是弱点。

    因为此处若要加强防护上一层护装作战时就十分不便,动作稍大甚至可能让自己受伤。

    而敌人一片箭雨过来射到其它地方都不致命,要害处比如头、胸、腹甚至膊都有护甲。

    只有这面部和脖子它们既是要害又无法加装护甲。

    在这情况下宽沿的“飞碟盔”也就是“笠盔”便横空出世。

    若箭矢从敌营方向袭来,戴有这“笠盔”的兵士只需将头稍稍低下往前倾,就能很好的护着面部和脖颈。

    水战既然多是弓弩战,这用来挡角度箭矢的宽沿“笠盔”沈兵当然不会放过。

    当然,它应该还要附加一些作用。

    比如同样是双层中间加上棕叶,这样不仅增加防护还是一个遮风挡雨的斗笠,必要时还可用它来舀漏进船里的水。

    要知道那楚国地处南方是多雨潮湿地区,这些考虑当然是有必要的。

    护甲就不用多说了,就按秦军铠甲制作。

    只不过寻常兵士的护甲都没有披膊,这一方面是披膊制作难度大,另一方面是其重量会限制作战。

    当然也有批量装备资源不足的问题,所以往往只有高爵者籍的军官才有分配。

    沈兵直接就给加上了。

    不为什么,青铜甲披膊或许会限制作战,但藤甲披膊那点重量根本就不值一提,不加就是傻瓜。

    沈兵甚至还设计了一幅面具。

    面具这玩意在弩箭作战尤其是在近距离弩箭作战中的防护十分重要,因为这时面部是敌人的首要攻击目标

    近距离弩箭作战的特点是射出的箭矢轨迹较平直且更精准。

    攻击其它有护甲的部位效果不大。

    只有面部只需一箭就能使其失去战斗力。

    中国古时作战之所以大多不用面部护具,是因为它往往是个鸡肋:

    面具轻了就完全不起作用,一箭射穿了一样受伤致命。

    重了就会影响头部活动使敏捷性成级数下降。

    另外还有眼部视线问题及口鼻呼吸问题。

    再加上每个兵士眼睛及口鼻位置又不太一样于是无法批量制式生产于是制作的时间和人力成本又成级数上升。

    藤甲面具就不存在这些问题。

    它基本不需要考虑口鼻通风,因为它本身就很通风。

    如果说要考虑的话,就是口鼻这一块不要编得那么密。

    然后眼部留下两个大孔用于观察。

    如果还会遮挡视线,自行撬掉几根藤条将观察孔开大一些就可以了。

    于是面具也可以制式批量生产,既是如此那为什么不用?

    这样一来,这藤甲几乎是将所有要害部位都护住。

    短期制出的藤甲防剑枪或许不足,但防箭矢还是绰绰有余。

    这时沈兵才明白为什么三国演义里将藤甲兵称为“刀枪不入”。

    其实没有任何一种盔甲刀枪不入,藤甲也不例外。

    问题是它可以用更小的重量尽可能多的防住身体各个部位,几乎没有弱点,于是在与有明显破绽比如无面部防具的敌人对阵时就有很大的优势。

    当然,这些只是设计。

    具体还要等藤条浸晒过一、两个周期后制出来再看看情况。

 第一百六十四章 骑射

    此处有番外:剺传一,V读者加群:六四四八七九六四五,找群主免费领取。

    藤条进入处理程序需要时日,部队训练也没落下。

    随着马匹逐步到位,骑兵的训练就提上了日程。

    沈兵和魏呴商议后,决定半天训练骑射半天训练水战。

    从某方面来说骑射与水战训练差不多,都是在不平稳的状态下射箭。

    但沈兵练兵之后就发现水军这百里挑一的三千精骑果然有水分,不仅有水分且这水分还相当大。

    这并不是说他们不会骑马或是不会射箭,而是他们不会在马上射箭。

    确切的说,他们是他们大部份人习惯于在马上用弩而不是箭。

    这其实是中国各国骑兵都存在的毛病,他们在人为的降低骑射的难度:

    在没有马蹬和马鞍的时代只依靠双脚在马背上保持平衡是很困难同时也是很危险的,而这只是用箭的基础箭要用双手,且还要保持一段时间瞄准目标。

    用弩就不一样了,弩可以将弩架在马背上一边协助稳定一边开弩,开弩之后就可以用一手抱马头一手射击弩不需要双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