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末世录-第44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满了南新城附近的海面。

    徐荣早已得到令兵传报,登上城头极目远眺,发现果然如自己所料,是得到飞鸽传书消息的梁军主力来了。这些船只相当部分是梁军特有的远洋索具大帆船。这些帆船除了具备传统船舶没有的跨洋航行能力外,更大的特点是它们那巨大的装载量,一条船只就能装载成百上千的兵马。除了这些远洋索具大帆船,同样为梁军所特有的桨帆战舰,甚至具备长距航海能力的大型维京船也编制在船队中。

    南新城西边的深水码头上,徐荣首先见到的大梁东洋舰队的指挥使卫温。卫温自吴国灭亡后就投靠了梁国。冯宇自然要发挥其特长,将他委任为三大舰队之一的东洋舰队指挥使。其余两支远洋舰队是西洋舰队,指挥使林涛。南洋舰队,指挥使甘宁。而甘宁原先统帅的内河水师因为天下一统而被裁撤,原有的船只人员被分到其它军团和远洋舰队中。

    徐荣与卫温寒暄了几句,一名少年便从卫温身后转了出来,对徐荣躬身一礼道:“小王见过镇东将军。”

    此人徐荣自是认得,正是冯宇封的魏王曹冲。曹冲虽为天子所封的王爵,但却是番王,与亲王不能比拟。按前朝惯例,他的身份虽名义上高于徐荣的镇东将军,但实际上他对梁朝任何一名有品号的将军,都得以外番小邦之君对天朝上国之臣的礼仪来对待。

    徐荣连忙还礼道:“魏王此番跨海而来辛苦了,徐某已在这南新城中略备薄酒为诸位接风,请诸君前往。”

    在曹冲为徐荣一一引荐过包括郭嘉在内的各个王庭幕僚。最后,徐荣发现了太史慈的身影,原来太史慈军团就是冯宇派到海东三韩来的第二个军团。冯宇派出太史慈的原因也很简单,太史慈乃东莱人氏,而东莱与海东也就一海之隔。除了太史慈的军团,冯宇还派遣来了一名文官………荀彧。

    荀彧早在曹丕逼迫汉帝刘协退位禅让后,就已是实际上的下野,告老还乡的境况。冯宇在攻克邺城,一统天下后,冯宇着荀攸三番两次登门拜访他这名亲叔,方才将劝得他重新出山。

    不过此次荀彧来海东并不是为了统帅徐荣,太史慈两大军团的。甚至让他做为军师参谋也不是冯宇派他来的主要目的。而是,冯宇决定在海东新设置一个州………东青州,要将本属幽州的辽东四郡和即将征服的三韩之地从地域广大的幽州中剥离出来,统归为东青州管辖。而东青州的首任刺史州牧便是荀彧。

    几刻钟后,大梁诸将官还有曹冲的麾下幕僚都在南新城的府衙中坐定。在大海上颠簸了两天一夜的众人眼巴巴期盼着端上来的丰盛酒菜,最后却很是失落。因为端上来的都是粗酒陋食。不多的肉食还是战场上战死的马肉以及附近山野中猎取来的山鸡野兔。再看那些端酒上菜的人都是些徐荣的亲兵军汉,连个婢女仆佣都未曾见到。再看那徐荣,虽然强作欢颜,端着酒爵与在座众人互敬互饮,但眉宇间隐隐透露着股忧郁之情。

    曹冲身旁的郭嘉立刻看出门道,向徐荣先敬了杯酒后说道:“徐将军看上去似有心事,是否所得到的这座城池乃是座空城?城中人口物资皆被曹丕所掳走了所致?”

    徐荣回道:“奉孝先生所猜测的不错。某折损成百近千的兵士方获得此城,但是城中人口一空,物资粮草也是一空。我军只是得了一座空城,若没有顺带得到这个深水良港,我军这一仗便是打亏了。不过,这还不是某最忧心的事。而是这带方乐浪两郡乃至三韩都是贫瘠未开发之地,人口之中虽有不少同文同种的华夏子裔,但也难以为我所用。如此日后,仅靠某和太史慈兄弟的两个军团完成圣上的诏令,实属困难啊。”

    久久不曾言语,只管吃菜喝酒的荀彧听了这些与他息息话语也不禁将眉头抬了一抬。郭嘉又问道:“乐浪带方做为边郡,物资贫瘠我们都知道,可徐将军话中的华夏子裔也难为朝廷所用,是何解?”

    徐荣便将他所了解到的详情近况向众人娓娓道来。待他叙述完毕,荀攸却放下筷子哈哈笑道:“这有何难,我们只需做两件事,便能安抚收拢民心,让乐浪带方之民为我所用。”

    徐荣连忙拱拱手道:“敢为你荀刺史,我等要做哪两件事?”

