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宋军还没完全从蒙古入侵的阴影中走出来,对于先进的武备自然是喜爱的。此时适逢李璮在北边搞事,李庭芝在扬州整军备战,收到样品后也看上了这两样利器,报给贾似道要求朝廷多提供些。贾似道虽然水了点,毕竟也是真上过战场的,见人演练过这两样军械后,立刻领悟到它们的价值,即刻安排军器监开始仿制。
可是,这东西看着简单,但内藏玄机啊,让能工巧匠造个一两件可以,但造出足够成千上万大军使用的得多少年?尤其是那些钢片,敲出一两片不算难,但东海人随手一贡就是上百件,每片都相差无几,到底是怎么做出来的?
于是贾似道派人去跟魏万程谈判,要他们派出技术指导但是这么一谈就变味了。最后双方成功达成了协议,东海商社给朝廷提供五千套钢弩和胸甲,朝廷付钱,每套五十贯,总计二十五万贯。当然,其中有十万贯是给贾相和其余官员的回扣
如此一来,李庭芝升级军备,东海商社赚钱,朝廷官员既有了实惠又有了政绩,三方得益,如何不好呢?
当然,即使以东海商社的生产力,想在短短几个月内做出五千套也是不可能的。这次先用定期船送了一千套过来,送到临安,给朝廷验过之后,再和军器监仿制的五百套一起,送去扬州给李庭芝。
呃,这种明目张胆的山寨行为虽然让东海人很不爽,但也拿朝廷没什么办法,大宋又没有专利法,总不能去控告贾似道吧?而且这时候确实也能看出大国的底蕴了,就算工匠手工仿造效率极低,算下来一人要一两个月才能做出一件,但朝廷可是能一下子拉出几百上千工匠同时开工的,硬生生把产量堆了上去,简直要羡慕死东海人。
这些仿制品不能说差。军器监仿造不出那一整块的胸甲,但用好铁锻成长窄的板条,再将这些板条拼在一起锻成穹壳形状,倒也有模有样,只是沉了些。仿制出的弩中甚至是有不少精品的,因为生物复合材料用作弩臂其实并不比钢片差,只不过成本高罢了。但偏偏南宋已经有成熟的传统军工业,并不缺乏这些材料,只要仿照东海弩改进握柄、肩托等装置就行了。只是他们做出来每一件的尺寸、形状都略有差异,质量稳定性也不够好,没有东海弩那般整齐划一的高度一致性。
冬至号出海后,魏万程拿着令牌与宁海军的两艘小型战船汇合,再一同北上入江。
本来,这些军械由朝廷自己运输即可,可以走内陆运河从临安一直到扬州。但一来东海商社要派人过去做技术指导,二来魏万程也觉得这是个开辟长江商路的好机会,所以主动请缨负担了送货上门的任务。这两艘小船是他疏通关系请上面派过来的,可以引路兼挡住沿途的牛鬼蛇神。
秋分前后,沿海多台风,这年头又没天气预报,所以三艘船没敢走外海,一直沿着海岸前进。他们昼行夜泊,走得小心翼翼的,中间还遇到了一场小雨,直到第三天才到了长江口。
此时的长江口少了近千年的冲积,看上去很是宽阔。江南岸倒是和后世区别不大,但是江北岸少了好大一块,后世启东市所在的地方现在是一片大海,巨大的崇明岛现在还是几个独立的沙洲没连在一起,整个江口几乎和杭州湾差不多大。
这么宽阔的一片海域看似平静,实则危机四伏。其一风向多变,其二两水交汇,水下经常有奇怪的暗流,其三因为泥沙堆积,常有意料之外的浅滩。这三条单独拿出来,都不算什么大问题,但是结合在一起,那可就惨了,你想控船避开险滩暗流,结果风向突然一变,把你的船直接吹了上去,可真是欲哭无泪。
这段水域,每年不知道要吞噬多少船下去。明末郑成功带领海船队入长江,曾经就在这里折损了不少。就算是后世那些发动机驱动的钢铁船,都经常在这里失事。这也是之前东海商社一直未涉及近在咫尺的长江航路的原因,直到今天有宁海军的船带路,才敢过来。
前面的战船划桨在附近游弋了一圈,探明水文,其中一艘打出旗号,冬至号便跟了上去。现在大体刮得还是东南风,逆水而不逆风,虽然慢了些,但还是能溯江而上的。
随着船只向西方深入长江,海水变成淡水,吃水略略深了一点。两边的陆地和水中的沙洲也接连出现在眼前,不时有船只从周围经过,大多是平底的沙船,但偶而也有一二大海船,不知是怎么跑进来的,可真是艺高人胆大。
魏万程跑上了艉楼,拿起望远镜对四周观察起来,眼中似乎冒出了金光不,他看见了真正的黄金,一条财富流量几乎与当前整个世界海洋贸易相当的庞大水系,真正的黄金水道!
