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果一位奥法学者想在大学谋求一份教职,或者某位副教授谋求晋升正教授,必不可少的一项硬性指标就是考察其在四大期刊上发表了多少篇论文,获得了多少学术积分。如果论文数量和学术积分达不到校方要求的标准,求职和晋升就没有多大指望了。
法师乔安
法师乔安
第193章:四大期刊
四大期刊虽然都具有权威性,但是还可以细分为不同的档次,对应不同的学术积分。
其中奥法评论主要面向在校学生和青年学者,刊登的文章大多出自各大名校的奥法研究生之手,根据论文质量的差异,作者每刊登一篇文章,最少可以拿到20点学术积分,最多也只能拿到39点学术积分。
如果投稿者认为自己的论文质量很高,不止39点学术积分,可以尝试投给奥法学报,如果成功通过审核,公开发表后至少可以拿到40点学术积分,至多59点学术积分。
比奥法学报更高一个档次的期刊是奥法研究,有资格在这份季刊上发表文章的人,不是名校教授,就是权威学者,每篇文章的学术积分介于60与79之间。
档次最高的顶级期刊,非奥法探索莫属。发表在奥法探索上的重磅文章,学术积分最低80,最高可达100分!
“奥法学会”每年都会举办一场“奥法论坛”,邀请知名学者参加这场象征业界最高水平的学术会议,奥法探索实际上就是这场年会的会刊,上面刊载的文章,全都是本年度奥法领域最尖端的学术成果。
如果谁能在这份刊物上发表一篇文章,必定会被奥法学会邀请参加年会,并且有可能在年会上担任主讲人。事实上,有资格在奥法探索发表论文的人,几乎全是功成名就的大法师,甚至不乏传奇施法者。
米德嘉德大学奥法研究院正副教授加起来不下三四十人,只有阿尔伯特富兰克林先生在奥法探索上发表过两篇论文,还曾受邀担任年会主讲人。
正是这两篇关于电系法术的重磅论文,奠定了富兰克林先生在奥法学术圈的权威地位,同时也帮他老人家毫无争议地赢得了院长职位。
富兰克林先生如今年事已高,不止一次公开表示考虑退休,却苦于迟迟找不到合适的接班人。其它教授若想接替他老人家担任院长,最起码得在奥法探索上刊登一篇一作论文,否则便难以服众。
“奥法学会”收到投递的论文,将按照惯例邀请五位在相关领域成就斐然的学者担任审稿人,匿名交叉审核,分别打分,最后统计出一个平均分,也就是该篇论文的学术积分。
平均分低于20分的论文,直接退还给作者,不予发表。超过20分的论文,根据其得分所在的档次,发表在对应级别的刊物上。
瓦雷斯世界各大学院的奥法专业,并不都要求研究生在上述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
比如乔安当初在母校莱顿学院就读的时候,就从来没听说过有这回事。
但是那些对自身定位更高的名牌学府,对毕业生的要求也更高,往往会拿学位证书与学术积分挂钩。
比如米德嘉德大学奥法研究院,若想顺利拿到硕士毕业证,学术积分至少要达到40,这就意味着必须在奥法评论上发表两篇论文。
这个要求,可不是那么容易达到的!
因为学术积分未达标而被迫在学校里蹉跎四五年的“老同学”多的是,运气好的还能熬出来,实在搞不定的,最终就只能黯然肄业。
像米德嘉德大学这样重视学术积分的顶级学府,在瓦雷斯世界还有四所,分别位于斐真王国、海蓝王国、保士华王国和迦南王国。
这五所名牌学府,恰恰就是当初联合起来共同创建“瓦雷斯奥法学会”的五个理事会成员。
五所大学,分别代表瓦雷斯世界的五大强国。其它四所大学都是所在国家无可争议的头牌学府,但是米德嘉德大学出现在这个名单里就显得有些另类了。
无论从建校历史、社会影响力还是师资力量的角度来评判,米德嘉德大学只能算是新大陆的最高学府,却算不得神圣亚珊帝国的第一名校。
在神圣亚珊帝国的本土,还有一所名气更大、资历更老的学府帝国中央大学。
受到帝国本土严酷的宗教氛围影响,帝国中央大学迄今为止也没有设立奥法学院,当然也就无法参与创建“瓦雷斯奥法学会”这个超国家的学术机构。
远在新大陆殖民地的米德嘉德大学,没有受到母国宗教氛围的影响,建校之初就创立了奥法学院。
那些有志于学习奥法知识的帝国青年,大多远渡重洋来到新大陆求学,促使米德嘉德大学的奥法学院声誉日隆,故而这座位于殖民地的学府得以替补帝国中央大学,参与创建“瓦雷斯奥法学会”。
富兰克林院长陪新生们聊了将近两个钟头,时间已至正午,大家便一起去参加冷餐会。
到了餐厅,院长先生先向学生们介绍他的同事。
