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爆炸掀起了小范围风浪,轰隆的鸣爆声已经在他的耳边响起。
赵老道一个趔趄,铲子中的丹药掉落在了地上,他使劲儿摇了摇脑袋想趴起来,耳朵里却响起尖细的耳鸣声,这简直比低云的落雷还要可怖,几乎要震破他的耳膜。
他抬头朝声音发来的方向望去,那里院墙坍塌了半壁,地面上有个不大不小的深坑,徒弟们的甜瓜丹炉被炸成了碎片。这边李嗣业正用力拽着黑马的马缰,这马儿被爆炸声惊吓,竟然瑟缩着后退连蹦带跳,又屙尿了出来。
他撸了一把纷乱的长发,怒气冲冲地从地上爬起来,指着四个罪魁祸首大骂道:“你们这些混账!都事先告诉过你们,硝石容易炸炉!你们都是怎么配的!竟然炸得如此猛烈!”
谁知这四个徒弟脸上全无愧色,望着老道的目光中带着一丝丝的同情,之后又把目光望向了李嗣业,似乎在等待着他的决断和发落。
“这是怎么回事儿?”赵老道慌了神,向李嗣业问道。
李嗣业翻身上马,一边抱着马脖子一边淡然说道:“赵道长,请原谅我事先没有告诉你,这才是我想要的东西,与炼丹有关,也与炼丹关系不大,它能助我克敌制胜,百步杀敌,千步破城,若雷声震动,惊动万方。”
赵正一突然眼睛大睁,嘴里念叨起了道观的名字:“惊雷观?”
盛唐陌刀王
第三百九十二章 嗣业拜井
城中某处的爆炸声惊动了疏勒城,街头的百姓们抬起头,目光越过屋檐的朝远方望去。娘子们连忙跑到院子里收衣服,也抬头望向天空。
“朗朗晴天的,怎么会打雷呢?”
李嗣业弯下腰去,伸手抚摸黑胖的鬃毛,使它尽快从惊吓中恢复过来。又抬头看了看站在院中呆若木鸡的赵道长,似在感叹地说道:“动静太大,不能在城中试验了,以后在观里做好,到戈壁滩上找个试验场地。”
赵正一噗通一声坐倒在地上,口中喃喃说道:“怪不得要取名惊雷观,是我脑子太蠢了呀。”
他坐在地上沉思片刻,突然翻身站起来大声道:“李将军,某是道士!学究天人,与道合一,岂能舍本逐末,弃大道而求小技,这惊雷观,我……我不能再呆下去了!“
他垂头丧气转身走向自己的精舍,在里面收拾了一顿,团起一个包裹背在肩后,双手合上房门叹了口气。
“赵道长,”李嗣业拽着马缰来到精舍门前,马蹄在地上踩来踩去,身形不动如巍峨青山,高声说道:“你说你是个道士,一心求道,不理杂务,不问世事,那我来问你,你来碛西干嘛来了?在中原九宫山那风水宝地潜心修行,岂不是更好。”
“我,”赵老道神情复杂,无可奈何地说:“我之前与你说过,贫道前来碛西,是要在这昆仑天山之间传我道家教义。普施道法真谛。”
“瞅瞅,这话连你自己都不信。诸教向外求同,只有道家向内求心,求心者无需远涉万里,也不会到处蹦哒。你不过是想借着在疏勒镇开道观的名义博出位罢了。你想要成名,想做这碛西唯一一座道观的观主,以此来开门立派获长安显贵的重视。”
赵老道被说中了心思,只从眉毛底下偷瞄了李嗣业一眼,倒也没有面红耳赤。
“你若真想做个知名道士,就应该待在这惊雷观,你可以继续念经,继续修行炼丹。某只不过是让你在业余时间给我搞点爆破品,这就无法接受了?”
“这……”赵老道提着包裹犹疑地站在院里,卷铺盖走人只是他的一种抗议方式,希望李嗣业能够妥协,但从眼下看来这武夫是死认准这伏火矾法了。
“我给你指出两条明路,第一条道,你自己放弃道观走人,我可以到别处再找一个道士充任观主。第二条道,你留下来继续做这惊雷观的观主,也可以继续炼丹,修行,我也会继续花钱,把道观的山门前院,前后大殿都修起来。你只需要明白这道观是谁修的,修道观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鲁图等几个便宜徒弟见赵正一犹豫不定,连忙上前去解下师父的包袱,同时叉手劝道:“师父,留下吧,这惊雷观不能没有你主持,我们几个还想跟你学炼丹呢。”
赵正一叹了一口气,转身拔腿就走,鲁图等人连忙拦在他面前:“师父……”
他板起脸瓮声说道:“为师想去茅厕,难道也不行吗?”
几人连忙让道,赵正一撒开了腿往西南角跑去。
李嗣业赞许地点了点头,对四人下令道:“收拾收拾,把院墙给修起来,以后试验到城外去找个空旷的地方,道观旁边也应该有个铁匠铺,慢慢往起筹措吧。”
四人异口同声地躬身叉手:“喏!”