    荀彧捋着胡子道:“这第一件事嘛,只需老夫出面即可。这件事就是效仿先秦卫鞅公徙木立信之法取信于民。第二件事只能由汝和太史慈将军来完成,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击灭马韩之中最大的势力百济。当然最后还要将魏王的兵马借用一下,以此在百姓中彰显我大梁的实力。两郡之民相信我大梁朝廷的信用和看到大梁朝廷的实力后,自然不会有此前的疑虑。”

    众人听了荀彧的话,沉默了半刻后,卫温开口道:“刺史的话不无道理,可是圣上诏令某护卫魏王的兵马前去瀛洲,若是耽搁了行程,让曹丕抢先在瀛洲扎下根基,构起防御,岂不误了大事。”

    郭嘉笑着接话道:“无妨无妨,天子诏令中只要今年冬季之前,我军能抵达瀛洲即可。距离现在还有三四个月。想来这三四个月的时间曹丕此贼也造次不出什么来。”

    荀彧也开口道:“所以我等才要以最快时间击灭百济国,即是为了证明我大梁的军事实力,也是为了不耽误魏王的行程。”

    徐荣,太史慈齐齐放下酒杯,对荀彧道:“如此,就依刺史所说行事。”

    ……

    两天之后,荀彧便在一队梁军铁骑的护送下,来到了列口城。带方太守公孙旦早早的就在城外三里处恭迎这名新到任的东青州刺史。

 第717章 徙木立信

    又是一个清晨,列口城的城门如常被守门的兵卒缓缓打开。早已在城门内外的等候平民百姓们立刻挑起货担,头顶装满货物的箩筐出入城门。

    只是今日这城门与平时相比,不一样了很多。原来是城门处多出了不少兵士,而且这些兵士身上的甲胄远比带方本地的郡县兵要精良的多。显然他们都是海对面过来的“中原兵”。

    除此城门洞中还立了根不是很粗也不是很长的的木料,城门口的显眼处贴了两张偌大的告示。一名郡县兵敲着小锣在告示旁吆喝起来:“大梁天子诏令,我郡自今日起划为东青州管辖,并以荀彧大夫为刺史。另,荀彧刺史有敕令,今日立大木于此,有能将此木移到西门者,赏金百两。”

    喊话先是用汉语,而后又各用扶余话何韩夷土话各喊一遍。从城门处经过的人,对东青州刺史什么的不感兴趣,但一听到赏金百两,便都来了兴趣。纷纷向告示前聚拢而来查看细节,有个别识字的还一字一句的念叨起来。等大家确定各自的耳朵没听错后,议论纷纷起来。

    “这么根小木头,谁拿不走啊,凭什么要给百两黄金啊?想也不用想,天下没有这么好的事,其中一定有问题。”

    “是啊,搞不好是以此检验百姓之中有无贪心之人,然后…”说话的人说到这用手掌做了个刀割脖颈的姿势。

    “这倒不至于吧。但我看啊,就是戏耍百姓玩开心的,要不就是以此检验揭榜人的气力,然后抓去当壮丁。否则悬赏这个有什么意义呢?”

    “为了抓壮丁?这不大可能吧。一旦抓了一个壮丁,事情传开了,谁还会再上当?管它是真是假,先试了再说。怎么说一百金了,走这么趟路,咱就成富户了。”

    “呵呵,怕是你有命挣,没命花啊,不信你去试一试。”

    过去小半个时辰后,城门处内外挤满了看热闹的人,但却是没有一个人上前揭榜。只是在场无论大梁的官员兵将,还是看热闹的平民百姓,却都没注意到不远处一棵大树的树荫下,有人兀自冷笑着。

    这人是仇首王派到列口城中的一名细作,他不是扶余人甚至也不是马韩土著,而是一名辰韩人。而且他这辰韩土著还很特别,他是前秦躲避苦役的流徙之民后裔。徙木立信的典故他自然是听长辈当民间故事说过。他暗自笑道,这些梁人太蠢了,即使要徙木立信,也要换种方式,却这般原封不动的复制而来。

    此时,一个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却已走到城门洞处,将竖在那的那根木头用手掂了掂,显然是有心一试赚取这百两金锭了。看到这,百济细作突然心生一计,嘴角露出一丝诡异的笑容。

    就与数百年前在咸阳上演的那一幕一样。年轻人扛着巨木在众人的哄笑喧哗嘲讽中向东城行去。一路上还有梁军兵士为他开道,驱散在前挡道的闲杂人等。列口城不大,也就片刻钟的功夫,扛着大木的年轻人就来到了东城城门处。他将大木砰的往地上一放,然后两眼直勾勾的望着梁军将官说道:“军爷,木头给您运来。某要去哪里才能领到钱?百两若给不了,给五两十两也好。俺就差点钱给俺娘抓药了。”

    旁边已有人用汉语叫喊起来:“王家傻小子,汝还在做白日梦咧?钱有这么好赚吗?”,“王二愣子,你又干了件傻事。”周边顿时爆发出一片哄笑之声,显然这个姓王,绰号王二愣子的年轻人是列口城中的“熟面孔。”

    负责的梁军将官立刻高声应道:“汝不用去什么地方领赏…”,众人听到这哄笑之声更大了,有人已提前宣布自己的判断准确:“看到没有,我就说天下没有这么好的事么。”但是当众人听完两军将官的后半句话后,顿时都变的鸦雀无声起来。

    “就在这,我们将百金交割于你。”说罢那将官将手一挥,有人端上来一盘用红布遮盖之物。将那红布一揭开,才发现下面是整盘黄澄澄的金锭。现场本沉默的众人顿时发出一片惊呼,有的开始大呼小叫,后悔不迭起来。

    将官从兵士手中接过那盛着金锭的盘子准备交给王二愣子,后者用颤抖的手就要去接。

    此时却发生了件大家都意想不到的事,那将官突然将整盘的金锭连盘抛洒出去。砰的一声,几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