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嗣业故布疑兵,河西军大部分兵力依然在蒲津渡口,我已经有良策击败敌军。”
郭子仪决定将计就计,把西岸营寨中自己的大纛全部撤走,领一支兵马在同州大荔县北侧埋伏,又分别命人前往潼关和龙门渡传递消息给仆固怀恩和程元振,命他们各抽调出一万人马前来蒲津渡,在鹳雀楼以西和大荔北分布成一个口袋阵,准备一鼓作气把李嗣业击溃并消灭在黄河的西岸上。
驻守在潼关的程元振得到郭子仪的传信后并未急着出发,而是将这道军令报告给了长安的李辅国。这时李辅国执掌长安军政大权于一身,特别在如今肃宗李亨沉珂病榻的时候,他就相当于坐镇监国了。极度敏感的他立刻以皇帝的名义给郭子仪去旨,在信中质问他为什么要调动潼关守军。
收到圣旨的郭子仪自然惶恐万分,连忙给皇帝上了一封奏表,将敌我双方的态势,以及他布下口袋准备在蒲津渡将河西军一网打尽的计划悉数报告给了李辅国。
李辅国似乎也深知自己不在前方,不了解情况不能够胡乱指挥。但他作为总揽朝政的朝臣之首,必须要借机突出自己的权威,对潼关的防务表现出深切的担忧,去信表示潼关外尚有河西军数万,既然已经探明李嗣业将从蒲津渡进军过河,那就把龙门驻军多抽调一些,保证潼关的兵力充沛。
再次得到圣旨的郭子仪只得照办,收回了抽调潼关军队的军令,加大力度抽调龙门渡的守军,命仆固怀恩率一万八千人赶往大荔县,只留下神策军使郭英义率领近七千人驻守在龙门渡。
此时已经是乾元二年秋八月,仆固怀恩在麾旗下最后望了一眼远处的黄河滩头。对岸的河滩上依然插着数千面大旗,旗帜下似乎甲胄森森,似乎也什么都没有,他心中隐隐浮起深切的担忧。
他为此再三嘱咐郭英义,一定要严密监视河对岸的动静,但凡出现情况立刻派快马到烽火台传递消息,他定会迅速派兵驰援。
仆固怀恩率军赶到万荔县后,向郭子仪表示了自己的担忧:“令公可笃定李嗣业一定会从蒲津渡过河否?万一河西军并非疑兵之计,龙门渡口可就只剩下八千多人。”
郭子仪沉默半晌,叹了一口气说道:“敌军虚实难辨,就算将兵力平均分摊,李嗣业挟优势大军西渡黄河,我们也难以抵挡。所以只能集中优势兵力与敌军相抗,我至少有七成的把握李嗣业会从蒲津渡进兵过黄河,为这七成的机会也值得一搏。”
仆固怀恩再次向郭子仪进言:“兵行险招,非不得已之举可为,值此天下危急之际,再行险招就不当了。如今长安城内尚有御林军数万,令公何不向陛下上表,请求陛下调两万兵前往龙门渡驻守。这样就算李嗣业选择从龙门渡进攻,郭英义也能够凭借这些兵力抵挡些许时日,这样我们也可以迅速驰援。”
郭子仪站在原地怔立片刻,伸手将仆固怀恩从地上搀扶起来,低声黯然说道:“世间有太多的不可为,我率兵在关中抵挡李嗣业,背后就是国都和君王,这就等于在戴着镣铐跳舞。李嗣业能够轻松办到的事情,我却需要付出心血却备受猜疑。”
仆固怀恩的神情逐渐黯然,负气似地说道:“既然我们这些武将倍受猜疑,这样的朝廷还效忠它做什么,倒不如效法那李嗣业,以令公之大才,在这乱世之中依然能够成就不朽功业。”
“住口!”郭子仪对他严词训斥道:“你我身为社稷之臣,世代受大唐皇恩,岂能因一时的际遇乖蹇而产生悖逆之心!”
仆固怀恩连忙低头跪倒在地上,伸手扶着胸脯道:“令公勿怪,怀恩也只是一时急火攻心,今后绝不会产生这样的想法。”
郭子仪将他搀扶起来,握着他的手说道:“如今朝廷内外大权皆被宦官掌握,又有察事厅子到处监视文武百官,你这样的话不得再向别人提起,免得被外人握住了把柄。”
“好好带兵,这一战只能胜,不能败。下去吧。”
仆固怀恩叉手告退,走出营帐前回头看了看郭令公,这些时日他的白发增添不少,也是为乡亲们操劳所致。
怀恩夙夜忧虑,几日来昼夜不卸甲,持刀巡视营寨,秋风凌冽也不改其志。他的忠义之情与其说是对朝廷,更不如说是对郭子仪,若没有这位老上级的一路护持提拔,他也不可能有今日的成就。
……
李嗣业率大军驻扎在河津县,以飞虎骑为前锋盘踞在河滩上,白孝德率领兵卒日夜砍伐树木,扎成木排筏随时准备渡河。
为了验证唐军是否中计,他也派出斥候泅趁着夜色渡到对岸,但唐军营寨灯火通明,营门处戒备森严,生人根本无法接近。黄河附近的村落也因为战争的即将到来逃散得一干二净。
一无所得的斥候们只好泅渡回到黄河东岸,前往河津县大营向李嗣业汇报军情。
李嗣业捻着胡须踱步,回头询问跪在地上的斥候们:“唐军三座营寨均戒备森严?十步之外无人能够接近?”
