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侍其轴却搓着双手,略带着兴奋之意,说道:“这主意,可以!”
“有咱们的支持,不,咱们不能支持!有东道诸王斡赤斤兀鲁思的支持,禾忽起码不弱于其他的蒙古王公。东道诸王,可以在禾忽的名下,形成一股势力。
合失之子,海都最近气焰不小,总是在叫嚣着要拿回窝阔台系的属民。这也可以算是一股不弱的势力。
阿里不哥,负责和林的守卫,绝对不会甘心把权势让于忽必烈。此人,必会是忽必烈第一个要面对的夺权者。
旭烈兀,若是挟西征之威回来,也是一个极为有力的汗位争夺者。
除此之外,还有蒙哥的长子,班秃;此人勇猛能战,一定会代表蒙哥一系去争夺汗王之位……”
“四川战场急报!”会议室门口,一个声音突然打断正处于兴奋中的侍其轴。
侍其轴接过云容送进来的战报,打开一看,顿时怔住。
“蒙哥长子班秃,死于战场,死因存疑。”
“好!”忽必烈猛的一拳击下,茶几砰然作响。
厅内众人,尽皆愕然。
忽必烈脸现讪然之色,生生地收起笑意,随即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可惜了——班秃,我的侄儿,一员虎将啊!就这样战死在战场之上,可恼,可怒!”
班秃死了?
一众幕僚,有些人不明所以,少数几个则暗暗心惊。
班秃,蒙哥长子,这是最有希望成为蒙哥之后,下一代的汗王继承者,就这样死在了四川战场之上?
自己的主子,以如此缓慢的行军速度向南行进,是在等这个消息吗?
权宋天下
第九百二十五章 质疑
场面有些尴尬,诸多幕僚,一时都不知道该如何将话题继续下去。
一声悠然的叹息,突然响起。所有人的目光,不约而同地看向末座很不起眼的位置上,坐着的一个年过三十儒生。
此人姓郝名经,字伯常,河东陵川人,原为张柔家中西席。
郝经为人鲠直,投靠忽必烈时间并不长,平日里总喜欢把他最尊崇的赵复与元好问挂在嘴边,便与其他幕僚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有人主动跳出来转移大伙的注意力,是件好事。
不过见到是郝经,刘秉忠又有些担心,不知道这个口无遮拦的家伙,会不会又冒出什么惊人之语。
郝经一脸肃然,站起身整冠而拜,朗声说道:“自古行天下者,以德不以力。今宋尚无败亡之像,而我军空国而出,内虚于外,民苦于外。天下,危矣!”
“一派胡言!”座中立时有人,毫不客气地出声反驳。
郝经却不为所动,“皇长子战死沙场,此为上天警示,我王当引以为戒!不如屯兵不动,颁行德政,施恩于民,招贤纳士,笼络守臣。如此方上合天心,下从民望,时至而动,可轻取宋国。”
忽必烈听着,脸上现在略微的怪异之色。
这场战,他当然不想打。并不是怕打不过宋国,而是因为即使打下了,功劳也是蒙哥的。
不止如此,宋国虽然懦弱,但是正如郝经所说,并未显露败亡之象,此战最多重挫宋军,想要灭宋,完全不可能!
忽必烈倒是没有想到,麾下幕僚无数,能有如此见地并敢于当面说出的,郝经却是第一个。
“伯常此言谬矣!”李德辉起身说道:“宋兵羸弱,所凭者,无非江淮天险。我军三路齐发,只要大汗攻下重庆,顺流东下,汇合我军,必可得奇功!”
“若是,大汗攻不下重庆呢?”郝经冷然问道。
“你——你,竟敢公然质疑大汗军威?”李德辉不可置信地指着郝经。
看到忽必烈微蹙起的眉头,刘秉忠终于在心里确定了一件事:自己的主子,显然根本就没想过要好好地打一场对宋之战!
刘秉忠望向另外一个沉默的幕僚,眉尖一挑。
一个年近五十的儒士,迎着刘秉忠的目光,微微颌首。此人商挺,原为东平严忠济帐下经历,颇有经济之能。是刘秉忠此次南下时,邀约而至。
用这样的新人来试探,哪怕说错话,王爷也不会放在心上的。
商挺站起身,拱手一礼说道:“商某,觉得郝先生,言之有理!”
李德辉有些发怔,他的眼神在商挺与刘秉忠之间游移片刻,便有些不自信起来。
“蜀道险远,大汗亲身涉险,其实不妥。王爷若一意攻宋,一样会将自己处于危险之地。不若留于后方,前线,指派一位勇猛之士,足矣!”
忽必烈眼神继续闪动,他当然不想亲临前线,倒不是因为害怕,而是因为没有太大意义。不过,单凭商挺的这个台阶,还是不够!
在刘秉忠鼓励的眼神之下,商挺继续说道:“保州张柔、真定史氏,兵力全出,如今河北完全空虚;东平严氏,同样如此。益都李璮,首鼠两端;东北南京府,更是狼子野心,若是在此时心生叛意,谁来抵挡?
