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在这四海商会分了两大块,后院是传统的库房和居住区,发挥着原先齐鲁会馆的职能。而前院则刚刚装修了一下,格调极为雅致,不像个充斥着铜臭气息的地方,倒像是个青楼。
呃,它整体是个口字型的二层楼,面积不小,四边是隔成一间间的雅室,中间围出一个宽敞的交易大厅。这些雅室便是商人们谈业务的场所,为合他们的胃口,都装点得相当豪华且静雅。这年头没有太好的隔音材料,商人们谈事的时候会自觉地压低声音,还在二楼请了清倌人轮流弹唱制造背景音,因此这座楼并不嘈杂,反倒有清幽雅致之感。
从外面一进门,迎面就是一面巨幅的照壁,上面装裱着赵阿洛的最新力作四海扬帆图,上面绘着一处不知是何处的繁华港口,形形色色的海船布满了海面,港中货物成行成列整齐堆积出了好大一片,岸上屋舍连天、车水马龙,与远处的高山相映成趣,给人无限繁华与生机之感。
绕过照壁之后,便是宽敞的大厅了,大厅里并未有太多布置,以方便人员走动。正前方有一个服务台,左右两边各有一块大信息板,左边是出售,右边是求购。来人先去服务台讲述需求,留下身份地址,然后交一笔小钱,工作人员很快就会帮你把需求写在一块小木牌上,然后挂到相应的交易板上。
这交易大厅建成之后,就每日有大量商人进出,甚至都带动了周边产业。不少小商贩在门外摆摊,为紧张交易了一天的商人们提供饱腹的食物,其中有一道曾经备受魏万程推崇的“奶酪拌面”,由于热量够足,最适合斗智斗勇了一天消耗了大量脑力的商人们,很快就成了此地一道标志性的小吃。两家庆元府知名的交引铺也在对面开设了分店,为频繁交易的商人们提供金融服务。嗯,甚至还有真的青楼也开了过来。
今日,这交易大厅正如往日一样忙碌着。
“长期大量收购鳆鱼、海参、胶菜、香辛料,视品级定价,货主请访望海镇洛河坊春正店。”
“敞开收购桐油、红糖、纸药,货主请前往二楼东十三室详谈。”
“收购日本大木,货主请访北轮陈家船场。”
两个深目勾鼻、一看就是外域胡人,却身穿一身汉式绸衫的商人,似乎是初来乍到,正对着右边的求购板,逐条读着,一边读还一边啧啧称奇。
旁边一个士人模样的年轻人,从刚才起就一直坐在大厅角落,打量着来往的人群,这时发现了这两个异域来客,顿时眼前一亮,抄起纸笔,向他们走去,行了个礼,说道:“冒昧了,在下陈经,字知文。敢问二位,可是从泉州来?”
这两人确实是从泉州来的,是久居泉州的大食商人,生于泉州长于泉州,其实汉话说得比大食语好多了。这次他们是来庆元府行商的,之前听人介绍过这四海会馆,今日慕名而来,看过之后果然名不虚传。
他们对这陈经也不意外,只当是这里的牙人。他们初来乍到,正需要个牙人引引路,所以为首那个高个儿当即回礼道:“正是,在下蒲寻礼,字守恒。这是堂弟蒲,字远行。不知知文兄是?”
陈经做了个“请”的手势,将二人引至一个稍僻静些的角落,以免伫在中间给别人添麻烦。站定后,他取出一份报纸交给他们,说道:“不瞒二位,在下是江南新闻的记者,专门寻觅一些奇闻怪谈、异域风情登于报上。二位既然来自泉州,又是远方来客出身,想必也知道些此类轶闻吧?若是能赐教一二,在下必当感激不尽,若是确实引人注目,那还有额外一百文稿费赠上。”
“哦?”二人惊讶了起来,还有这种事?当即取了那张报纸过来,“哗,好多字!”