“确是,我们无能,找不到办法进入敌营中。”
他又问道:“你们从远处看敌营,发现有什么不同寻常的地方。”
斥候又禀报道:“倒没有什么不同寻常,只是唐军似乎非常紧张,几乎人人披甲不懈怠,但凡有些许的风吹草动,就会引起他们的警觉。”
“竟然如此警觉?”他抬头细细沉思道:“唐军如此紧张,或许有这样的可能,那就是仆固怀恩已经调动多数部队离开了龙门渡,三座营寨其实已经空虚。”
他果断地下令道:“全军准备六日干粮,从今夜起拔营起寨,明日夜里渡过黄河以火矢进攻唐军营寨。”
他以白孝德为先锋,段秀实负责渡河事宜,赵崇玼和阿史那·啜律率领左右后军,他率领中军亲自渡河作战,时间定在子时。
盛唐陌刀王
第八百二十六章 夜破龙门渡
第二日天气多云,夜间乌云也遮盖了星辰,天上更没有月亮,这样的夜色对河西军渡河非常有利。
段秀实征召了三万民夫将木筏转移搬运到黄河河畔,当夜色完全沉寂下来时,民夫和兵卒们各自分批次蹲在黄河泥沙滩上,低头望着漆黑缓缓流淌的河水,木筏的前排悬浮在水面上,后方用绳索牵引着岸上的木桩。
白孝德牵着马站在木筏船头,与旁人不同的是,他的目光遥望着对岸。漆黑的大地上微醺着星光点点的是唐军的营寨,他相信只要从容地渡过对岸,就能够击溃唐军获得头功。
他的口中吹出鸟雀般的口哨声,第一排木筏收到军令,火长们抽出横刀砍断了绳索,民夫用长长的竹竿撑着河底使木筏摇曳着往对面荡去。
唐军营寨离河岸只有十三丈的距离,若是白日过河,他们将顶着唐军的箭雨才能够到达岸边,那种伤亡程度实在难以承受。
不过现在是深夜,唐军第一批兵卒已经顺畅地到达彼岸,蹲在地上潜伏下来,等待下一批船筏的到来。
第二批木筏迎着无声的波涛到达了岸边,兵卒们轻手轻脚地跳下了木筏,蹲在地上继续潜伏。
也许是兵卒中有人的甲胄相碰触发出了金石声,惊醒了军寨中了望塔上的唐军明哨,对方挥舞着火把敲响了铜锣,整个营寨瞬间从沉寂中惊醒,营中火把次第亮了起来。
河西军中的神射手手持长弓拉满抬手即射,将敲响铜锣的唐军明哨射落下来,但终究迟了一步,更多的唐军已经被惊醒,铜锣声变得杂乱无章。
唐军将领郭英义率领兵卒们登到寨墙上,黑暗中河西军的箭矢如雨般挟着火点攒射而来,他们却看不见射箭的敌手。
他立刻高呼着命令唐军用弓弩向外还击,双方箭矢来往招呼,箭矢破空声不绝于耳。
双方夜间完全不能远视,唐军弓弩朝着的方向全是火把,远方那星星点点的火光,是更多从弥夜中渡河过来的河西军拥到了河滩上。
白孝德亲自跨着马匹朝着营寨扑去,冲在前方的河西军顶着箭矢抬开拒马,将手中的火把投掷进入敌营中。他手拽着马缰顶着烈火率领几十余骑冲进营门,骑枪握在手中左冲又突,更多的兵卒跟随着他冲锋进入营中。
他们攻入营寨后才发现唐军不过是虚张声势,大营无论内外的防御都非常薄弱。郭英义呼喊着鼓动唐军进行抵抗,但偌大的军营中只有外围才有兵卒,营寨眨眼间被突破后,这些兵卒飞奔着向关中腹地逃窜。
更多的河西军源源不断乘坐木筏到达了对岸,如同河水的潮头冲击对岸的唐军大营。第一座营寨被拿下后,白孝德率领前军紧接着冲击第二座第三座营寨,唐军因此难以抗衡,败退而走撤出龙门渡口。
郭英义率领残部退到夏阳县,企图以夏阳县土城来对抗李嗣业的数万铁骑。
经过这一夜的激战之后他狼狈不堪,连兜鍪都变形破裂,身上连中了五六支箭矢。他身后跟着的五六百残兵都面露苦色,心有余悸,仿佛是刚刚从地狱逃出来一般。
郭英义顾不上安慰兵卒们,将自己身边的亲兵校尉叫到跟前,亲口叮嘱他带五人十匹马前往蒲津渡大营向郭子仪报信,这攸关皇帝的安危和天下的命运。
……
夏阳县的县城位于关中平原的西北边垂,距离黄河龙门渡口不过六十里地,黄土高原从西至与黄河形成夹角,夏阳县城正好堵在这夹角上。
他领五百多人进入夏阳县后,举目四望皆是残破的土城垛,凭借这样的城墙根本无法阻挡白孝德率领的飞虎骑前锋。
郭英义把县令叫到了跟前,挺胸坦然说道:“叛贼李嗣业率军攻破了黄河龙门渡口,如今关中处于危难之际,而郭令公的大军尚在蒲津渡口,大唐兴亡祸福就在你我手中,愿明府能够募集县兵与我一同防守县城,只要能够坚持到郭令公率兵来援,必然能够克敌于关中,也能够留名于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