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洛和崔秀宁在海东已经这么干了,他们当然也要在东南四川这么干。
后世不少人误解,以为古代因为战争,应该是女多男少,以为男女比例严重失调,是在现代。
其实恰恰相反。古代更严重,而且严重的多。就算战乱时期,女子也死的更多。
要知道,民间杀害女婴非常普遍,几乎每村都有。之前并没有人当回事,毕竟都是重男轻女嘛。
早在战国,《韩非子》中就记载:“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
尤其是宋代以来,很多地方都是满村光棍,因为无女可娶,而成为盗贼,为患地方,甚至聚众造反。
唐朝情况好得多,杀害女婴的极少,甚至一度重女轻男。白居易诗中“不重生男重生女”,并不是诗人的夸张。这是唐朝女性地位高的体现。
可到了宋朝,女子地位大降,情况急转而下,民间溺杀女婴成为普遍风气。
不然你以为宋朝为何那么多次造反?都是因为没饭吃?
不。
很多是因为没女人。光棍一条,此生无望,还怕什么?造赵官家的反呗。
那么朝廷就不禁止么?
当然禁。
可问题是,禁也没啥用。
明初的苏州,男人是女人的两倍还多。而且不止苏州,全国到处都是男女比率悬殊,连洪武帝都很苦恼。这也是明朝前期虽然盛世,人口却百年难以增长的原因。
康麻子也大为苦恼,不但数次下旨严禁,甚至施行连坐制度,可仍然禁不住。尤其是在最严重的温州,竟然出现“十男之中,八无家室”的极端情况。
当时温州十个男子,八个打光棍!
逼得满清皇帝也哀叹,“至于此乎,何其难也!”
为何这么难禁?除了重男轻女的思想作怪,还有三个客观原因。
一是处罚太轻微,根本无关痛痒。为何处罚轻?因为父为子纲,父母杀害子女,罪责很轻。这一点,连酋长康麻子都不敢碰!
二是皇权不下乡,民民相护,加上没有机关管理生育,导致官府不知道。
三是最重要的,百姓日子太苦,养不了太多孩子,只好选择性的杀害女婴。
就说现在唐国治下,男女比率已经达到恐怖的五比三。这意味着,十个男子会有四个打光棍。
而民间仍然在溺杀女婴!
就算李洛一统天下,也有个屁的盛世。那么多男子没有妻子家室,你盛世?想屁吃。
李洛要是不狠狠刹住这股歪风,他还是圣人唐王?
崔秀宁也没有资格被江南百姓称为圣母娘娘(真是圣母哦)。
而且李洛相信自己能禁住。一是唐国皇权能下乡,二是处罚之酷烈前所未有,他有《大道论》,父子纲常必须服从《大道论》。
父母杀害子女,不行!一样按照杀人罪处置,还要以杀亲,从重处罚。
这当然阻力很大。不光儒士会反对,就是百姓也会反对。可李洛心有大道,他不怕反对。
三是李洛能让百姓日子慢慢好过起来,大大减轻他们的负担。
然而,这道禁令还有一套组合拳配合。
自今日起,凡是生女婴者,每年可以补贴养育钱一块银元。一直领到五岁!
等于说,朝廷帮你养女儿!
李洛要通过严惩加奖励的办法,迅速扭转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的局面。
那是不是会让财政崩溃?
也不会。
按照现在的人口规模,整个华夏每年出生的女婴,最多两百多万,五年累计也就一千万。
就算统一天下,每年也就多支出一千万银元。而且现在每年还花不了这么多,第五年才增加到一千万元支出。
那么按照八千万的人口算,一旦恢复生产,大唐的农税加商税,每年国库收入最少也有八千万以上。
养女婴一千万而已,咬咬牙就过了。
等到移风易俗,百姓日子丰裕起来,重男轻女的观念淡化,就可以停止奖励了。
李洛宁愿每年大出血,也不能让那么多男子无女可娶!
这才是圣王啊!
我李洛,不能让千万男儿没老婆!
果然,听完这一系列命令,群臣再也忍不住的下拜,纷纷激动无比的说道:“大王真乃千古圣王,尧舜不能过也!”
ps:今天强制性团建,必须参加,所以只能这么多了。蟹蟹大家支持我,很感动。求订阅,晚安!嗯,这章可能有点争议哦。但那时男女比例实在太吓人,不花大力气不行啊。
第612、613节 仓皇北顾…只能投奔李洛了
虽然《禁杀女婴诏》的措施受到群臣认可,但还是有人提出了意见。
刚被任命为翰林院司院使的牟巘出列奏道:
“大王,民间杀女婴,古已有之,尤以赵宋为烈,以至于男大难娶,光棍遍地。大王严惩厚赏,千古明君不能过也。”
“然,民间亦有杀男婴者也。虽然为数极少,不值一提,可终究不是没有。大王此诏虽是圣王之道,可却未能保护男婴啊。”
“臣以为,杀男婴者,亦一体禁绝,同等杀人也。只是不用再出补贴银罢了。”
李洛听了,不禁拊掌笑道:“善哉斯言!牟卿之言是亦,寡人当纳之。那便增加一条,杀男婴者亦按杀女婴处置,但不给奖励。”
牟巘的话很有道理。虽然杀女婴者极多,杀男婴者极少,可终究还是存在。难道这被杀的男婴就该死吗?