他拨转马头,离开了道观,沿着街巷往镇使府方向而去。赵老道从茅厕里走出来,心中不解地望着渐行渐远的李将军。
伏火矾法早已有之,李嗣业的表现也说明他知道炼丹中硫磺、硝石能引猛火,但仅此而已,能对兵家有多大助益?那炸塌的墙壁虽是让他始料未及,但这对他,对所有人而言,不过是能够在五花八门的攻防器械上增加一点儿小伎俩罢了。
小术终究是小术,又如何能及得上大道,为了一点儿小术而用他的道观做幌子,这李将军的脑袋真是清奇。
李嗣业跨马行走在返回镇使府的街巷间,途经了汉代的耿恭井遗址。
不知出于什么念头,他决定再次凭吊一下这处古迹,便翻身下马,穿过遮雨棚来到井沿边,探头往里面一看,幽深的井底下有圆月大小的亮处,好似倒映着天光。
“竟然有水了?”
为了确信自己眼见真为实,他在井台边找了个石块,轻轻地投了下去,石块邦邦地撞击在井壁上落入深处,井底的天光宛如镜子般被打破,一层层涟漪荡漾开来。
“哈,有水了!”
附近百姓听见这边的笑声,三三两两朝井边跑来,低头探看之后也大呼小叫:“耿公井出水了!”
其中一个老翁拄着胡杨木杖,颤颤巍巍地挪到井边,李嗣业生怕他一不小心滑下去,连忙搀扶住,使得他探出下巴颏,幽深的井中张望一眼。
老翁兴奋得白髯乱抖:“果然是出水了,这可是难得一见的祥瑞。”
百姓们纷纷向李嗣业叉手道贺:“李镇使,福泽深厚,造福一方呐。这口井已有三十年干涸,历任镇守使深挖淘泥,都未能引出甘泉。今日镇守使在井边一拜,清泉便已涌出,这是高天后土感受到你的虔诚,才引泉出井馈赠。”
李嗣业摸了摸幞头有点懵,他实际上只是来这井边看了一眼,何来拜井一说?
“哪里是三十年干涸,应当是干涸了七十年,老朽记得高宗龙朔年间,这口井就已经干了。”发言的是那拄着拐杖的老汉。
李嗣业感兴趣地询问:“敢问老丈高寿。”
老头捋着苍白的髯须呵呵笑道:“老汉今年九十九岁。”
他连忙恭敬地站正,朝着老头叉手道:“原来老丈已是人瑞,失敬失敬。”
“哎,”老头摆了摆手:“未及满百,不敢称人瑞。倒是将军施政惠及疏勒,感动了上天,是以七十年来未有之祥瑞。本欲揖礼相拜,无奈身有不便,实在是一大遗憾。”
真是人越老说话越好听,李嗣业连声说岂敢岂敢,搀扶着老丈在井棚附近的石头上坐下,几个百姓也围在左右,口中絮叨兴奋不已,好像这井中有了水,今年便能风调雨顺,他们的庄稼也能丰收,牛羊也能肥壮。
这时已经有百姓主动取来水桶和麻绳,但井台边沿上已没有辘轳和石架,几个人围着井边将桶吊入,轮流接力往上提水。第一桶提上来稍微有些浑浊,直接倒掉,然后是第二桶,等吊上来第三桶水,已经是清澈明净。
一人用木瓢舀起,双手呈送到李嗣业面前,李嗣业伸手接过,却递到那老人的面前:“老丈请先饮。”
老人连忙放下木杖,颤抖着双手捧起,神情庄重仿佛捧着神仙赐下的甘霖,他仰头将瓢中水喝了个一干二净。
百姓们舀来第二瓢水,李嗣业伸手接过仰头喝掉,抹了一把胡子对众人说道:“大家都尝尝这井中的新水,也沾沾这灵地的福气。”
“喏。”
众百姓依次排队去舀水尝鲜,李嗣业坐在那里,与老翁闲聊之时却神游物外,畅想一下这桩事有什么好处。
盛唐陌刀王
第三百九十三章 陇右采访使
井中出水的原因多种多样,可能是由于气候变暖葱岭冰山融化,渗入地底使地下水位抬高,才从干枯的水井中涌出。这虽然是最科学的解释,但没必要这么说,自己知道是一回事,用它来做文章又是一回事。封建迷信是统治者的工具,这工具大家都在用,他借来用一下也未尝不可。
而且眼下由陇右道采访使皇甫惟明主持的考课马上临近,耿恭井出水的传言说不定是个加分项。更何况听说如果地方上出了祥瑞,朝廷会将祥瑞当做当地官员的考课政绩来加以奖赏。
消息在疏勒城中传得非常之快,镇守使府邸和都督府分别派人前来,看护住井口不要出什么意外,并在井口用红绸挽了个团花,以彰显祥瑞的喜气。据说这枯井出水的祥瑞,在朝廷的划定中属于大瑞。都督裴国良更是表示要募捐出资,给这座井修一座祠堂,逢年过节都可以来祭祀一下,或许还能求子,求姻缘什么的。
李嗣业回到府上已是天黑,燕小四等候在院门处,双手呈上一封信件。
“都护府来的公文?”
“不是,这是高将军给你的私信。”
他接过信封揣进袖子里,径直走进正堂中,坐在案几前用火折子将油灯点燃,拆开信封抽出纸张将内容看了一遍。
信封上的内容除去一些同僚之间的寒暄词,更重要就是关于这次大考的提前预警。高仙芝声称皇甫惟明此人对自己严苛,对他人更严苛,这番从河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