奥法学院共有十位正教授,二十五位副教授。宴会开始前,每位正教授有5分钟时间发表一篇简短演说,介绍自己的学术方向和主持的课题组,欢迎感兴趣的新生加入,最后还照例留下通信地址。
接下来的冷餐会上,新生能够随意与教授们面对面交流,过后还可以写自荐信给心仪的教授。最迟周末之前,教授们都会回信明确答复是否有意招收某位来信自荐的新生。
如果某位新生运气不佳,所有通信教授都不愿将他收入门下,那也不必太过沮丧,校方会设法代为疏通,安排这个倒霉蛋到某位副教授门下学习。虽说在正教授的弟子们面前有些抬不起头,好歹还有机会完成学业,拿到学位。
在乔安看来,这种双项选择的招生方式,比莱顿学院那种完全由教授单方面挑选学生的“选秀”制度更合理作为一名学生,他觉得自己得到了应有的尊重。
乔安没有在宴会上与任何一位教授单独交流,只是把所有教授的通讯地址全都记了下来。
冷餐会结束后,乔安在校内商店买了一打信封和邮票,回到公寓就开始伏案写信。
法师乔安
法师乔安
第194章:通信
米德嘉德大学奥法研究院,共有十位正教授,乔安给每一位教授都写了一封信,内容完全相同,除了例行公事的问候和自我介绍,重点其实只有一句话:
人活在世上,究竟有什么意义?
这个问题已经困扰了乔安很久,以他高达29的智力属性也想不出一个能够使自己心安的答案。
当初他决定离开母校莱顿学院,转而报考米德嘉德大学奥法研究院,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想进入更高层次的学府,向学识更渊博的教授们寻求帮助,解答心头的困惑。
乔安以一种非常虔诚的态度,在信中向教授们提出这个问题。然而人与人之间最难的就是相互理解,他在信中提出的这个问题似乎与学业无关,使很多教授感觉受到了冒犯,甚至被他这种出格的做法惹恼。
限于学校规定,教授们又不好不回信,多数给乔安的回信只有一句话:
“本人对这个问题不感兴趣。”
潜台词显而易见:教授们对提出这种幼稚问题的学生也不感兴趣。
还有一位教授,在回信中以讥讽的口吻如是说:善于思考的维达先生,您应该报考神学院或者哲学院,那些地方更适合您寻求人生的意义。
这还不算态度最恶劣的。
有一位青年教授,甚至在办公室里公开拿他的来信当笑柄,当着同事们的面断言“乔安维达是个十足的书呆子”,“思想消极,幼稚可笑”,“他需要的是心理医生,而非奥法导师”。
不幸中的万幸,并非所有教授都把乔安的来信当成笑料,还有三位教授以比较诚恳的态度给他回信,并且尝试在信中回答他提出的问题。
富兰克林院长就是三位认真回信的教授之一,他在信中讲了很多人生哲理,鼓励乔安积极乐观的对待生活,还说一个人的价值取决于他所做出的社会贡献,哪怕终究难逃一死,子孙后代也会铭记他为推动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做出的贡献。
富兰克林院长在回信中表露出的积极乐观态度,崇高的使命感,与其“启蒙思想家”的身份正相称。
院长先生讲述的这些道理,其实乔安都懂,但是他觉得富兰克林先生误解了自己提出的那个问题。
乔安关注的重点不是一个人死后是流芳百世、遗臭万年抑或无人问津,这些都是来自他人的评价,对于一个死者而言,无论身后获得的是赞赏、批评抑或遗忘,他都无从得知,又有什么意义?
关键在于,一个人活着的时候要如何说服自己坚强的活下去,尤其是在遭受挫败、打击和痛苦时,意识到人生苦多乐少的时候,意识到个人乃至宇宙都注定难逃毁灭的时候,难免会滋生出莫可名状的荒谬感和空虚感,这种时候,要如何证明自己的存在是有意义的,而非果断的选择结束生命。
人生在世需要面对很多问题,所有问题当中最严肃的一个,莫过于“自杀”。
这个问题的答案,决定了一个人是否还有必要思考其它问题。
如果把人一生经受的“痛苦”和“幸福”分别赋予效用数值,进行加权统计,那么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痛苦总效用其实要远远大于幸福总效用,两者相抵,剩下的净值都是痛苦。
从数学统计的层面来讲,除了极少数幸运儿,世上绝大多数人努力活一辈子就是为了遭罪。
如果人们有权选择自己出生与否,根据趋利避害的理性原则,大多数人根本就不该出生,或者应该在觉醒自由意志的那一刻就选择消灭自己的肉体,免得继续累计痛苦净值。
显而易见,乔安根据理性推导出来的结论,是一种非常悲观的虚无主义思想。
他自己无法从上述推导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