当然全部按照杀人罪处置。
牟巘心悦诚服,“大王之贤,至于此乎!”
在他们看来,李洛真的是那种完美的君主了。
大王只以天下苍生为念,高瞻远瞩,又能从谏如流,似乎只认取公正和道理,这才是仁君典范啊。
诏书都已经颁布完毕,接下来就是朝臣奏事了。
政事堂中相林必举首先站起来说道:“启禀大王,按照我大唐抚恤制度,此次南方大战,我军共伤亡十二万八千余人。经过计算,共需要抚恤银八百二十万元。敢问大王,可要照常拨付么?”
兼任兵部尚书的陈淑桢也出列奏道:“大王,兵部统计的数目一样。除此之外,因伤残退役者四万二千余,敢问如何安置?”
李洛点头道:‘抚恤银尽快拨付,必须发到家属手中。但有克扣贪墨者,处死,家属为奴。”
又回答陈淑桢的问题:“伤残退役者,大武士可在兵部,警部,司宪府,或者州郡任职,按照军衔高低平级或升级任用。”
“中武士,可在州郡衙门或警士堂任职。下武士,可在县乡任职。武士之下,可任职警士,村正,治安使等官。”
“还有各级忠武道庙道官,退役武士优先。”
忠武道庙的道官,必须由武士担任。伤残退役的武士正好合适。
李洛交代完,又问大唐银行司行使崔宪:“如今共铸造了多少银元,多少铜钱?纸钞兑换如何了?”他其实心里有数,但还要问问。
李洛通过各种残酷手段,积累了七千万两银子,已经可以在唐国实行银本位了。
崔宪回道:“禀奏大王,一年以来,共铸造大唐银币三千八百四十余万。共铸造铜钱五百七十余万贯,各地基本完成了兑换。只是,铜钱缺口仍然很大。”
为了不使百姓倾家荡产,李洛并没有宣布蒙元钞票是废纸,而是进行了兑换。一块银元兑换五贯钞,度牒也按比例兑换。
这让李洛获得了极大的民心。很多担心一贫如洗的人,也不担心了。
唐国拥有最先进的古典工业。水利锻锤等技术和规模化制造,以及领先于时代的管理制度,加上工匠地位的大幅提高,都让唐国的金属铸造水平大大跃升。
一年多点时间,就能铸造几千万银元和几百万贯铜钱,除了唐国谁还能做得到?
崔宪说道:“库中还有白银三千九百万七十多万两,可铸造银币五千余万元。等到明年,就可全部铸造完毕。只是铜料不够,工部铸造火炮用了许多,用来铸造铜钱的就少了。”
矿业司王玖出列说道:“大王放心,赣州和扬州连接发现铜矿,快要出铜了。我大唐将再无缺铜之忧。”
矿业司之所以能找到大铜矿,是崔秀宁告诉他们,后世的铜陵和铜矿市有大铜矿的缘故。不然,他们找一辈子也找不到。
说实话,虽然唐国拿出了大量银元兑换给百姓,但国库仍然有大把的银子。
完全不差钱。
但唐国缺的东西也很多。最缺的是人才,粮食,耕牛,布匹。
还有硝。
户部尚书吴镇楼道:“大王,因为兑换,银行收回了大量交钞和度牒,不用实在可惜。能不能通过商社,在北方花掉?”
李洛摇头,“北方百姓,亦是我华夏赤子。海量的交钞,一旦投入北方,那物价就会暴涨数倍,北方百姓就没有活路了,元廷不会有损失,大不了多印就是了。”
他为何不这么干?因为虽然会给元廷带来麻烦,可最终买单的还是底层百姓。这么干只是一时爽快。可李洛终究要收复北方的,这么干不是搬石头砸自己脚么?
北方多饿死几百万人,将来的大唐就会少几百万人口。在人口资源至关重要的古达,这纯属目光短浅。
除非北方干脆不要了。
文天祥也道:“大王英明。此举万万不妥。臣以为,可用来和元廷购买牛马,要是忽必烈不要,那就只能付之一炬了。”
很显然,文天祥的目光远比吴镇楼高远。
李洛点头,苦笑道:“忽必烈是不会要南方的交钞的,就是真金白银他都未必想要,这点寡人可以肯定,还是付之一炬吧。”
所谓打经济战搞垮敌国,不是不可取。可偏偏唐国不能用。因为唐国是志在天下一统的,敌国的百姓,早被李洛看成大唐将来的子民。
北方百姓不能多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