陈经看他们这样子,笑而不语,为他们介绍起此事的来龙去脉来。
这江南新闻自然就是东海商社在临安创办的报纸了,在今年三月与东海本土的东海新闻一起正式发行,也算是近年文化界的一件盛事了。
这两份报纸采用了同样的活字印刷术和同样的发行形式,版幅和后世常见的报纸差不多大,不过只有一张纸四版:头版是时政要闻,用于传达上面的最新指示;二版是本地新闻及风月雅事,让读者有亲切感;三版是文学作品、连载,是吸引读者购买的主要因素;四版是外地和海外消息,为读者拓宽视野。
当然,受限于信息来源,这两份报纸都只是每个月才发行一期,速度慢的很。而且受限于印刷技术,这报纸的字号比后世报纸大了不少,差不多是四号字的水准,所以内容也不算太多,整份报纸也就两万字左右。
不过,它们都是同时在两地发行的。东海新闻会随船运一部分到江南销售,江南新闻也会运回东海销售。其中,东海新闻有两个版本,正式版本使用繁体字,行文风格也是与江南新闻相同的尽可能直白的文言体,而另外一个通俗版本则使用了简体字,行文也是用的大白话。这个通俗版本不外销,只在本地面向经过了扫盲教育的劳工和小学生发行。
这种发行模式无疑承载着东海商社的巨大野心。
拓宽消息渠道、投放广告盈利什么的就不说了,更重要的是,它能让读到这份报纸的人,意识到在他的身边或者千里之外,有着与他同样的一群人,同样在为生计奔波,同样有着喜怒哀乐,同样有着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同样用着汉字说着和他们类似的话,从而在两地的人群,至少是知识分子的群体中,建立起对对方的认同感。
只有这样,才能渐渐弥合南北分离百年所产生的裂痕,让民众建立起对外界的认知。这样一来,胶东的民众知道了外界的样子,对未知的恐惧就会大大减轻,海洋部也更容易招募到人手;而江南的民众知道了胶东的样子,对那里产生了亲切感,才会有更多人去那里行商、投资,甚至组织移民过去。
全体大会对别的事挺扣,但对于宣传的重要性还是有一致的认知的,所以即使不期望这报纸能盈利,还是拨出了一笔预算,交给文化部按照甲类项目来运营。但是实际上出乎他们的预料,这报纸正式发行后,居然卖得不错,不能说大赚吧,至少把成本给覆盖了。
第260章 传媒 下
江南新闻和东海新闻两份报纸的标准售价都是30文一期。这个价格其实是比较高的,路边买个炊饼都只要一文两文,这一张纸就是三十个炊饼啊!
不过比较一下此时印刷品的价格,一本一百多页的书差不多就要一贯了,算下来一页一二百字就要好几文,这么看来,信息量这么大的报纸卖上30文也不算贵了。
相比之下,平均每份的印刷成本在3文以下,盈利空间极高。但这个利润也不是报社独享的,批发给分销商的价格只有20文一份,给他们留出了足够的渠道收益。
江南士人对这种“崭新”的传媒形式其实并不陌生,官府发行的邸报说起来就差不多。而且之前在临安已经出现了报纸的雏形,不少商家或私人批量印制写满了文字的印刷品,或是传播新闻,或是传播文学作品,或是发布广告,或是传播政治主张。但像这两份新闻如此完善的报纸,还是第一次见到。
临安本来就读书人多、识字率高,又多半有点小钱,面对这种既有四海趣谈,又有风月雅事,还有诱人的连载的新型媒体,他们哪里能抗拒?
第一批在临安试发行的两千份江南新闻和一千份东海新闻很快一售而空,市价甚至超过了标价。京东商城的印刷厂不断加印,直到卖了五千多份之后,抢手程度才开始下降。
而来自海外的东海新闻其实是更欢迎的,因为它登载的是千里之外的东海国的事,相比司空见惯的身边事可是要更吸引人的。但是这份报纸要等定期船从胶州运过来,供应量没法一下子提高,争抢之下可以说是一纸难求,价格很快被炒热,甚至一度达到了一贯一份的天价,真是令人瞠目结舌。
东海那边,销售情况自然不会有临安这么火热,但是也在第一旬内售出了近两千份,与临安的情况一样或者说反过来?,江南新闻比东海新闻还要更抢手。
这么一算,这两份报纸每个月岂不是能卖一万多份?这差不多就是二百多贯的销售额了,虽然不算多,但足以填补成本还有些小赚了。
所以文化部指定南北两个印刷厂加班加点印制新报,就算卖不出去也无所谓,反正成本没多少钱,留着收藏也好啊。嗯这可是本时空历史上首份正式发行的报纸,收藏价值惊人,说不定过个几十年就涨到天价了呢?印得越多越好!
后来的事实,证明了报业的市场比他们想象的还大。第一个月是新鲜事物,大部分人还没听说过,就卖了这么多,以后名头打响,不更得上天了?
随着新闻名头越来越大,读者群体也越来越多,甚至有人买了带到外地去销售的。临安城卖蔬果柴薪吃食小摊贩都愿意进城前去批发上几十份,摆在摊上销售,卖出去一份就能赚十文呢!就算卖不完也能退回去,亏不了!甚至还催生出了专门卖报的报童。
到了现在,江南新闻每月已经能稳稳卖出去一万份以上,其中销往本土一千份;而东海新闻也差不多有这么个数额,其中运往临安八千份。这个销售量,也充分体现了两地消费力和识字率的差异。
这么看来,报业一年几乎能有五千贯的收入,在商社的诸多业务中都能排行上游了。
事实上嘛,传媒行业本来也是个赚钱的行业。清末引入报纸这个行业之后,报业很快自发地兴盛起来,各地竞相办报,知名编辑和撰稿人甚至能赚到几十个大洋的月薪,证明了中国知识分子阶层确实有对传媒的需求和消费力。而论起消费力,清朝的地主阶级相比宋朝的士绅很有钱吗?那时的生产力真的就比现在的宋朝高多少吗?既然那时清朝的情况都能撑起一个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