“要是我们能在这里拿下一个据点,逐渐向内陆深入那将是多么光明的未来啊!”魏万程放下望远镜,对着旁边的李涛鼓动道。
李涛紧张地看着前面的两艘船和冬至号旁边的水面,头也不抬地吐槽道:“得了吧,还是先想办法培养一批能进长江的船和人吧。”
第224章 崇明
1260年,8月10日,长江口。
魏万程扒着船舷往下看了一会儿,问道:“至于这么紧张吗?这片这么开阔,我看水也挺深的啊,你这冬至虽然是海船,吃水不也没到三米吗?”
这时一阵北风突然吹来,船只迎风偏航,李涛赶紧指挥水手降帆转向,等了好一会儿风向恢复正常,才挂了半帆继续前进。
他心有余悸地擦了擦汗,对魏万程说道:“这长江平均深度确实不浅,但是是平均啊。有深的地方,但也有些地方特别浅,而且底下是流沙,位置经常变的。即使是老师傅也不敢保证一定不会搁浅,不然这附近为何大多用的都是平底沙船?”
“嗯,你说的对,那交给你了!”
魏万程大大咧咧地点点头,然后去找陆秀夫谈心去了其实他也不是不担心,只是又不是他开船,担不担心都影响不到航行结果,干嘛非要吊着个胆子折腾自己呢?
过了一会儿,船只有惊无险地上溯到了嘉定县附近可就在这时,北边出现了一艘双桅沙船,转向向他们这三艘船驶了过来!
这艘船顺水而行,速度很快。李涛拿起望远镜看了看,见船上打了一个“张”字旗号,不禁皱起了眉头。
“什么鬼,冲我们来?眼瞎了吗?”
在这附近打起“张”旗的,应该是远近闻名的崇明海盗张瑄了。这张瑄与同行朱清携手,是邻近海盗的盟主,盘踞崇明岛,称霸一方。不过他们行事不算过分,一般只收保护费,不常劫掠,而且一般只在近海活动。东海商社的船队向来只走外海,与他们没打过什么交道。
李涛倒不怎么怕这些海盗,但是有些奇怪:今天我们可是打着官旗啊,按说海盗躲都来不及,怎么敢主动撞上来?
更奇怪的事发生了,前面一艘宁海军战船非但不迎敌,反倒朝冬至号划了过来。一个队正自船上露出头来,朝着东海大船喊话道:“李少校!眼看天色已晚,不如我们先去崇明岛上歇息一晚吧?”
啥?去崇明岛?那个海盗窝?我没听错吧?你可是官兵啊!
李涛瞠目结舌地问道:“崇明能停?”
见李涛一脸懵逼的样子,那个队正解释道:“不要紧的,崇明岛上好汉虽多,但是讲规矩的,而且张部将与他们也熟呃,没什么,总之前方不远就是崇明镇,这附近也就那里适合落脚了。”
这些海盗能明目张胆地在长江口盘踞,自然是与官府有勾结的,但没想到连临安的宁海军都能扯上关系。
李涛皱着眉头问道:“去南边停靠不行吗?”
队正苦着脸说道:“少校,这南边嘉定县江边无人,而且河道多年没整治,淤积得厉害,您这大船肯定泊不进去,别的都是荒郊野地,总不能回头去吴淞口吧?还不如接着往前去崇明呢。”
江南岸就是后世的上海地区,此时此地虽然并未发展到后世那般极度繁华的境地,但也已经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当下这片区域主要有华亭、嘉定二县,一南一北,前者县城在后世的松江区附近,后者就是嘉定区。这块区域水土肥沃,稻麦皆可种,一年两熟,又盛产蚕桑,还有着优渥的区位优势,想不发达都难。其中光是华亭一县,就能给朝廷供应四五十万石的常赋加赋往往数倍于常赋,比西边的整个平江府苏州都高,真是富得流油。而且文风极盛,赵宋南迁之后这里出了上百个进士,说出去吓死人。
队正说南边都是荒郊野地,自然是有些片面的,但也不无道理。华亭县虽然繁华,但主要人口都集中在内陆,海边确实没什么人。别说现在,就是后世的上海,市区也挤在黄浦江附近,没多少人去海边吹风啊。
江南岸的主要港口都是内河港。之前有一个著名的青龙镇,位于华亭县和平江府的交界附近,海船可以通过吴淞江溯流而上,停泊入一大支流青龙江中,直接接入繁华的江南贸易网。但是近几十年青龙江逐渐淤积,大船进不来,港口也就逐渐荒废了,只在入海口附近有些小型船只停靠。
另一个崭露头角的新兴港口就是我们的上海了。“上海市”的名字此时已经有了,当然此市非彼市,正如本意,是附近乡民进行交易的一个市集,后来因为附近酿酒业发达,官府又在这里设置了一个管理酒业的“上海务”。
最初的上海没什么起眼的,黄浦江那时还只是一条小河,称不上“江”,也没固定的名字,被按习惯称为“上海塘”或“黄埔”、“黄浦塘”。但是时也势也,随着青龙江的淤积,或许是因为河水总要找个出口,黄浦塘的水势逐渐充沛起来,有了通航的能力。位于吴淞江和黄浦塘交汇处的上海市的重要性就开始体现出来,日渐繁华,现在已经不亚于普通的镇,甚至比某些下县都要强了。
这样的好地方,要是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