蒙古国王军以席卷天下之势攻掠宋国,然内忧外患,若坝上群蚁,伺机而动。
属下以为,攘外必先安内。攻宋,操之过急,必将反噬己身!”
忽必烈眼光瞟向刘秉忠,刘秉忠却陷入了沉思。
看来,自己的判断是对的。王爷根本就不想打这一战,但是用什么理由退兵,这还真的是个难题!
等不来刘秉忠的反应,忽必烈又看向身边的一个老者。
此人姓杜名瑛字文玉,年已过五十,身长七尺,颌下轻飘的三缕美髯,让他看上去,犹若不食人间烟火的方外高人。
杜瑛霸州信安人,不仅精通老释之学,对医药亦皆洞究。金亡之后,避世于河南缑氏山中。
这人,也是忽必烈南下以来,召见的数十个中原儒士之中,声望最高的一个。
“杜公,何以教我?”
似乎刚从天外神游回来,杜瑛缓缓地张开双目,对着忽必烈略一拱手,说道:
“王者之军,攻伐为上,杀戮为下。
汉唐以来,人君所恃以为国者,法、兵、食三事而已。国无法不立、人无食不生、乱无兵不守。
今宋皆蔑之,殆之将亡,兴之在圣主。
王爷当上应天心、下顺人心,选拔贤能、任用将材,如此天下平定,不远矣!”
忽必烈抚掌而叹,“杜先生,儒之大能!”
心里却在摇了摇头,这些大儒,名声在外,却多是一些只会动嘴皮的家伙。真正让他们去推动去实施,没几个能用。
法、兵、食,三事,治国可以,以此平定天下,远远不够!
“不知杜先生,能否随忽必烈南下,一展胸中之志?”
杜瑛有些犹豫,看了看在座的十几个儒士。有些认识的,眼中露出殷切的期盼;不认识的,大多陌然,有一两个甚至隐隐现出忌惮的神色。
沉吟良久,杜瑛欠身答道:“杜某老矣,久病缠身,不良于行。唯祝王爷与诸位贤士,旗开得胜,载誉而归!”
众位儒生,眼神俱变。
忽必烈一路南下,数个月时间,招揽儒生无数,自然也有一些推辞不就。但是像杜瑛这样当面拒绝忽必烈了,还真从未发生。
忽必烈倒也不太在意。
如今麾下儒士,其实也些多了。
多便杂,杂便乱,乱便难治。
不过必须以此手段,来昭显自己包容天下之心。既然有人不愿意跟随,也无所谓了。
这种人,一旦等待自己平定中原之后,不过蝼蚁!
忽必烈的思绪,重新回到眼下不得不参加的这场战争之中。
史权与张柔,已经在河南屯田数年,但是河南依然惨破,远远不足以支撑十数万大军之需。
缺人,这是最主要的问题。
兵源无处可补,屯田人力不足。生产所得,也就勉强应付河南近十万的屯驻大军。忽必烈南征所需粮草,依然得从河北、山东西路与燕京等地调集。
漫长的供给线,是根本无法支撑十多万大军太长时间的需求。
而且,随时可能进入中原的东真军,的确如悬在头上的一把利剑,让人不得安宁。
三年!
忽必烈默默地计算着时间,三年之内,先平益都,再整合中原所有的势力,积蓄起足够的物资与兵力。到那时,要么一战而灭宋国,要么扫平东北。必然可得一胜。
但是,眼下这场战争,自己是无法避免了。
权宋天下
第九百二十六章 钓鱼城
七月中旬,忽必烈终于抵达蔡州,与霸突鲁军会合,正式接管中路蒙汉大军。
原中路军统帅霸突鲁,被任为先锋官,率领一支两万军队南下,对宋国大小城池采取围而不攻之策,直趋长江北岸。
杨惟中与郝经,被任为正副宣抚使,随军在长江北岸设立行台,以招纳降附。
同时,开始四处督办粮草。
八月初,忽必烈率领主力军队,渡过淮水,破大胜关,抵达黄陂。
鄂州,只在眼前!
鄂州之后,便是蒙哥攻宋之策中的会师点,江陵。
胜利,离忽必烈似乎已经不远了。哪怕他已经用最慢的速度行军,却依然觉得,自己还是有些,太快了!
因为此时的蒙哥,依然在钓鱼城下,寸步难进。
八月的川东,闷热难耐。
大战,几乎每一天、每一时刻都在钓鱼城下、在周边的山林中、在各条大江小河之上暴发着。
山林,是黑色的。河流,是红色的。而灰暗色的天空中,则充斥着各种令人作呕的腐臭之味。
疫病,开始悄然地出现于蒙古军中。
“咣!”一个大茶壶被踹翻。
“叮——当——咚——”杯盘被砸出,帐内一片狼藉。
诸位蒙汉将领,缩着脖子,默不吭声地迎接着蒙哥的怒火。
这位一向以坚韧、果敢自居的蒙古大汗,此时却是一脸赤红,暴躁之气四处横溢。
一顿持续的咳嗽之后,蒙哥脸上的红光渐褪,转瞬间却浮起一片苍白。