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255再铸鼎-第26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透还差得远。

    他又换了一把短矛,用力朝地上的黑甲扎过去,但还是滑了出去。他想了想,把甲翻过来,凹面朝上用脚踩住,然后又扎了上去。这次角度找的挺好,正扎在脚踩的侧面旁边,在上面扎出一个小孔,矛尖在后面露了出来。

    现在的外销型勇士甲和制式的玄武甲采用了同样的材料和生产工艺,外形和厚度都是一样的,只是热处理省了几个步骤,强度要差不少。但相比劣质钢乃至熟铁制成的札甲,还是有不少优势。

    “嗬,”李应把地上的甲捡了起来,拿起来看了看,又掂了掂,心中很满意,但嘴上仍然故意挑刺道:“也并非刀枪不入嘛。不过如此轻便,倒也是值了,再与寻常甲具一缀,就差不多了。”

    此后他又接连开了几个箱子,除了勇士甲,还有一些头盔、强弩、炽炎矛头、马刀之类的东西,全是优质的兵械。

    李璮自从去年被李庭芝用大炮攻占了涟水南城之后,就一直偃旗息鼓,不但没试图夺回南城,还收缩兵力,甚至与李庭芝暗通款曲。

    在他看来,南宋北拒蒙古,东连东海,内部也有李庭芝这样的人锐意进取,显然是有中兴之象的。而北边的忽必烈却内忧外患一大堆,眼看着就要完。看来差不多是该弃暗投明的时候了。

    去年底,忽必烈派去南朝的国信使郝经一行人在真州公然被海匪杀害,消息传到北地,上下一片哗然。虽然后来宋廷出兵剿灭了崇明海匪,声称为郝经报了仇,但这样的事发生了,无疑是狠狠地抽了忽必烈的脸,气的他勃然大怒,当场就号称要兴兵伐宋。

    但是说说容易,真要打哪那么容易?北边的阿里不哥虎视眈眈,根本没有对南动兵的余裕。

    所以忽必烈嚷嚷了半天,却根本没有南征的意思,再次让李璮看透了北朝的虚弱,坚定了造反的决心。

    到了今年,由于李璮在淮河一带裹足不前,接连受到了朝臣的弹劾。但是没想到,忽必烈为了安抚他,非但没责怪,反而将益都附近的盐课交给了他处理。李璮自然上表好一顿表忠心,但实际上却暗中加快了行动的步伐。

    有了盐课之后,他的财政充裕了很多,一面不断招兵买马,一面找上了东海人,要求购买一些军械。

    这一是因为经过多次战争,东海军械的精良已经小有名气了,二是因为如果在益都府内大肆打造军械,必然会引起其他人的注意,这样打草惊蛇的事还是少做一点好。

    其实还有个三,他也有出钱交好东海国的意思,但是东海人现在还毫无身为列强的自觉,并未想到这一层。

    在购买军械这件事上,李璮的出手可比赎回俘虏痛快多了,不怎么思索就答应了动辄二三十贯的单价,大手一挥批给了李应三十万贯的额度,让他看着买。

    在这么大的交易额诱惑之下不对,是看在李璮同样为了民族解放事业而奋斗的份上,东海人出于加强潜在盟友力量的考虑,没怎么争论就同意了这笔军售案。还给了一个优惠价,一个包括胸甲、头盔、矛头、强弩、军刀的套装才69贯,只赚了不到六十贯而已,真是割肉啊。

    而且不止这些传统的冷兵器,还有一种威力巨大的新型兵器

    “吁”

    李应撬开一个长条形的箱子,看着里面露出的粗铁管子,他和他的亲卫们不禁倒吸了一口凉气,这就是传说中的火炮?!

    “呵,李公,你们可有福了,”黄鹤笑着走了过来,从箱子的末端取出一个沉重的杯子形状的带有提把的小型铁筒,举着它对李应说道:“这是最新型的后装炮,用起来便捷无比,我们自己用上都还没没多久呢,这就给你们送来了。为了造出这门利器,我们可是费了好一番心思啊!”

    呃,的确费了一番心思,因为要想把火炮尽可能做弱也不容易啊!

    箱子里的这门火炮,与东海人自用的狮牙炮属于类似的佛郎机炮结构,却大了一圈,不过口径反而小了,只有60,而且炮管上缠了一圈圈的铁箍是工业部好不容易还原出的“古法”造成的锻铁炮!

    也就是说,它的炮管是锻造出来的,而不是像传统火炮那样铸造出来的。

    别以为这是什么先进工艺,它不像狮牙炮的子铳那样是用机械动力整体锻造出来的,而是先锻造出一根长条状的铁条,然后把多根铁条像箍桶那样箍在一起,最终形成了一个桶状的炮管。这种工艺是当年欧洲人在铸造技术不过关的时候创立的,可谓费力不讨好,花费工时甚多,却因为锻成的“炮桶”有着缝隙,承受不了太高的膛压。所以,历史上随着铸造技术的进步,最终被整体铸造的火炮取代了。

    东海人还原出这么原始的工艺造了这么门火炮,可真是煞费苦心了。显然,这不是出于技术追求,而是为了给人挖坑的。

    当初,李璮被李庭芝打怕了之后,试图向东海商社求购火炮。商社鉴于火炮技术已经扩散了出去,而且李璮给的钱也足够多,而且确实也有必要加强他的实力,所以同意了。但同意归同意,具体该出售什么级别的火炮可是个问题。

    外售的火炮,一不能对商社自己造成威胁,二不能流出去以后造成技术扩散,三又不能威力太差砸了牌子。武备组和军委会思考争论了好一阵子,才决定卖一种类似于狮牙炮的后装炮出去。

    这种后装炮既不能装太多火药又有漏气问题,所以威力不高也没多远的射程,哪怕是普通的狮吼炮也足以在它的射程之外将其摧毁,所以无法反过来对东海人造成威胁。

    但东海人有火炮,蒙古人可没有啊。即使射程不足,佛朗机炮在近距离爆发出的火力也足以让敌人吃上一壶。从这点上来说,佛郎机也确实挺适合李璮的。毕竟真给他们远射程的火炮,他们没有专业炮兵也未必打得中,还不如用佛郎机近距离爆发呢。

    只是考虑到仍然有被缴获的可能性,东海商社没有出售现成的狮牙炮,而是指令工业部复活了原始的锻铁炮工艺。这样的话,即使这些炮被缴获了也不怕,就让蒙古人拿去照猫画虎,在这条锻铁炮和后装炮的错误路线上慢慢爬吧!

    所以武备组就造了这么两门锻铁炮,换了李应三千两白银差不多相当于一万贯,再买再卖。

    制造这两门火炮还有一个意外之喜,就是他们造着造着,突然发现这箍炮管的技术其实和制造桅杆的技术是相通的。这桶一样的炮管能箍出来,再长点、再薄点,一根钢桅杆不就出来了?太大的造不了,但是闪光级用的不超过十米的桅杆完全可以试试看嘛!

    如果能成的话,这种“箍桶”工艺拿去造桅杆比造火炮更有意义。因为火炮受力是由内而外的,短板在于板间的缝隙,构成桶身的铁板就是再硬也没用。而桅杆是侧向受力,是由全体铁板一同承受应力的,因此没有明显的短板,材料强度可以完全发挥出来。不过这是后话了。

    “好,好,好。”李应摸着这黝黑的炮管,欣喜若狂,有此利器,何愁大事不成?“乌君,此炮可有名号?”

    名号?黄鹤一愣,这炮武备组造出来之后,根本没想着给自己人列装,只有个项目编号,哪有名号?

    但是没个名号显然不够霸气啊,营销上影响也不好,黄鹤不假思索,脱口而出:“此炮名为狼牙!”

 第259章 传媒 上

    1261年,8月13日,庆元府,望海镇,齐鲁会馆,嗯,不对,应该是四海商会。

    望海镇东北部,邻近甬江和海港区的一处大院上,一面写着“四海商会”的布幡高高挂着,随风飘扬。

    在这面布幡下,十几个小摊沿着前院墙一字排开,摊贩们兜售着新制的小吃。不时有几个衣冠楚楚的绅士自他们面前走过,看也不看这些散发着香气却“粗俗”的美食,径直走进写着四个龙飞凤舞大字的牌匾下的大门。

    摊贩们生意不多,但也不在意。因为他们知道,当内里那些有钱绅士们结束了一天的交易,饥肠辘辘出门后,他们赚钱的机会就到了。

    这四海商会,前身是“齐鲁商会”,也就是东海商社牵头、胶州商人集资在庆元府成立的一个组织。他们在望海镇买下了一块地皮,建设了仓库、屋舍等设施,主要目的是给他们在当地提供一个落脚点,让他们南下之后能有个住宿和放置货物的地方。

    后来,随着南北海贸的扩大,尤其是在东海商社的定期船开通之后,两地在一年四季都有了沟通的渠道,联系日益紧密。商业活动也从原先的一年两季改为了现在的以月为周期进行,相比以往大大的频繁了。所以,这齐鲁会馆,就成了南北商人聚集、各色商品交汇的地方,逐渐发展成了一个类似交易中心的场所。

    东海商社看到了这个发展趋势,认为“齐鲁会馆”这个名字地方色彩过于浓烈,会限制未来的发展。所以魏万程召集参会的众商人开了个议事会,决定改名为现在的“四海商会”,同时扩大合作方,吸收了不少本地甚至福建、广南一带的商人入股。

    这一“扩股”的举动颇受欢迎,几个月来竟吸引了近百各地豪商参会。这么一来人多嘴杂,所以为了方便,四海商会议事会的模式也改成了“认票不认人”,把议事权换成股票发给合作方们,你们愿意买卖随意,但开会的时候只看谁有票。

    经营四海商会的狄柳荫甚至把这“股票”当作一种商品,挂牌放到了商会里的交易场去,倒也真有些人气。不过这四海商会本身也就负责一下固定设施的维护,没什么大的支出和盈利,所以这股票也不算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威力仍未显现出来。

    现在这四海商会分了两大块,后院是传统的库房和居住区,发挥着原先齐鲁会馆的职能。而前院则刚刚装修了一下,格调极为雅致,不像个充斥着铜臭气息的地方,倒像是个青楼。

    呃,它整体是个口字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